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點贊泉城青年!

今天是3月30日,學雷鋒月即將過去,但雷鋒精神不會離開。從“學雷鋒”到“參與志願服務”,新的時代賦予雷鋒精神新的寓意,化作了每個人內心永恆不變的奉獻精神。

春節過後,團市委第一時間啟動戰疫志願服務行動,連發12道志願者“招募令”,招募組織13129名志願者奔赴285個疫情防控崗位,開展服務695848小時,有效緩解了一線防控壓力,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青春力量。

過去的3月,團市委發佈泉城青年學雷鋒“五個一”工作指引,號召全市青年用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從身邊做起,從自我做起。這期間,“科學抗疫 傳遞有我”志願宣傳海報被轉發3.6萬次;9159人次青年志願者在全市疫情防控崗位上奉獻83190小時;416名青年志願者參與無償獻血活動,保障特殊時期醫療臨床用血供應;83名熱心青年志願者報名申請加入協會秘書處日常工作;收到“我身邊的雷鋒故事”168篇……

這一連串的數字,是濟南青年在國家和社會遭遇艱難險阻之際挺身而出的勇氣與擔當,也是廣大市民的主人翁意識和志願服務精神的寫照,更是我們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

今天,我們把優秀青年志願者代表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把雷鋒精神永遠傳遞下去……

來,點贊泉城青年!


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留下他們“逆行”印記


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有這樣一支青年志願服務隊,他們奔赴武漢前線參與雷神山、火神山建設中,他們自己開車將採購到的酒精消毒液從濟南送達武漢,他們幫赴湖北醫護人員家屬跑腿幫辦,滿足心願,用愛心和熱心構築出戰疫溫暖的大後方。他們來自於中建三局一公司,是一群來自建築一線的青年志願力量。

眾所周知,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成和投入運行,向全世界 展示了“中國速度”,而在兩所醫院建設的過程中,也留下了中建三局一公司志願者的逆行印記。

“我是武漢人,春節期間接到公司電話得知,火神山、雷神 山醫院正在建設之中,作為建築人,我沒有選擇,必須要參與到醫院建設之中。”中建三局一公司魏恆看到公司召集參與雷神山醫院的信息之後,立馬投入到戰鬥之中。

在實地工作中,魏恆前期負責場外箱房的協調,因為從各地 運到武漢的廂房規格不一,他要協調按照批次和型號,在場外完成一個拼裝,為場內箱房安裝提供支持。根據他的統計,這些天 共配合場外箱房、走道房的安裝,轉運約八百餘個。到後期,他 轉至負責現場土建工程的協調工作,負責醫護走廊、醫技區、病房區箱房的隔離改造工作。

參與雷神山醫院建設,魏恆說,在現場時處處都是感動,很 多工人都捨不得休息,一干就是一天十幾個小時,大家就只有一個信念,早日完工交付使用。實際上,同很多人家庭情況不同, 魏恆的妻子是武漢兒童醫院的一名醫護人員,他又在火神山醫院 建設一線,3歲的孩子只能在家中跟著爺爺奶奶,而完成建設工作 十多天之後,雷鋒日當天,魏恆還在當地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 “作為一名中建職工,作為一名武漢人,作為一名志願者,我都沒有理由選擇退縮,參與雷神山建設,對於我來說是一件很普通 的工作,但能夠參與到這其中,仍舊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魏恆說起這些,平淡的話語中透出激動。

瞞著家人開車20多個小時,將消毒酒精送抵武漢

如果說參與火神山醫院建設,是一名建築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那在醫院建設過程中,為建築者提供後勤保障,就是一名志願者發自內心的奉獻。

“我是正月初三中午,接到單位通知,因為武漢前線急需, 有一批消毒用酒精急需從濟南運送到武漢。疫情就是命令,責無旁貸,我沒有多想接受了這份任務。”中建三局一公司青年志願 者張磊說,作為一名一歲半孩子的父親,在執行這次任務之前, 他並沒有給家人多說,而家人真正知曉他這趟行程,則是在他回到濟南集中隔離期間。

張磊是正月初四一早從濟南出發,駕駛一輛箱式貨車運送4噸 醫用酒精消毒液,目的地就是武漢火神山醫院建築工地現場。“那時候正式疫情最關鍵的時期,說不害怕是假的,我去之前就買了很多吃的,中途服務區也沒有下車買東西,路途中加上油接著 趕路。”張磊說,除了擔心之外,去的過程中,他心裡想的是趕 緊送到地方,畢竟有那麼多工人兄弟在等著。9個多小時,張磊在 當天晚上到達武漢,看到工人師傅們領導消毒用酒精,他的心裡 也高興的不得了。

往返路上,張磊的心裡還是很緊張的,好在路上的車輛並不多 。他在中途曾遇見一些到武漢運輸物資的車輛,大貨車上掛著條幅,司機師傅也是互相摁著喇叭鼓勵對方。

“去之前,心裡很忐忑;回來之後,心裡很自豪。”回想這 段特殊的志願服務經歷,張磊這樣總結。

幫醫護人員家屬跑腿,滿足心願

“阿姨,您家需要買點什麼菜啊?生活用品有什麼需要的嗎 ?上次買的菜還算新鮮嗎?”作為中建三局一公司青年志願服務隊的一名志願者,張磊在電話裡與一位老人詢問道。這位老人並 不是他的家屬和客戶,而是赴湖北一線醫護人員的家屬。

