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吉林省中東部,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全國唯一省、市同名城市

吉林


吉林市吉林省中東部,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全國唯一省、市同名城市


一、城市概況

吉林市位於吉林省中東部,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是全國唯一省、市同名城市,居住著漢、滿、朝鮮、回、蒙古等35個民族共450萬人,市域面積2712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636平方公里。

二、歷史沿革

人類史前文化發源地之一,考古發現,16-23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吉林地區棲息。距今6.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吉林市拉法鄉拉法子山洞,有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古人類的聚落遺址,說明松花江上游區與平原的過渡地帶上已是東北地區古人類活動的中心地帶之一。距今3000-2000年間,隨著青銅工具的出現,吉林市西團山出現了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和文化形態,西團山文化聚落規模宏大,長期延續,成為東北中部地區人類活動的聚集點。殷周時代,這裡已有氏族部落,即滿族的祖先“肅慎人”。

西漢時期,吉林地區社會制度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城市系統從單一的自然子系統向多系統發育,其最具代表性的是東北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在吉林城建制、管理並反覆更迭。在西團山文化末期,公元前75-74年,西漢設玄菟郡上殷臺縣,它是東北中北部地區公元前建立的第一座縣城,吉林市發展從聚落走向建設城市,自此吉林建城距今2200年。

東漢年,隨著漢上殷臺的遷離,吉林地區成為夫餘的轄區,其疆域向東擴展。此時,夫餘管轄範圍東至張廣才嶺,西至今吉林省白城地區,南至雙遼一帶,東南至哈達嶺,北至東北流松花江中段及以北以西地區。玄菟郡的上殷臺城成為夫餘的“道”城和邊城,即吉林市的南城子。

西晉初,鮮卑族發展強大,而中原政權在東北地區的力量漸弱,出現了鮮卑、高句麗、勿吉互相競爭的時代。夫餘“道”城曾變成高句麗北邊的軍事山城。高句麗佔據夫餘東部地區(今吉林)後,除了原來夫餘的“道”城外,又擴建新的山城——龍潭山城成為其軍事主城,又稱尼什哈城,後期由於勿吉人大規模南下進攻,山城只經歷了一個短暫的時期。繼高句麗山城後,吉林市成為勿吉—涑沫靺鞨部的部都,時間約從五世紀年代到七世紀初年左右。公元年前後,勿吉人佔領取代夫餘“道”城的高句麗山城和平地城,迫使高句麗遷都平壤,高句麗佔據吉林的時間約20餘年。從西晉到唐朝初期,由於東北少數民族的強大及其中原政權的更替,使得吉林地區各少數民族政權爭鬥不斷,吉林市成為必爭的戰略重地。

三、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吉林市作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城市營建特色到傳統文化內涵,從自古軍事地位到城市發展歷程等各方面均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特色和價值,可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優美的濱水風光,是宜人的山水城市

在吉林市市域範圍內,從舊石器時代的新鄉遺址、九站西山遺址到明清的下屯遺址、滿井遺址的古聚落址,到烏拉古城、前進古城等古城址的選址分佈來看,主要集中於南部輝發河、飲馬河、中部松花江、北部溪浪河沿岸兩側及長白山餘脈山坳間,是人類棲息選址依山傍水的典型代表。

在吉林古城的具體選位和營建中,古城位於北山、玄天嶺山脈與松花江水系間的較平坦地段,山脈山坳、松花江江灣處。地段整體呈現西高東低的空間形態。古城的城牆位置走向順應地形等高線走向因勢而建;古城內重要公建——將軍府位於古城北側北山山脈、炮臺山制高點軸線的中心位置,北側山體作為古城背景形成均衡態勢。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優美的濱水風光,造就了吉林市宜人山水城市的重要價值特色。

