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飆:溫州蟬街70後成牛津大學人類學家

丁乙 溫州情 今天


溫州人 溫州事 溫州史 溫州情


蟬街70後男孩


項飆:溫州蟬街70後成牛津大學人類學家


五馬街走到西邊盡頭是蟬街,蟬街往西望是溫州古城的九座山之一鬆台山與常年碧綠的九山湖。溫州民謠《叮叮噹》歌詞描述的場景,就是這一帶的景觀:松台山、仙人井、妙果寺、豬頭鍾。


凡溫州人都會哼這首民謠,無論老年人、中年人、孩子,歌詞談不上什麼深意,但濃濃的鄉音鄉情,會勾起你一種美好的心理體驗:我是溫州人。


項飆:溫州蟬街70後成牛津大學人類學家


著名的牛津大學教授,人類學家項飆,也是溫州人。他1972年出生在鹿城區,小時候就住在溫州八中的教工宿舍,他會唱《叮叮噹》這首膾炙人口的民謠。他母親何秀瑾就在位於蟬街的溫州八中教數學,父親項南庭也是教育工作者,在溫州中學工作過。


翻開溫州近現代史,溫州與英國有些淵源,與牛津大學也有緣。清光緒二年(1876)溫州開埠,1894年,英國人在江心嶼興建了駐溫領事館。來溫傳教的英人蘇慧廉,1920年受聘為牛津大學漢學教授。


牛津大學


項飆:溫州蟬街70後成牛津大學人類學家


牛津大學位於英國牛津,最早授課時間為1096年,它與劍橋大學並稱“牛劍”,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牛津大學湧現了一批引領時代的科學巨匠、藝術大師、國家元首,我們知道的培根、雪萊、亞當·斯密、霍金、克林頓、甘地、撒切爾、錢鍾書、卡梅倫,都是牛津校友。


項飆的成就


項飈,1990年從溫州中學畢業,保送北京大學。1998年獲碩士學位,當年受邀免考牛津大學博士,2002年獲博士學位,響噹噹一個學霸。作為人類學的知名學者,項飈非常坦誠,承認年輕時代自己有過輕微的自閉症,並不擅長和人交流。


學成後的項飈,長期從事人口流動和社會、經濟變遷的研究,曾在國內和澳大利亞、印度作長期的實地調查,主要著作有《跨越邊界的社區》(三聯書店)等。他的博士論文,描述了“獵身”這一印度獨有的現象,獲得了人類學界的重要獎項:安東尼·利茲獎。它被視為全球民族誌的新典範。


項飆:溫州蟬街70後成牛津大學人類學家


知名北大學子許知遠評價項飆說:我非常理解他,他是這個時代少見的解釋者,他解釋了很多東西。對於每一個普通人都有很直接的衝擊的問題。我很佩服他,他有一種智識上的勇氣,這種勇氣很非凡的。


項飆的研究成果具有國際影響,自2001年以來先後受聘為: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日內瓦)研究員、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大學比較遷移中心海外研究員、英國政治研究學會會員、英國及愛爾蘭皇家人類學會會員。


生活中,項飆與一名日籍同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的女生結婚組成小家庭。


項飆與北京的“浙江村”調查


項飆:溫州蟬街70後成牛津大學人類學家


改革開放以後,北京商業流通領域放開,溫州人趁機以包租櫃檯的形式進入京城的大中型商場,“浙江村”應運而生。

在“浙江村”生活的主要是溫州人,其中樂清人居多。“浙江村”位於北京豐臺區大紅門、木樨園地區,主要從事服裝、五金電器、小商品、窗簾布藝的批發。著名的商場有大紅門服裝商貿城、百榮世貿商城、京溫服裝市場等等。

當時在北大讀書的項飈,以他對家鄉的情感和社會學專業的熱愛,花6年時間實地調查“浙江村”,細緻描述了一個流動群體的落地、發展和變化中的諸多細節。對於“浙江村”的形成、結構、運作、變遷等等,均加以極近距離的記錄分析。他做的事相似於費孝通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