醫護人員在前線治病人,志願者在後方守護和幫助醫護人員 的家屬。在一線醫護人員赴湖北一線的同時,中建三局一公司青年志願隊的志願者們響應“為奉獻者奉獻”,與醫護人員家屬“ 一對一”的形式結對,幫助他們去採購生活必需品。

“醫護人員赴湖北之後,大多數家中就是老人和孩子,不方 便出門,我們就定期給他們電話聯繫,問問他們需要買什麼菜,需要什麼幫助,我們儘量滿足。”作為青年志願隊的帶頭人,中 建三局一公司濟南公司總經理趙延軍表示,志願者們與18個家庭結對,至少是在這個時間段內與他們結成了親戚,醫護人員家屬 也把志願者們當成了自己的家人。

除此之外,青年志願隊還設立了“愛心圓夢基金”,面向這 些醫護人員的家屬們徵集心裡話和心願,“有一位醫護人員家中有兩個小孩,孩子用稚嫩的字體寫道想念媽媽,我們也很受感動 。在另一邊的心願卡上,孩子希望得到一套喜歡的卡通書籍,我 們的志願者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需求,把圖書郵寄到孩子手中。”志願者孫弈介紹,老人把孩子喜悅的照片發給志願者,看著孩 子們的笑臉,志願者們的心裡比自己圓了心願還要高興。


來,點贊泉城青年!


來,點贊泉城青年!


“泉城的士”為121名馳援湖北醫護家屬送去愛心


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濟南“泉城的士”車隊隊長郭泗鎮時刻查看著自己的手機,自從2月份車隊開通戰疫一線免費熱線以來,他們處於24小時待命狀態,隨時都有可能會收到命令和求助。實際上,在這近一個月時間裡,他們開著出租車為很多馳援湖北醫護人員家屬送去了慰問物資和溫暖。

郭泗鎮回憶,讓他印象最深的是2月27日下雨天的慰問。當天,天降大雨,開車在路上,郭泗鎮一邊小心駕車,一邊在心裡一遍遍回憶當天需要送慰問物資的醫護人家的地址。121戶,他們都是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的家屬。“醫護人員在前線,我們作為後方志願者車隊成員,要把溫暖和慰問送到他們手中。”郭泗鎮心裡想著。

連續兩天兩夜,冒著大雨,郭泗鎮和車隊的戰友們一次次出車,肩扛手提,242箱慰問物資準確無誤送到了121戶支援湖北醫護人員家中。“謝謝你們啊,雨下的這麼大,都淋溼了,進屋擦擦雨水,休息一下吧。”聽著醫護家屬感恩的話語,郭泗鎮說內心也充滿了感動,“他們讓自己的兒女、妻子、丈夫奔赴前線,救治患者,他們是偉大的家庭,我們僅僅做了一點點志願者工作,就收到這麼多感謝的話,我們也覺得非常感動。”

實際上,在濟南市防疫工作開展之初,“泉城的士”就積極行動起來,作為行業市級學雷鋒品牌車隊,第一時間向全市出租車司機發出倡議,“做好疫情期間安全規範的防護,遏制病毒通過出租車輛傳播,發揮出租車個性化運輸優勢,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郭隊長表示,愛心車隊的成長,也離不開行業的指導。2月6日,在“泉城的士”的基礎上,他們啟動應急保障志願者服務項目。這個志願者服務車隊以10名行業黨員、20名先模駕駛員,共30人組成了學雷鋒志願車隊,承諾並履行為城區內老年人看病就醫提供應急志願服務,為社會各機構轉運醫用防護用品、為一線警察和醫生提供免費應急志願服務。

30名勇士戰疫一線 為800多輛出租車消毒

這一支學雷鋒志願服務車隊響應團市委和行業管理部門的號召,為濟南市121名支援湖北醫護人員的家屬提供24小時免費出行服務,組織隊員對濟南站的候客出租車義務消毒。

出租車司機張士忠也是學雷鋒愛心車隊的一員,他自豪地說:“參加火車站消毒工作非常累,但是非常有成就感。我們揹著沉重的消毒工具,給火車站接送乘客的每一輛出租車進行消毒,持續進行了6次,共為800多輛出租車進行了全面消毒,的哥的姐們都豎起大拇指誇我們學雷鋒車隊的隊員有愛心。”

參與志願服務的這一個月,也是張士忠收穫最多的時候,用他的話說,每一次參加志願者活動都感到責任重大,都會和戰友們一起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完成任務,“老百姓信任我們,我們就要認認真真完成志願者的戰疫使命。”

“志願者服務活動期間,我們車隊每一位隊員都嚴格要求自己,努力當好行業戰疫的第一響應人,在濟南戰疫的關鍵時期,發揮著一個行業學雷鋒團隊應有的作用。”郭泗鎮介紹說,這個車隊是一個團結的團隊,大家都奮勇爭先,每每遇到應急任務,大家都第一時間爭著請戰,“我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哥的姐們能夠加入我們學雷鋒車隊,讓雷鋒精神發揚光大。”

接送醫護人員家屬 收穫滿滿的感動

自2月6日至3月11日,這一支學雷鋒志願者車隊已經堅守戰疫一線35天,“我感覺自從組建了這一支志願者車隊,每天過的都很充實,每天在送給別人志願者服務的同時,我們也收穫了很多感謝和感動。”