(二)具有豐富的歷史遺存和古蹟,是悠久的文化古城

迄今為止,在東北地區發現的含有史前人類留下的遺蹟遺物的出土地點已達20餘處,其中位於樺甸市八道河子鎮壽山仙人洞遺址是吉林省內首次發現的唯一一處較為完整的舊石器洞穴遺址,將吉林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至少提早2萬年。(該處遺址距今16.21萬年——3.429萬年)。同時拉法、榆木橋子舊石器文化遺址說明松花江上游區與平原的過渡地帶上已是東北地區古人類活動的中心地帶之一。

吉林市具有完整的古代城市發展史,殷周—西漢中期的西團山聚落、西漢後期(上殷臺縣)的南城子古城、東晉—唐(高句麗時期)的龍潭山城、唐(渤海國時期)的涑州城(烏拉古城)、明代的明代船廠、烏拉古城到清代的吉林市古城。

(三)具有珍貴的邊陲文化和民族抗爭史,是重要的邊塞要衝

吉林市是東北古代水陸交通樞紐要道所在。重要交通地位,決定了吉林城作為北部防禦的重要軍事基地的地位,吉林城在歷史上始終是少數民族必爭的戰略重地。明清時期更是東北軍事重鎮,明朝,吉林船廠位於東北兩都司中間,且水、路結其兩端,成為經營整個東北的聯結點。清代,東北面對沙俄的方向形成三道防線:黑龍江城、莫爾根城(嫩江)、齊齊哈爾城是第一道防線;三姓城、阿勒楚克城、伯都納城為其第二道防線;吉林城成為聯結東、北、西各城總的戰略防衛城。吉林作為抗餓戰鬥中東北七鎮之首,雅克薩戰役前,康熙帝親臨邊陲“泛舟松花江”,巡幸烏拉街造船重鎮。吉林市作為雅克薩戰役的駐軍、造船、驛站、軍糧的總基地,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具有輝煌的近當代工業發展史,是聞名的工業基地

1881年吉林機器局的創辦揭開了東北近代工業發展的序幕。偽滿時期,在日本加大對吉林市殖民工業投資的前提下,一批殖民工業在吉林市先後建立起來,並且帶動城市發展,形成工業區沿江佈置、形成外圍工業區的建立、生活區毗連工業區,城市道路網呈棋盤式和放射式相結合的基本格局。建造亞洲最早的大型水利發電設施——豐滿水電站,至今仍是東北電網的骨幹電站。

新中國成立後,吉林市現代工業建設成就矚目,“一五”計劃時期,國家確定建設156個重點工程項目,東北地區共58項,其中作為國家重點建設地區之一的吉林市就有7項(即吉林鐵合金廠、吉林炭素廠、吉林熱電廠、吉林氮肥廠、吉林染料廠、吉林電石廠、豐滿水電站),初步形成了以化工和冶金為主體的工業城市定位。

(五)是重要的滿族發祥地之一,是具有多民族文化的民族風情城市

吉林市為滿族龍興之地。清康熙效仿中原皇帝封禪泰山之舉封禪長白山,拉開了清王朝對長白山長達二百餘年祭祀的序幕。清朝特選址吉林市小白山進行遙祭,清朝在小白山之上監造長白山之神望祭殿,是清朝祭祀長白山神的唯一場所。吉林市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夫餘、高句麗、勿吉、涑沫靺鞨、契丹、女真、滿族等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的不斷更迭、共存。

四、重要文物和歷史建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5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9處。(截至2018年03月),此外還有尚未核定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若干處。

不可移動文物分為古遺址、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建築、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其他六類。吉林市現有不可移動文物中,包括古遺址999處,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842處,古墓葬180處,古建築121處,石窟寺及石刻8處,其他31處。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

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已列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1項,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9項,類別涉及民俗、傳統醫藥、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民間音樂、雜技與技藝、曲藝、傳統手工技藝、傳統戲劇十類。其中吉林市被稱為京劇的第二故鄉,吉林鉅商牛子厚曾創辦了我國最早的京劇科班“喜(富)連城”社,培養了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等一大批京劇大師和表演藝術家,為中國京劇事業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