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市地處山區,生態環境優越,境內多山,有八山一水半分田之說

集安


集安市地處山區,生態環境優越,境內多山,有八山一水半分田之說


一、城市概況

集安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幅員面積3341平方公里,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1個鄉鎮、4個街道,127個行政村,總人口23.6萬人,有漢、朝鮮、滿、回等25個民族,是世界文化遺產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書法之鄉、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十大邊疆重鎮。

集安市地處山區,生態環境優越,境內多山,有“八山一水半分田”之說。年平均無霜期1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228.2小時,是吉林省平均降水量最多、無霜期最長、風速最低的地區,素有“北方江南”之美譽。

、文物古蹟和歷史沿革

集安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1994年國務院批准集安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4年7月1日,集安境內42處高句麗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0處世界文化遺產地。

集安市域範圍內已發現的文物古蹟有230餘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1項(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已公佈的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6項,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項(洞溝古墓群、丸都山城與國內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項(霸王朝山城、東岔抗日根據地、下解放橋頭堡舊址、雲峰水庫淹沒區墓群);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長川古遺址、望波嶺關隘、國東大穴、太平古墓群、榆林大高麗墓子古墓群、石柱(民主石柱)、關馬山城、氣象站遺址、烈士塔、抗聯遺址(傢什房子)、陽岔日偽時期橋頭堡)。

世界文化遺產“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是由五女山城、國內城和丸都山城這3座高句麗早、中期都城以及12座王陵,27座貴族墓葬和1通好太王碑組成。除五女山城位於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之外,其餘遺址遺蹟均位於集安市境內。其中“丸都山城與國內城”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好太王碑、12座王陵和27座貴族墓葬也均列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洞溝古墓群”的範圍之內。

三、歷史文化特色

集安的歷史悠久,歷史文化遺存特別豐富,突出表現為以高句麗文化為核心、集邊境文化和革命文化為一體的歷史文化特色。

1、高句麗文化特色

國內城和丸都山城體現了古代高句麗政權平原城與山城交互使用、互為都城的複合式王都建制特色;望波嶺關隘、霸王朝山城、關馬山城和大川哨卡等山城和關隘體現了高句麗軍事防禦體系的特色;高句麗古城、墓葬和好太王碑等遺存在修築技術、建造形式、使用的文字及繪製的壁畫等方面體現出高句麗主要受漢文化的影響、兼具北方少數民族特徵的文化特色。

2、邊境文化特色

集安境內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遺址、秦漢時期遺址、高句麗時期遺址、渤海時期遺址和遼金時期遺址及出土文物體現了這裡多民族聚居、與中原地區交流密切、吸收中原文化並影響朝鮮半島的邊境地區特色。鐵路、火車站、鴨綠江大橋、下解放橋頭堡等近現代遺存體現了集安從日偽時期到抗美援朝時期對中朝聯繫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革命文化特色

東岔抗日根據地、抗聯遺址,老嶺隧道戰鬥遺址、陽岔戰鬥遺址、老嶺會議會址等革命遺蹟記錄了以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為代表的集安軍民在抗日戰爭時期進行英勇不屈鬥爭的光輝歷史。

四、歷史文化價值

1、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集安是高句麗中期都城所在地,各歷史遺存展現了高句麗鼎盛時期的文化特色;集安是東北邊境上連接中國與朝鮮的重要地區;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的重要活動地區和抗日根據地之一,這裡召開的“老嶺會議”,在抗聯第一路軍的抗日鬥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2、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集安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等遺存建築宏偉、造型莊嚴,與自然環境完美結合,並在選址、建造技術等方面體現了一定的科學性,代表了當時較高的建築技術水平;高句麗墓葬中的壁畫,顯示出高句麗民族視角獨特的審美觀和匠心獨具的藝術創造力,是中原文化傳統在高句麗文化中根植、滲透的具體表現;好太王碑是現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麗考古史料,對於研究高句麗的政權形成、發展歷史、社會生活、王族喪葬制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集安發現的古遺址及出土文物,對研究東北亞地區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變遷具有重要價值。

3、社會價值

保護集安的歷史文化遺產,對高句麗文化和東北邊境地區文化研究、抗日革命文化教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