3月1日,醫護人員李華(化名)撥打了求助電話,因為著急上班無法送老人去車站,她只能求助愛心車隊。“郭師傅,您好。我媽去西站的事麻煩你了。她將於3月3日從望嶽路出發,前往濟南西站,屆時請您來門口接她。她回老家。”接到信息之後,郭泗鎮馬上就規劃了線路,3月3日下午準時把老人送到了濟南西站,“由於相關規定,車站目前還不允許親屬進站送客。但他們有引領員可以幫助這一位老母親。因此,我將老人送到了濟南西站的服務檯,看到引領員順利領著老人進站,我才放心離開。”送完了老人,郭泗鎮又馬不停蹄接了另外一項接送醫護人員的志願服務工作。

“在這特殊時刻,幸虧有您,我們才放心!”求助的醫護人員李華髮來的信息,讓郭泗鎮心裡也感覺很溫暖和自豪。對於愛心車隊的未來,郭泗鎮表示,學雷鋒志願者服務還會繼續延伸,服務不會停。


來,點贊泉城青年!


來,點贊泉城青年!


90後志願者自籌2噸消毒液,送給一線民警


“年輕人,就得多幹點。”作為一名90後志願者,自從第一天響應共青團濟南市委號召投身一線開始,張哲文就這樣告訴記者。不僅這麼說,他也是這麼做的。從2月8日開始,他先後來到市中區舜耕社區和歷下區文東社區提供志願服務。期間,張哲文還積極參與了無償獻血;主動籌集消殺物資,開車拉著2噸消毒液捐獻一線公安幹警等。

積極報名加入志願者

“年輕能多幹就多幹點”

“我是2月7號在網上得知共青團濟南市委在招志願者,因為我本身是一名黨員,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希望能為大家服務,做出自己的貢獻,於是就報名了。”張哲文說,當時的他其實心裡並沒底,不知道自己能否勝任“志願者”這個新的角色,但是每每看到奔波在各個小區間的街道、社區工作人員,沒日沒夜的挨家挨戶摸排走訪,他也就堅定了要加入的決心。“畢竟多一個人就能多減輕一些他們的工作負擔。”

經過簡單的培訓後,張哲文開始了他三週的志願者生活。最開始他是被分配到了市中區舜耕社區,主要是負責給出入的居民測量體溫、車輛消毒、張貼宣傳標語等。雖然是個年輕的小夥子,但張哲文幹起活來卻很仔細。“一般有居民想要進入我就主動去幫他們測量體溫、登記,如果是車輛的話就需要用配好的消毒液對車輪進行噴灑消毒。”

張哲文表示,一天下來他基本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卻一點也不覺得疲憊。“居民們都非常配合我們的工作,所以做起來也就輕鬆很多。”對張哲文來說聽到一句“小夥子,辛苦了”比什麼都開心。

“這些天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入戶排查。”張哲文介紹說,由於社區人數多,流動量大,所以排查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相對複雜一些的。“比如小區裡的外籍人士,我們需要挨戶詢問他有沒有出省,目前體溫情況。外地返濟復工人員,我們要給他們講解隔離14天的重要性,如果有什麼需要,可以幫忙協調解決。”張哲文說,他到文東社區幫忙期間,單單每天電話排查重點住戶,就要打二百多通電話並記錄信息。“一天下來真的是口乾舌燥,但是看到那些社區工作者每天都在這樣做,也就不覺得累了。我畢竟年輕,能幫著多分擔一點就分擔一點。”

連續三週投身一線

“很充實也很有成就感”

做志願者的這三週裡,張哲文多半時間還要同時兼顧著工作,經常是上午去單位忙完後,下午再匆匆趕回執勤崗位。可他卻告訴記者,並不覺得辛苦,反倒每天還會早早接崗,晚上七八點才離開。“我們一天是分成了兩班崗,我基本都是值下午。”張哲文說,雖然他們每天到了五點就可以回家,但他卻總是會多待上一會。“我早來一會,上一班崗的執勤人員就能早休息一會,我晚走一會就能多幫忙大家做點事。”

從2月8日到3月1日,張哲文見證了社區裡的戰疫。“大家都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也非常配合我們的工作,很理解我們。進出自覺查體溫,車輛主動停下來消毒。”張哲文表示,在這段期間,他看到社區裡越來越多的人解除隔離,居民們團結一心為戰疫努力,他非常的感動,也很有成就感。

“我在文東社區有幫著整理黨員臺賬,那個時候就感覺很開心,也很充實。”張哲文說,在那裡,他算是最年輕的志願者。一些稍年長一些的志願者可能處理不了的事情,他倒是可以“學以致用”。“尤其是像計算機裡的一些常用軟件,我還是比較有優勢的,這樣就可以在更廣的方面為社區分擔,感覺自己能幫上忙,就挺有成就感的。”

當然,能讓張哲文無所顧慮的投身一線,自然少不了家人們的支持。“其實剛開始是我的母親和我一起報的名,她非常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做點事,但是考慮到年齡方面,她的申請沒能通過。”據張哲文說,最初她的母親知道他要去做志願者的時候很開心也很支持,讓他放心的去做,不需要擔心家裡。“現在我們很多志願者的單位都復工了,於是我母親就又提交了志願者申請,希望能來幫忙。”

捐獻物資、無償獻血

“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

記者瞭解到,其實早在2月初張哲文就已經開始了志願工作。“在疫情期間,經常可以看到民警奔波在路上,為市民24小時的提供服務,非常辛苦,所以當時我就想能做點什麼。”張哲文說,他覺得公安幹警其實與醫護人員是一樣的,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衝在一線。“我希望他們在疫情的防控阻擊工作中能夠保護好自己。”於是張哲文就開始聯繫周圍好友,籌集消殺經常用到的84消毒液。

