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水城”廣州也缺水

隨著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的到來

節約用水成為熱議話題

但有很多廣州的小夥伴就不解了

廣州自古河道縱橫

有嶺南水鄉之稱

跟缺水拉得上什麼關係呢?


廣州 — — 缺水型城市

廣州多年平均人均本地水資源量為514m3,僅為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三分之一;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2016年發文明確,按照人均水資源量是否低於600m3的衡量標準,廣州屬於缺水型城市。

目前,廣州相當部分生產生活用水依靠外部調水,如西江引水工程年取水量約12.8 億立方米,約佔全市水廠供水量的一半;今後,南沙區用水增加也要通過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滿足需求。

2018年,廣州市萬元GDP用水量為28m3,落後於深圳(9m3)、北京(14m3)、天津(15m3)。

廣州節水工作主要面臨著工業、農業用水效率偏低,城鎮供水管網漏耗偏高,再生水利用工作進展慢,社會節水意識不足等幾大挑戰:

一、工業、農業用水效率偏低

2018年我市工業用水量為34.79億m3,佔總用水量的54%;其中直流式火電冷卻用水21.13億m3,佔總用水量的33%。按含火電用水計算,我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62m3,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排名倒數第四;按不含火電用水計算,我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24立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1%,排名倒數第八。

2018年我市農業節水灌溉面積為43.92萬畝,僅佔總灌溉面積144.9萬畝的30.3%;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為0.503,雖然達到省考核要求,但排名倒數第六,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554。


你知道嗎?“水城”廣州也缺水

▲人和攔河壩灌區

二、城鎮供水管網漏耗偏高

2019年全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8.46%,其中越秀、荔灣等老城區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10.71%,在全省處於偏高水平。主要原因是我市中心城區50年以上管齡和高風險供水管網長達170公里,但受交通、道路開挖審批等影響,改造進展緩慢(目前僅完成9.155公里);大多數城中村、住宅小區紅線內的共用供水設施缺乏專業維護管理。


三、階梯水量偏高、水價偏低

我市中心城區一級階梯水量26m3/月,在全國19個副省級城市排名第一、粵港澳大灣區9個城市排名第二;一級水價1.98元/m3,在全國19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五,低於深圳(2.67元/m3)、寧波(2.4元/m3)和廈門(2.2元/m3)。相對寬鬆的階梯水價政策,導致不愛惜水資源、用水大手大腳的現象普遍存在。2018年全市人均綜合用水量達438m3,比全省平均值高出17%;城鎮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達200升/天,比全省平均值高11升/天。


你知道嗎?“水城”廣州也缺水

▲節水型居民小區現場核查

四、再生水利用工作進展慢

我市再生水利用工作起步較晚,相關規劃和配套政策尚未出臺,利用方式單一(大部分用於景觀和生態補水,中心城區僅0.35%用於廠內回用),與北京、天津、青島、蘇州等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再生水利用過程中,尚需增加汙水處理廠設備設施和相應的運營成本投入,我市再生水成本補償方式、資金來源等尚未明確。


五、社會節水意識有待提升

相當部分市民對節水工作的認識存在偏差,“廣州不缺水”的思想根深蒂固,未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人人節水的良好氛圍,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有待建立。同時,廣州階梯水量偏高、水價偏低。目前,廣州中心城區一級階梯水量26立方米/月,在全國19個副省級城市排名第一、粵港澳大灣區9個城市排名第二;一級水價1.98元/m3,在全國19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五,低於深圳(2.67元/m3)、寧波(2.4元/m3)和廈門(2.2元/m3)。市水務局表示,相對寬鬆的階梯水價政策,導致不愛惜水資源、用水大手大腳的現象普遍存在。2018年全市人均綜合用水量達438 m3,比全省平均值高出17%;城鎮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達200升/天,比全省平均值高11升/天。


為此,開源節流、提高水資源節約水平,是廣州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把抓工業節水減排放在首位,強力推進工業節水改造、高耗水行業節水增效、水循環利用等,切實減少廢汙水排放量,助力打贏水汙染防治攻堅戰。大力挖掘農業節水潛力,實施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工藝等。

此外,也要拓展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推廣再生水、雨水、淡化海水等利用方式;其中,以城市汙水處理廠出水作為原水的再生水利用因其技術成熟、產量穩定可控等優勢,成為我國南方城市非常規水源利用的最主要方式。同時要大力提倡節水,建設節水型社會與節水型城市,以管理和技術手段促進水資源保護與節約。

最後,廣州還要將以《廣東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的“九條節水任務”為指南,以創建節水型城市為契機,結合我市具體情況,儘快出臺《廣州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完善節水政策法規體系,大力推動工業、農業節水增效,加快城鎮節水降損等工作實施,推進節水型城市和節水型社會建設,切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形成全社會惜水、愛水、護水的良好風尚,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我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