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典故:綿山遺澤

歷史故事:

《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奸佞迫害四處流亡,一次途中飢寒交迫,實在難以支撐,可四處又荒無人煙,隨臣們都束手無策。這時,賢士介子推獨自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其充飢。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文公繼位後重賞當年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可唯獨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卻不屑封賞,毅然帶老母隱居綿山。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但綿山山高路險,林木茂密,實在難以找尋。於是,有人獻計:三面放火,逼介出山!文公從之。可當大火熄滅後卻發現,身背老母的一代賢臣,靜靜地坐在一棵大柳樹下,已被大火烤死!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封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讀後,萬分感慨!立即下令,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

第二年初春,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且萌發出翠綠的嫩芽,十分欣喜,便賜名“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這就是清明節的由來。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孝道和濃濃的感恩情結,如今,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祀祖先,也是沿襲這種傳統美德。

2020.3.28

寫於古城保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