經過幾天的分頭購買,2月6日這天,張哲文與好友開車拉著2000公斤84消毒液來到了濟南市公安局,送給了一線民警。為了表示感謝,濟南市公安局還在官方微博上發了圖文。“當時看到微博的時候感覺挺自豪的,自己盡了一份力,同時也受到了肯定,很開心也很值得。”也是從那天開始,張哲文希望自己也能加入到一線工作中去。

在志願服務期間,張哲文除了日常的社區防疫管控工作,還十分關注社會各界的需求。“當時我和母親看到網上有一個山東省血液中心的呼籲,希望市民在做好防護的同時能積極參加無償獻血。”張哲文說,在看到消息後,他們一家人都想去鮮血,但是獻血站考慮到父母已近60歲,造血功能減弱,怕對身體造成負擔,只同意了他去獻血。“2月26號,我去獻了400毫升血,也沒想太多,反正我年輕,能多做一點就多做一點。”

如今的張哲文,雖然已經復工,但是談起志願者的工作還是深有感觸。“現在全社會都在為抗擊疫情努力著,相信我們很快就能打贏這場仗。”張哲文表示,之後如果有時間他願意再次加入志願者工作中,儘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


來,點贊泉城青年!


來,點贊泉城青年!

濟南首個青年防疫突擊隊!

馳援武漢、免費消殺,他們堅守戰疫一線


在武漢的愛心物資倉庫進行運營和轉運、在濟南的高速路口執勤防疫監測、在企業和學校開展免費消殺……自從疫情發生後,濟南藍天救援隊的隊員們就一直奮戰在戰疫防疫的一線,哪裡需要去哪裡。因為在防疫工作中的突出表現,藍天救援隊被濟南團市委授予全市首個青年防疫突擊隊稱號。

在武漢市天河機場附近一個臨時搭建的倉庫,來自藍天救援隊的隊員們在緊張地工作著。一輛滿載受捐物資的大貨車到達倉庫後,幾十名隊員圍過來,將車上的物品一件件搬卸下來,進行登記之後,然後運到倉庫裡碼放整齊,一輛車上的物品全部規整完畢用了大約四個小時時間。

“這是個很消耗體力的活兒,說不累是假的。”濟南藍天救援隊隊長王志剛說,因為倉庫只有兩輛叉車,所以很多工作都要靠人工完成,幸好大家日常有培訓,也有隊友有倉庫管理經驗,工作幹起來比較得心應手。

作為山東藍天救援隊第一批馳援武漢的志願者,王志剛在武漢工作了11天。在這11天裡,白天他和隊員們從事著高強度的工作,晚上就在簡易的帳篷裡休息。“這座大倉庫屬於臨時搭建,水電也是剛通上,隊員們晚上都是在倉庫就地搭建帳篷休息。”王志剛說,武漢天氣不同於濟南有些溼冷,晚上睡帳篷時他們都要在底下墊上硬紙殼防潮。在武漢支援期間,夜間一場大雨雨水水流進倉庫,一覺醒來,紙殼都溼透了。”

物資量大,週轉時間緊張,經常是物資沒搬運幾趟,工作服下的內衣已經溼透。“有時候時間太緊或者太烈,我和我的同事們晚上就直接穿著工作服睡了,經常睡著睡著,一股涼意從全身襲來。”王志剛說,一覺醒來衣服也被自身的溫度捂幹了。

蘇雅婷是首批前往武漢支援的唯一女隊員,她的任務是為後臺記錄相關資料信息。“大部分物資是定點捐贈或者是政府分配,我們架起捐贈者和醫院間的橋樑,打通最後一公里,24小時之內要把物資轉運到有需要的地方。”

免費消殺,身負重擔爬樓爬到腿抽筋

疫情發生之後,藍天救援隊是最早參與到消殺工作中來的志願者隊伍之一。“我們早早就聯繫了濟南市疾控中心,給我們的隊員進行了培訓,包括個人防護、消毒液的選擇、消殺注意事項等。”濟南藍天救援隊副隊長王義輝說,經過專業培訓之後他們就開始消殺工作。

“一所大學兩所小學,一棟辦公樓、六棟教學樓、三棟公寓、一棟圖書館、三棟家屬樓,爬樓爬到腿抽筋。就一個結論——該鍛鍊了。”2月25日,參加了一整天消殺活動的志願者王洛陽在結束後發了一條朋友圈。

對於消殺志願者來說,他們身上要揹負著重達七八十斤的消毒液和彌霧機,不管建築物多高,他們都要靠雙腿一層層爬上去。雖然仍在冬季,但是隊員們在消殺時渾身卻總是被汗水一遍又一遍打溼。

他們走到哪裡,都是最受歡迎的人。“感謝藍天救援隊的隊員,看到他們這麼辛苦的工作非常感動。”歷城五中一位負責人說,他們就是疫情中的逆行者。

從學校到寫字樓,從工廠到商場,藍天救援隊出動三百多人次對二百多家單位進行了消殺。而消殺場所的每一個角落,消殺隊員都不放過。“我們希望消殺能做到最大的有效化和安全化,尤其是在學校幼兒園,我想到孩子們將來要在這裡上課,就會特別仔細。”藍天救援隊隊員孫傳勇說。

