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2020年度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人防+技防” 抓細抓實災害監測預警

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2020年度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明確以“人防+技防”的方式,抓細抓實災害監測預警,切實做好2020年度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方案顯示,截止2019年底,全省已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10833處,遍及全省88個縣(市、區、特區),受地質災害威脅人數131.6萬人,潛在經濟損失約479億元。全省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區域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的77%。

2019年,全省共發生各類地質災害29起,死亡44人、失蹤9人、受傷13人,直接經濟損失20607萬元。成功避讓地質災害20起,避免人員傷亡2042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3768萬元,成功避讓數佔全年發生數量的69%。

據介紹,去年地質災害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發災範圍覆蓋面廣,全省除貴陽市和貴安新區外,其他市(州)均有地質災害發生;

二是發災時段相對集中,絕大部分地質災害發生在汛期;

三是災害類型比較單一,只有滑坡(24起)和崩塌(5起)兩種類型。

四是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佔比達86.2%。

五是人員傷亡均發生在未知隱患點,特別是水城“7·23”特大型滑坡災害,再次說明未知隱患點仍是防控工作的難點。

根據我省地質環境特徵、極端氣候預測等因素,結合水城“7·23”特大山體滑坡等近年來發生的典型災害成因和特點綜合分析,方案中預測2020年度全省地質災害發生率仍較高,預估發生總數在64起(近3年平均值)左右。

其中,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汛期,即5月至9月;高峰時段在主汛期,即6月至8月,特別是大暴雨、特大暴雨和連日中到大雨強降雨時段,以及出現異常或極端天氣時段。 從空間預測來看,主要發生區集中在畢節市南部及西部、黔西南州北部及東部、六盤水市、安順市、銅仁市等地。

為紮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方案採取針對性措施彌補工作短板,最大限度減少和避免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方案明確,充分利用資質單位專業技術力量,以縣為單位組織開展拉網式、全覆蓋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針對高發易發區域和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區域,明確建立“群眾有獎報災微信平臺”,重獎報災有功人員,全面提升群測群防能力。 根據方案,全省將充分發揮“人防+技防”優勢,切實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加快推進貴州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大數據平臺建設,充分利用物聯網通訊技術和先進監測儀器設備,提升基層臨災預報和快速處置能力。要按照“應建盡建”原則,配合推進本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隱患自動化監測點建設,將更多隱患點納入大數據防治平臺監測預警體系。

延伸閱讀:突出重點區域 嚴防嚴控地質災害風險

一、斜坡附近群眾居住區 要按照“早發現、早預警、早撤離”要求,通過多輪次動態排查發現隱患,安排專人嚴防死守,堅決果斷避險撤離,確保群眾生命安全。

二、公路鐵路沿線 既要嚴防工程本身誘發地質災害,也要嚴防工程遭受地質災害,尤其是新動工、在建和建成不久的工程,行業主管部門要督促建設業主承擔起地質災害防治直接責任,按照“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要求落實工程配套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對已完工尚未落實防治措施的項目,要督促限期整改。

三、礦山開採區域 堅持“誰誘發、誰治理”“邊開採、邊治理”原則,行業主管部門要督促在建生產礦山,及時消除採礦誘發的地質災害風險。倡導“先搬遷、後開採”做法,提前化解因礦山誘發地質災害引起的礦群糾紛。

四、旅遊景區、學校、醫院等特殊敏感區域 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督促檢查,加強隱患排查和應急處置,堅決封閉存在隱患和受隱患威脅的區域,迅速實施工程治理。 五、切坡建房群眾宅基地 農業農村部門要強化源頭管控,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新建房屋的地質環境安全性評估,對不能確保安全的暫不準入住。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肖達鈺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