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VS君權:王者受命必改正朔易服色,漢朝為何卻"叛祖"承秦制

漢朝,作為秦之後的大一統王朝,是歷史上中國最強大的朝代之一。秦末天下大亂,劉邦起義,楚漢之爭勝利後,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一統的漢朝,

在漢朝的統治下,科技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經濟、文化藝術都快速發展、軍事能力強大。

皇權VS君權:王者受命必改正朔易服色,漢朝為何卻

漢朝是由漢高祖劉邦一群人共同打拼的天下,漢初,戰爭剛剛結束,一國之根基尚未穩固,朝廷上下均處於動盪中,君臣關係尚未形成良好的天平和發展趨勢,漢服的樣式較之前的朝代有所不同,服色以外黑內赤為主,但其中包含的卻不僅僅是“服飾異著”,更隱含著當時的文化以及君主與臣子的鬥爭。

一、 漢初局勢

漢朝接過秦朝的衣缽,再次統一全國,建立大一統王朝。漢朝是中國傳統政治結構要素形成的關鍵年代,完成了由周代宗法制向普遍的“大一統”制度轉變,奠定了中國後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想象。

漢朝的政治文化上,漢初,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將儒學作為推動制度建設的標誌之一。強調政治權力與儒家結合背後的政治——社會二元關係。政治權力與儒學權力表現出一種整體性關係,但儒學在漢初的政治和社會領域都處於邊緣地位,儒家受到了法令制度的壓制。

漢朝初期,劉邦集團軍事權力網絡向日常統治結構轉化。路徑依賴問題上,漢朝建立後就自然需要考慮在東西地域行使二元政治實踐的必要性。第二是劉邦軍事集團的雙軌結構,集團中部分是在反秦戰爭時便追隨劉邦的,楚漢戰爭之前已經轉化為漢地“臣屬”。

另一部分是在楚漢戰爭之時投誠劉邦或與劉邦結盟的人員,這一部分人有些已經成為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的割據勢力,還有些由於卓越的能力,與劉邦共同分享漢軍指揮權,這一部分人與劉邦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時對等的或說擁有合作性質。

皇權VS君權:王者受命必改正朔易服色,漢朝為何卻

漢朝建立後,前者群體便構成了中央政治權力的核心層和各地方首席官吏,後者則成為對邊關地區進行管理的諸侯王,但無論如何,漢朝隨著軍事權力網絡的轉化和改變,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趨勢。

混合政體的制度化及其不穩定趨勢。在楚漢戰爭勝利下建立的漢朝,混合體制是不可避免的,而混合體制帶來的核心問題是硬實力對抗的零和邏輯,因此政局無法穩定,尤其是在分封政治層面,劉邦不得不承認封王功臣的地位,否則若封王功臣聯合對抗,漢朝的統治便會變得岌岌可危。

二、 漢初的服色文化

中國古代,王者受命必改正朔易服色。《喪服大傳》中講到“王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也“夏尚黑、股尚白、秦尚黑”,而漢初服色則經歷了由“尚赤”到“尚黑”到“外黑內赤”再到“尚赤”的轉變。

秦始皇採用“水德”意識,被認為是五行學說發展歷史上的標誌性事件,秦始皇用水德改制後,“色上黑”

,“色上黑”這一點在秦國上下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秦朝的”上黑”源於先秦舊俗,宮殿遺址壁畫皆以“黑”作為主色,而出土的先秦時期藝術品,在所有人工著色的藝術品中,黑色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高祖劉邦曾施行過“色尚赤”,高祖五年到九年,一直遵循著秦朝“永德”改服色“尚黑”。

劉邦本為魏人,在楚地的影響力並不強,當他起兵於楚地時,必須要顧及楚地的信仰和風俗,劉邦起兵之時曾祭祀豐地的神灶,足以見得劉邦對於當地信仰、民俗等的重視程度。

而楚人尚赤的風俗對劉邦來說是重要的政治文化資源,他不可能忽視這一點,因此他始終利用楚人尚赤的習俗來極力尋求漢王的庇佑以期獲得政治身份來為他以後的政治道路奠基

皇權VS君權:王者受命必改正朔易服色,漢朝為何卻

劉邦集團在面對不同的政治形勢時會根據形式對尚“色”進行調整。劉邦在繼承秦制後並未完全放棄楚地的習俗,因此漢初時期包含著秦楚的元素,也體現在了漢初的服色文化當中。劉邦立為漢王后,色尚赤,繼承了秦的正統,正朔與德運、服色相關,延續的時起兵反秦時採取的楚俗尚赤的做法。

漢初承襲秦之“正統”但未沿襲秦之服色,卻採用楚俗,使漢初服色變得複雜,“尚黑”與“尚赤”之間出現矛盾點。“黑”“赤”分別代表了秦集團和楚集團,而後服色的轉變過程應也是二者之間博弈、妥協的結果。

三、 漢初君臣關係

劉邦成為漢王以來,就形成了爭天下的局面,而人才的選用也成為十分重要的事情,但那時君臣矛盾就已集中呈現,尤其是以韓信、彭越等人的獨當一面更是如此。

劉邦稱帝后為了加強皇權,便展開了剷除異姓諸侯王的活動。劉邦去世後,劉盈繼位,但呂后長期主導朝政,掌權時間達八年之久,在此期間,呂后集團勢力大為擴張,加劇了統治集團內部各方勢力的矛盾。