高速路口,為節約時間連水都不敢喝

春節剛過,疫情進入緊急狀態,濟南所有高速路口進行出入檢測,人員非常緊張。在看到濟南市團委的招募令後,濟南藍天救援隊志願者第一時間報名,來到歷城區高速公路出入口參與執勤工作。

“我們的隊員從大年初四(1月26日)開始在高速口值班,主要執勤地點在濟南零點西站收費站和高速公路港溝口站。”王義輝說,當時共有28名志願者參與到高速口防疫監測執勤工作中。

當時正值春節過後的首個返濟高峰,高速口一度出現押車。問詢、測溫、登記排查……在此執勤的隊員馬不停蹄地工作著。因為脫穿防護服不方便,為了加快檢測速度、縮短車主等待時間,隊員們主動減少喝水,少去廁所,一天下來口乾舌燥。隊員們執勤工作時一直帶著一次性醫用手套,當結束一天的工作時雙手已經被泡到發白發脹。僅1月31日一天,藍天救援隊隊員分別在二環北路濟南零點西站收費站和高速公路港溝口站開開展志願服務,共登記引導車輛4088輛,勸返車輛26輛。

“除此之外,我們在疫情發生後的第一時間,還出車前往汽車站、火車站等地開展防疫宣傳工作。”王義輝說,在疫情這種特殊時期,藍天救援隊的原則就是那裡需要就去哪裡。


來,點贊泉城青年!


來,點贊泉城青年!

白天當老師授課

晚上做志願者執勤

在濟南市天橋區堤口路街道,有一位特殊的戰“疫”志願者,白天他是一名小學教師,在線授課;晚上,他又變身志願者,先後在高速口和社區志願服務。在高速口執勤期間,他沒喝過一口水,沒去過一趟廁所,還險些出車禍,但這些都沒有動搖他當志願者的決心。他就是天橋區鵲山小學的“80後”體育老師孫寧。

首次嘗試線上授課 有時忙到凌晨1點

“張鈞凱運動一直很積極。”“同學們做廣播操注意動作的規範性之後,整體效果會有很大提升。”3月3日下午3點多,在家中在線授課的孫寧讓學生們把訓練的照片和視頻上傳到班級QQ群,看到有學生訓練得不錯,就在群裡發幾句鼓勵性的點評。

孫寧今年34歲,是天橋區鵲山小學的一名體育老師。受疫情影響,濟南各類學校延期開學,但“停課不停學”,全市中小學生藉助“空中課堂”開啟“居家學習”模式,而鵲山小學也把體育訓練課轉移到了線上,每天兩次,分別在上午9:50-10:20和下午14:50-15:50,由孫寧和另一位體育老師負責授課。

首次嘗試線上授課,孫寧剛開始也覺得很不習慣,因為之前的體育課都是和學生面對面,看到學生有不規範的動作可以立即糾正,但線上授課該怎麼辦呢?孫寧認為,體育課和其他學科的目標性不太一樣,其他學科是讓學生掌握某個知識點,而體育課只要學生參與,達到一定運動量即可,因此調動學生們積極參與才是線上授課的主要目的。

因此,在授課時間段,孫寧讓學生上傳廣播體操的視頻,然後他再通過視頻查看學生的動作,小問題當場糾正,如果不好解釋就自己拍一段規範的動作發給學生。為了鼓勵學生動起來,他希望家長和孩子一起鍛鍊,同時還啟動了每週的“體育小達人”評選。

“每個孩子什麼動作做了多少秒,跳繩一分鐘跳了多少個,失誤了幾次,全部都得在考核表上記下。”孫寧說,他帶了一百七八名學生,雖然並非所有的學生都參與了,但也得看大量視頻,然後再根據考核標準選出“體育小達人”,最後製作光榮榜。雖然有時候忙到凌晨1點,但他覺得很值,因為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越來越高了。

兩次報名志願者 高速執勤期間險些出車禍

孫寧是一個熱心腸且閒不住的人,平時在學校不但負責教體育課,還兼任著後勤、人事等多項職務,經常忙到很晚才回家。疫情期間,雖然白天在家授課已經比較忙了,但他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想為疫情防控做點貢獻。“我是黨員,我希望自己是一名醫生,那樣我一定會申請去武漢,但作為教師沒法去。”

2月4日,偶然看到共青團濟南市委發佈的志願者招募令時,孫寧內心非常激動,“覺得終於能為戰‘疫’做一點自己的貢獻了”。隨後,他報名成為團市委的一名青年志願者,被分配到市中區的一個高速收費站執勤,負責給過往車輛人員測量體溫、為外地來濟人員錄入信息以及疏導交通等。考慮到白天要授課,他只能儘量挑空閒的晚上去執勤。

據瞭解,由於執勤時穿著防護服,整個執勤期間孫寧沒喝過一口水,沒去過一趟廁所。“其實也能去廁所,但就是覺得穿著防護服去特別麻煩,也耽誤執勤。”孫寧說,為了能不去廁所,他幾乎不喝水,剛開始的幾天確實受不了,晚上回到家摘下口罩發現嘴唇起了很多幹皮,但他還是照樣堅持,一直到執勤結束。

此外,在執勤期間孫寧還差點被汽車撞傷。事情發生在2月11日,當時他正在高速收費站的進站口處引導車輛,突然一輛SUV直衝著他開過來。“等我反應過來,他最後一刻才調轉方向,從我身邊‘唰’一下過去了。”孫寧說,他推測司機可能有點疲勞駕駛,因為處於疫情期間,司機為了趕時間跑長途沒有去服務區休息。雖然最後有驚無險,但事後想想他還是覺得挺後怕的。

