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槍兵面對擅長騎射的遊牧民族是不是隻有被虐殺的份?

素心瑜伽


也不可能只是存粹長槍兵去對抗弓騎兵啊,這不是找虐麼

打仗真的不是單純的1V1,而是多兵種配合。想下邊這個圖就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裡頭專門針對遊牧民族作戰而設計的一種陣型。其中便有鳥銃手和弓箭手。

雖然騎兵機動快,而且遊牧騎兵騎射水平不錯,但騎馬射箭肯定是比不上站姿射箭的。雖然移動的騎兵比較難擊中,但目標也大,所以他們也怕遠程武器。

上邊這個圖是日本戰國時期的普通陣型,三角和圓是火銃手和弓箭手;十字架是槍兵/矛兵,屎黃方塊是騎士,綠空心是步兵。這種陣同樣適合對付騎兵


我的意思是,遇到擅長齊射的遊牧部隊,不會有傻子就拉一群槍兵出去找死的


瘋狗的輕武


如果是兩軍互相沖鋒,騎兵對抗長槍兵是沒有優勢的。

然而騎兵並不是傻子,從古至今,戰爭中最重要的都是機動性。

一、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是馬場,馬一天能跑多遠,就能打多遠。 蒙古人能打到歐洲,靠的正是騎兵,從不修長城這種東西。

就是因為漢人中有某些就知道個種地,丟漢人臉的存在,所以漢人在秦以後三千年歷史中,始終沒有提前佔領蒙古大片的馬場。 否則打到歐洲,佔領莫斯科的,早就是漢人,而不是蒙古人成吉思汗了。

二、對抗騎兵的方法,比較著名的就是修築據點、城牆、堡壘。

於是,蒙古人有了新的武器:回回炮(投石機)。


用戶67724358697


不一定全是敗績

蒙元兩次對日的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失敗並不完全是“神風”相助如此簡單。

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圖省事,我在這裡就使用日本的年號稱呼了)要分開看。文永之役,日本雖然進行了積極抗戰,但不僅動員起來的兵力稀少,在元軍的先進武器(震天雷)與戰法下更是屁滾尿流,險些失去九州的首府太宰府;幸而元軍準備不足,並未乘勝深入便即撤退(然後碰上了暴風雨),日本才免於大禍。這一戰,可以說元軍在面對日軍時有著絕對的優勢,但是因為戰略上的混亂而徒勞。弘安之役,日本在文永之役之後的數年間一直在進行面對元寇的備戰,措施包括而不限於動員在九州有莊園的御家人親自前往九州、以朝廷與幕府雙方的名義徵收兵糧、在北九州沿岸構築元寇防壘等。由於如此充足的準備,來襲的元軍被阻止在灘頭一個月有餘不能上岸,只佔得幾個小島。當元軍整合兵力卻猶豫於是否再次發動總攻擊時,颱風來了。之後日本派出海軍掃蕩了殘餘的元軍。這一戰,日軍藉助防守優佔據了優勢,在裡面雖然有水戰不適的原因,日本武士的頑強也是元軍沒有料到的,一個月都沒有攻上岸,跟颱風其實沒有關係。

尤其第二次東征元軍幾乎全軍覆沒,被俘虜四萬餘人,這與日本人改進了弓箭,長槍有重大關係。

冷兵器時代,日本的槍有兩種,一種是步兵長槍,還有一種是鐵甲雄兵槍刀。(下圖)

這兩種槍刀,在當時來說,也算實戰趁手的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