漢初時期的君臣矛盾主要是表現在以皇帝為代表的的宗室聯合呂氏打壓鉗制異姓軍工集團,主要包括異姓諸侯王和異姓列侯,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宿將元勳。直至劉邦去世,異姓諸王的威脅被徹底清除,開始展開對異姓列侯的打擊行動,呂后在此過程中,遭到了異姓軍功集團的反撲。

劉邦在自身實力遠不及項羽的情況下還能成功,主要得益於反項統一戰線的成功。而在劉邦與諸臣達成的協議中也可看出一、功臣集團的利益可以惠及子孫,二、漢朝只能姓劉,功臣集團具有排他,是一種利益互換的局面。

皇權VS君權:王者受命必改正朔易服色,漢朝為何卻

但同時也為劉邦埋下了隱患,因此劉邦對與軍功集團的關係感到不安,因此劉邦開始做防備。

一、劉邦長期遏制和打壓能力實力最強的韓信,並“奪其軍”,將韓信封為齊王后又將其調離齊國。二、劉邦親提大軍,艱苦征伐,藉此鞏固皇權。三、劉邦在論功行賞時屬意蕭何第一,這也是劉邦以文制武的手段之一。四、調離列侯中威望和軍功最高的曹參。五、聽說樊噲有不軌行為時,生殺心。六、白馬之盟與諸侯達成協定。

劉邦一來必須仰仗諸將,二來憑藉其威勢,諸將自然不會輕舉妄動。

四、 漢初服色“外黑內赤”的原因

(1)皇位正統

漢高祖劉邦在即位稱帝之前,為了照顧到楚地習俗,也是為了利用好楚地資源,也因為當時的劉邦所依附的還是西楚霸王項羽,漢王遵楚俗是自然的,因此一直在服色上是“尚赤”的,

稱帝之後,隨著身份由“漢王”轉向“漢帝”。

所尚之色也相對之發生了改變,由“尚赤”轉向“尚黑”,高祖“自以為獲水德之瑞”“襲秦正朔服色”,色“上黑”,吳方浪指出,除了漢承秦永德,是在漢承秦制和用秦人之背景下這一點以外,還有兩點。

一是高祖意在向世人昭示其皇位的正統性。王朝的正統或者說皇位的合法性,對人心向背,維繫天下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二是便於施行,秦自統一全國至秦滅亡,對華夏進行了長達十六年的有效統治。

皇權VS君權:王者受命必改正朔易服色,漢朝為何卻

法律嚴酷、各項規章、制度深入人心,已經內化為人們的生活習慣,習慣的養成需要很長時間,高祖也深知這一點,王莽篡位失敗的一大原因就是政令易改,百姓不從,因此當張蒼提出“尚黑如故”時並不反對。

(2)權力關聯

張蒼提出的“尚黑如故“被採納,而在此之前得賈誼曾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卻遭貶黜,張蒼時漢代的名相,賈誼提出易服色得很大原因是有”術學“不想被取而代之,而張蒼提出”外黑內赤“這一觀點,陳鵬認為這是秦、楚文化調和的產物

無論是以皇權為中心的官僚體制還是以國家政權為中心的郡縣體制,目的和本質都是加強和維護皇權,確保皇權對社會的控制,強化帝王的絕對權力,

但在朝政出現問題時,國家權力就會遭到其他因素的干擾,產生君臣權力之爭。

而漢朝中前期政治最大特點就是出現嗣子空缺、權臣執政導致皇權旁落的特殊政治現象。呂后執政之後皇權落入外戚手中皇太后去世後,朝廷權力雖然有劉氏,但劉氏皇權早已衰敗,丞相、御史大夫張蒼等舊有權臣成為代行皇權的實際權力運作和掌控者。

漢文帝即位後,在京畿的權力核心十分薄弱,以文帝為代表的新興皇權集團對持有大權的秦、楚兩大集團十分不信任,賈誼深明此,因此首倡“改正朔,易服色”藉以鞏固文帝皇權,表面上是興禮樂之舉,實質上在意藉此機會打擊舊有勢力,但此時遭到了秦、楚集團的打擊,皇位根基不穩。

因此延後,但漢初的群臣全都還未停止,文帝前元十四年,改服色”外黑內赤“,實質上就是張蒼促使形成的

。服色”尚黑“在當時佔統治地位,而”外黑內赤“則是為了調和、緩衝秦、楚兩大集團的矛盾,共同對抗皇權。

(3)權力對比

皇權VS君權:王者受命必改正朔易服色,漢朝為何卻

“外黑內赤”並非“文帝的最終目的,文帝最終目

的是將服色“尚黃”,徹底將舊有兩大集團排擠出權力中心,此時的秦、楚兩個集團力量受挫,地位急劇下滑,但是,隨著文帝新興皇權階級的崛起,兩大集團急速衰敗。但隨著寵臣新垣平作亂,文帝又“廢不復問”的境地。

五、 文化的作用

一個國家、民族的習俗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涵養人精神的細流,文化是在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中創造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基,因此文化由人所創造,也被人所加以利用,漢初的服色文化中就包含了漢初時期的君臣關係,而不單純只是一個“服色“。

當今社會,為什麼要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正是如此,一種優秀的、好的文化能夠讓社會發展更加和諧,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