不管是無法上廁所,還是差點出車禍,都沒有動搖孫寧做志願者的決心。從2月7日開始執勤,到2月24日濟南各高速口的志願者撤崗,孫寧一共在高速路口堅守18天。從戰“疫”一線撤下來後,他本來能好好休息一下的,但看到天橋團區委在招募志願者,他又果斷報了名,加入到社區志願服務中來。

每天志願服務4小時 回家前全身要噴一遍酒精

白天在線授課,晚上還要出門志願服務,孫寧幾乎每天都忙忙碌碌的,以至於很少陪孩子和家人。他有一個6歲的兒子,平時都由妻子周慶紋在家照看,而周慶紋也同樣是鵲山小學的老師。“對孩子和家人是有些虧欠,但也習慣了,因為即使沒有這次疫情,我平時的工作狀態也是經常‘白加黑’‘5+2’……只能說盡量抽時間陪孩子運動運動。”孫寧說。

雖然陪孩子的時間少了,但至少每天能見到,而按照孫寧之前的想法,他打算開始志願服務後就在外面找個賓館住著,不再回家了,畢竟在外面接觸的人多,不能把潛在的危險帶給孩子。不過妻子卻堅持讓他在家裡住,只是提醒他做好自我防護即可。為了確保安全,他準備了一瓶酒精,每天結束志願服務回家進門前都要把全身噴一遍消毒,進門後又把一身衣服脫下來單獨放置,遠離孩子。

孫寧說他去一線當志願者,妻子和兒子都是非常支持的,因為妻子是黨員,非常理解他,而兒子因為每天看電視也表示要像鍾南山爺爺一樣為戰“疫”貢獻力量。原本他們想著一家三口齊上陣去志願服務,不過孩子年齡太小了,所以由他作為全家的代表當志願者奔赴一線。“我這是第一次當志願者,通過這次志願服務,我覺得志願者不僅僅是一個符號,更是一種精神,無私奉獻的志願者精神。”孫寧表示。

下午4點半,在線授課結束沒多久,還沒怎麼休息,孫寧又穿上外套戴上口罩準備前往天橋區堤口路街道,他將在那裡志願服務4個小時。“您好老師,請出示一下身份證。“您好,請配合測一下體溫。”在黃崗東路社區一居民院門口,孫寧一遍又一遍重複著上面的話,雖然有些枯燥,但他卻樂此不疲。

不過,孫寧也暗暗下了一個決定,那就是在接到開學通知時,他就不再志願服務了,而是打算居家隔離14天,畢竟志願服務這些天他接觸了不少人,而開學後他要和學生們在一起,為了孩子們的安全,他要保證自己是完全健康的。


來,點贊泉城青年!


來,點贊泉城青年!

堅守高速口20個夜晚,

志願戰“疫”讓她感到快樂


“您好,給您測下體溫。”3日下午,離二七新村陳莊社區居委會不遠的一處出入口上,帶著紅袖章的楊婷婷正在檢查來往行人、車輛的身份信息並測量體溫,作為志願者的她來到基層的卡口執勤,是在2月25日。但在那天之前,她在市中高速口上志願服務了20天。從大年初二開始,一天不落。

節省防護服不吃飯不喝水

“我當時是主動要求去高速口的,因為那個地方必須開車去,我會開車,不怕遠。”正在給往來居民測體溫的楊婷婷說,她輪值的這一班崗是從下午2點到4點,每個來往行人車輛都要把好關,居民們也都非常配合,主動停下來讓她檢查。

別看現在執勤時間不長,在一週之前的高速口上,楊婷婷主要負責晚班,從下午4點開始,有時晚上八九點鐘還沒有結束。周遭空曠的環境下,夜晚刺骨的寒風中,她站在室外檢查過往車輛,一站就是4個小時。

在她第一次去高速口執勤時,還發生了一場意外。那一天,濟南下了場雪,通往高速口的路上並不好走,正當楊婷婷開車駛到快到仲宮時,突然發現導航設置錯了,心裡一著急就來了個急剎車,誰知路上打滑,直接把人和車甩了出去。

“當時整個人嚇懵了,腦子裡蹦出來的第一個想法是:完了要遲到了。”回想起當時,她還心有餘悸,好在路上車少人少,自己和別人都沒有受傷,簡單檢查過後,她仍然在準點趕到了高速口簽到執勤。

作為濟南最繁忙的高速出入口之一,市中高速口在返程高峰時每天要迎來多達10萬輛車,楊婷婷和其他志願者們必須一刻不停地重複著查驗、測溫的步驟,不能有一絲疏漏。為了節省防護服,也為了更高效地值守,她沒給自己留一點喝水、上廁所的時間。“一般都在家裡解決完了再去上崗。”她笑著說,雖然高速口有補給車,她也從來沒去吃過飯,總想著“能多幹點就多幹點”。

做志願是一種“精神追求”

楊婷婷是自主創業者,正在經營一家化妝品公司。今年40歲的她其實已經是一名“老志願者”了,“受母親影響很大,從小時候就跟著母親出去捐款、幫助孤寡老人等,漸漸地自己越來越喜歡志願服務。”她說,如今她出去做志願時也常常帶上自己的孩子,一代接一代耳濡目染,將愛心逐漸傳承下去。

