胡宗南為什麼不如司馬懿?


《三國演義》這部書大家應該都讀過,在書中有這麼一個細節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公元234年2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十萬大軍出斜谷伐魏,4月抵達郿縣進駐渭水之南與司馬懿隔渭水對峙。

諸葛亮勞師遠征,糧草是關鍵,因此意圖追求速速決戰,而司馬懿也看到了這一點,因此無論諸葛亮如何挑釁,他就是堅守不出,不僅如此還實行堅壁清野戰略,意圖用飢餓戰術逼退蜀軍。

胡宗南為什麼不如司馬懿?

堅守了一百多天,卻仍沒有得到決戰的機會。無奈之下,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去了一身女人的衣服,意圖以此激司馬懿決戰。要知道在我們中國古代,把一個大男人比喻成女人是最大的侮辱,但凡是有點血性之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甘願受此等侮辱的,就更不用說司馬懿這樣一個統領千軍萬馬的將領了。而且不僅司馬懿憤怒,連滿營的眾將官也非常的憤怒,一個個主動請纓要為元帥洗去此辱。看這架勢,如果司馬懿不同意出戰,很可能連作為統帥的威嚴都會遭到削弱,如此看來,一場決戰似乎在所難免了。

然而在群情激奮之間,司馬懿卻沒有貿貿然出戰,而是做了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派人千里回長安向魏明帝請戰。因為魏國的戰略本來就是堅守不出,待蜀軍撤退時反攻,因此魏明帝當然沒有答應司馬懿出戰的請求。不僅如此,還派大臣辛毗前來督軍,禁止有妄動出戰的行為。這一下司馬懿和滿營將官沒脾氣了,雖然心裡還是不滿意,但畢竟聖旨已到,也就知道狠狠作罷繼續堅守了。而久久尋覓的蜀軍得不到戰機,再加上糧草無以為繼,也就只得選擇了退兵。

從表面上看,這次事件是司馬懿受到了委屈被迫忍氣吞聲,然而有人卻不這麼看,這個人就是對面蜀軍的統帥諸葛亮。諸葛亮在得知司馬懿千里請戰之後對姜維說了這樣一段話:“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胡宗南為什麼不如司馬懿?

諸葛亮這句話的意思是:司馬懿本來就沒有和我們對決的想法,所以這次千里請戰,不過是對氣憤之中的滿營眾將有個交代,要知道,將軍在外領兵要便宜行事,如果他真能打敗我們的話,還用千里去請戰嗎?難道不怕貽誤戰機?

由此我們可見,司馬懿不愧為一代梟雄,他如此故作姿態的千里請戰,實際上是舍小氣而爭大氣。他為了避諸葛亮的鋒芒,沒有選擇爭一時之氣,而是隱忍不發,等待最好的時機,而結果如何呢?在他堅壁清野的戰略之下,諸葛亮不僅無功而返,自己還身死與五丈原引得蜀軍內鬥,從此蜀漢政權便再也沒有對曹魏構成過威脅了,司馬懿取得得到了大的實惠。

俗話說:“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笑得最好的人。”在上面這個故事中,司馬懿無疑是笑道最後的,那麼如何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關鍵就在於前面他忍住了一時之怒。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別人的挑釁和責難更是充滿了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段,當面對這些可以“爭一口氣”的時候,我們應該作何選擇呢?是像司馬懿一樣忍一時之辱,還是要秉持著“不蒸饅頭爭口氣”的原則,與對方展開“殊死搏鬥”呢?我想聰明的人是一定會選擇前者的。

一個真正能夠做大事的人,在面對各種挑釁和責難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權衡利弊,如果只是一時之氣,那麼他就不會與對方爭而選擇退避三舍,這並不是因為他懦弱,而是因為他要集中精力實現心中更遠大的目標。

“不爭饅頭爭口氣”,這話沒錯。試問誰沒有一點脾氣呢?在面對別人佔上風的時候,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進而與之相較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個做大事的人卻能將怒火放在心裡,化為前進的動力。因為他知道,與人頂牛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與其為爭一時之氣而擾亂心緒還不如淡定一點,退一步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這樣所取得的效果反倒會更好。

有句老話說“丟了西瓜撿了芝麻”,說的是一些人的眼睛只瞄在眼前的一時之利上,卻丟掉了更大、更長遠的利益,在我們的歷史上,類似這樣的蠢人屢見不鮮?

有人曾經說過,作為國軍一級上將的胡宗南其實也就是個團長的材料,在國共內戰西北戰場上,胡宗南用實際行動向人們證實了,別人的這句評價十分中肯。1947年國共內戰西北戰場上,胡宗南所指揮的西北軍曾一度佔領共產黨當時的首都延安,一時“舉國歡慶”,連蔣委員長都飛抵延安親自為胡宗南請功。

有了如此大的戰功,胡宗南不免有些飄飄然了。他在自己的行轅裡大辦慶功酒會,當天到場的媒體記者雲集,在酒會的演講上,胡宗南對共產黨極盡奚落之能事,妄言三個月解決共產黨,意圖激怒共產黨與之決戰。

胡宗南為什麼不如司馬懿?

然而面對胡宗南的奚落,共產黨則選擇了避其鋒芒,忍一時之氣讓胡宗南一步。而正是這關鍵的一步,讓共產黨有了喘息的機會,僅僅一年的時間,不僅延安失而復得,整個西北乃至於全國的形勢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胡宗南也為其短見付出了代價,眼睛只盯著空城延安,卻放走了共產黨的有生力量,給自己的失敗埋下了伏筆。無論如何,讀者們是一定不能像他一樣的,不懂得讓步,空爭了一時之氣,卻輸掉了結局。

一個想做大事的人必須要沉得住氣,而沉得住氣的最大表現就是要能夠忍氣吞聲,低頭讓過一時之氣。當然,忍氣吞聲總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它會讓人在我們的面前得意洋洋、頤指氣使,但我們必須要知道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將來取得更高的成就,獲得更大的成功。只要我們能夠在將來勝過對方,那麼我們就是成功的,而且我們此時的忍氣吞聲也將會成為我們光輝的一筆。

爭一時不如爭一世,為一時之氣而奮不顧身,最後對自己的將來產生不可彌補的影響,那是愚蠢的行為。成功者總顯得高瞻遠矚,因為每個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人生規劃,而來自他人的羞辱和責難正是實現自己的人生規劃中的一種磨練。

如果我們只為爭一時之氣而打亂了人生計劃的話,那麼是難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的;相反,如果我們能忍受來自別人的閒氣,爭一世而不爭一時,那麼我們則必然能夠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笑到最後。

(郝景田摘自《老人言》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