“做了這麼多年志願,從來沒覺得自己多偉大,反而常常是別人感染我,也幫助我成長。”楊婷婷說,在高速口執勤時,因為大家全身都被防護服包裹得嚴嚴實實,直到志願服務結束,互相都不太認識,作為小組長的她每當分配任務時,無論對方年長年幼,都無條件地聽從安排,毫無計較地付出,這讓她備受感動。

“大家有著共同的信念,我們是一個戰壕的戰友,一定要團結起來打好這場戰‘疫’。”楊婷婷說,經常是到了換班的時間,高速口忽然車流量增大了,他們也沒有一個人離開,照樣繼續堅守在崗位上。

能夠堅持這麼多年做志願,用楊婷婷的話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人生除了物質上的需求,肯定還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志願服務對我來說就是如此。別人幫助自己不一定快樂,但我幫助別人時,總能感受到快樂。”


來,點贊泉城青年!


來,點贊泉城青年!

連續堅守一線30余天

因為“我是一名老兵”


“作為一名復員軍人,這種時刻我就應該上,也必須上。”說出這句話的人名叫張義建,是戰疫中堅守一線志願者中的一員。從1月30日開始,張義建先後參加了濟南東、遙牆等站點的值勤工作,至今仍堅守在一線,為社區服務。對他來說這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而作為老兵的他定會打贏再撤。

連續執勤36天

疫情不滅堅決不退

5日早上七點,張義建匆匆吃了口早飯後就出門了。今天他要去歷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門口幫忙執勤,最近復工企業越來越多,諮詢社保業務的市民也多了起來,如何把好這道關,成了張義建工作的重點。

差一刻鐘八點,張義建提前到達了崗位。穿好紅馬甲,擺好登記所需物品,他開始一天的志願者工作。“您好,請出示您的身份證”“來我給您測個體溫”是他最常說的話。這已經是他連續執勤的第36天了。在這期間他換過許多站點,做著不同的工作,但唯一不變的是,他總奔波在路上,不肯休息。每當記者問他為什麼這麼拼的時候,他總是會笑著說“因為我是一名老兵”。

“第一次看到全民抗擊疫情的時候,心裡有種有勁使不出的感覺,就想馬上去一線。”張義建常把“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掛在嘴邊,“更何況我是一名復原軍人,這個時候我就應該衝在前頭,也必須上。”在部隊裡戰士們經常會喊一句口號叫“若有戰,召必回”,張義建覺得,這是一種使命與責任。“這次疫情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就我應該回到‘戰場’。”

於是張義建積極響應共青團濟南市委的號召,在1月30這天成為了一名一線志願者。“剛開始我是先到了歷城區彩石收費站工作了三天,主要負責登記外地車輛,人員測溫等工作。之後我又繼續報名去到了歷城區濟南東收費站。”張義建說,這邊的人流量相對更密集一些,需要人手,所以他在這裡一呆就是二十幾天。

而現在,張義建也依然堅守在社區、單位的服務一線。“只要身體撐得住,我就堅決不撤退。”

籌集物資捐贈一線

曾偷偷去獻血配型

在收費站執勤的這段時間,張義建耐心地排查每一輛車,對人員做好登記,有時候幹起活來自己經常忘記了吃飯喝水。但就是這樣看起來“粗心”的他,對待他人時卻格外細心。

“濟南東收費站每天返濟的車輛比較多,工作人員們都很辛苦,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尤其是晚上天冷,餓的比較快,水喝的也快。”於是,張義建就開始聯繫自己的戰友,為一線執勤人員籌集起“慰問品”來。一箱箱礦泉水、牛奶、方便麵、酒精陸續送到了前線工作人員手中。

“我作為一名老兵,無法去武漢戰疫,只能在看到他們缺乏物資的時候,給與一些支持。”隨後,張義建又拿出三千元捐給了武漢紅十字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記者瞭解到,其實張義建早在2005年就開始關注公益方面的工作。“做為一名復員軍人,我熱愛部隊生活。所以回到濟南以後我就組織了一些像我一樣的老兵或嚮往部隊生活的人,在網上建了一個論壇群。”張義建介紹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在2005年一個機緣巧合下,他認識了齊魯志願者齊亞珍。“齊亞珍阿姨一直都在從事公益事業,我們大家都覺得很好,很有意義,就經常跟著她一起去部隊演出,外出做宣傳活動。”

據張義建回憶,2005年的一天,他從齊亞珍那裡得知,外省有一名戰士患有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但是還未配型成功,希望能早日恢復健康,繼續站崗。張義建說,當時他聽到這句話時非常的觸動,就毫不猶豫地獻血、配型了。“當時我20歲出頭,父母還不太願意,我就偷偷去獻血。”張義建笑著說,他當時什麼也沒多想,就想著如果配性能成功,一定要幫著遠方的戰友重回‘戰場”。

家人背後默默支持

相信很快就能戰勝疫情

在張義建做志願服務的這段期間,經常是沒白天沒黑夜在外執勤,但實際上只是他不願意停下。在收費站執勤的人員每天會被分成三班崗,這樣能讓大家有一個休息的時間,但張義建卻閒不住。“我看到遙牆收費站也需要志願者,正好時間能差開,所以我就同時報名了。”

每天張義建在濟南東收費站下班後就要立刻趕到遙牆收費站,通宵執勤是常有的事。“哪裡需要我,我就抓緊補上去,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就堅決不退。”但是當記者問到家人時,這個外表剛強的老兵卻眼眶泛紅了。

張義建的父母已經70多歲,家裡還有兩個孩子,小兒子只有三歲。每天值完勤張義建回到家時已是十點多,孩子已經睡了。到了早上他又需要早早起床趕去執勤,孩子還沒床。“經常孩子一天也見不了我幾分鐘,有時候我回來早了,孩子小,想讓我抱抱他,我也不敢抱。”張義建說,畢竟他是在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執勤,所以還是會擔心把危險帶給家人。

“孩子可能不理解為什麼爸爸不抱他,我妻子就幫我哄他,我在旁邊只能看著,心裡很不是滋味,有些愧疚。”張義建告訴記者,他有兩個姐姐但都已遠嫁,所以現在父母和孩子都是妻子幫著照顧。“剛開始是有些顧慮的,畢竟只有妻子一個人在家,確實忙不過來。我又是家裡的頂樑柱,不在他們身邊我也不放心。”但是這些卻並沒有成為張義建的阻礙。家人的支持,妻子的幫助,讓他可以全心撲在一線。

今天是張義建做志願服務的第36天,他依然充滿信心和力量。“只要是我有時間,就還會投入到其他服務工作中去。我會堅持到底,相信很快就能打贏這場戰疫。”張義建說。


來,點贊泉城青年!


來,點贊泉城青年!

上陣父子兵!大學生志願者與父親並肩戰疫


“父親從大年初一就走上戰疫一線,母親也隨後奮戰在一線,我深受觸動,作為新一代年輕人,我更應該衝鋒在前,跟父母並肩戰鬥。”談起在戰疫中從事志願服務的初衷,來自齊魯工業大學的大二學生董英文一臉堅毅。也正是由於一線工作的鍛鍊,讓他在這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迅速成長,體會到了沉甸甸的責任感,返回校園之後也將會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志願者公益活動中去。

寒風中每天執勤10小時,熱水泡腳一個小時才暖和

戰疫期間,共青團濟南市委發出志願者招募令,招募志願者參與濟南戰疫一線志願服務。春節過後,董英文看到這樣一則消息時,他就意識到,他一直認為自己為戰疫該做點什麼,是時候輪到他行動了。毫不猶豫報名,憑藉滿腔熱情和年輕力壯,他成功報名志願者成功,經過培訓之後,被分配在長清區崮山高速路口執勤。

高速路口每天來往車輛1000次左右,董英文負責對每輛車進行詢問與登記,工作重複而繁瑣。“寒冷的天氣,勞累的工作,我也曾想過放棄,但想起父母的叮嚀,看到身邊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和過往行人的鼓勁認可,我最終堅持下來了。”董英文告訴記者,對於每一輛車的駕駛員及乘客必須逐一進行詢問,問問他們來自哪裡,準備去哪裡,所有信息都逐一登記造冊,以備查詢。

“天寒地凍,戶外溫度最低的時候,零下十幾度,當時站在戶外執勤五六個小時基本上雙手就凍僵了,雙腿、雙腳已經麻了,就得不停跺腳取暖。”冒著嚴寒,這個20歲的小夥子和其他執勤的叔叔阿姨一樣,堅守崗位,每天工作時間在10個小時左右。從早上8點到下午6點鐘。

回到家裡,董英文用熱水泡腳,“得泡腳一個多小時,雙腳才會緩過勁來,才會感覺暖和。”面對父母的疼愛,這位小夥子卻輕描淡寫一句“雖然辛苦,但是值得。”

上陣父子兵,一家人都在戰疫一線

在崮山高速路口執勤的工作人員都知道一個秘密,那就是在這個高速路口執勤的隊員裡面有一對父子,董英文和他的父親董殿申。父子倆一起執勤,配合默契,讓隊友們嘖嘖稱讚。

實際上,從正月初一開始,董英文的父親董殿申就奮戰在戰疫一線,因為是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他們在戰疫中承擔了大量的工作,除了社區摸排防控之外,還要按照分配到高速路口執勤。母親作為一名社區基層工作人員,也同樣一直奮戰在戰疫一線。

正是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下,董英文也一直在關注著疫情的發展變化,並不斷在想他能為戰疫做點什麼。“面對疫情,有國才有家,我的家人都是好樣的,我為他們自豪。”董英文說。

被分配在崮山高速路口執勤,而這裡也是父親在高速路口執勤的地點,這樣的安排也讓父子兩人頗為驚喜。跟隨父親的腳步,每天寒風中,董英文和父親一起並肩戰鬥。“作為一名黨員,在疫情面前,挺身而出,逆行而上,這是我的工作職責所在和初心使命。”董英文的父親董殿申告訴記者,作為一線工作人員,工作雖然比較繁瑣,但是每一項工作都直接關係著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容不得半點馬虎。在這其中,兒子能夠和自己並肩戰鬥,他感到非常欣慰。

同樣心疼兒子的母親,在看到兒子20多天的表現之後,也不禁對兒子另眼相看。”這二十多天,是兒子快速成長的時期,他對肩上的責任和擔當有了新的認識,這會是他成長道路上難以忘記的一章。”董英文的母親張俊看到兒子的表現,也不斷給他加油鼓勁,”一家人都為戰疫出把力,我們也是戰疫中重要的一員。“

小夥子本就是大學生志願者明星

在高速路口執勤的工作雖然枯燥,但卻很重要,而堅持在這裡20多天的董英文說,沒想到在這其中,除了體會到成長之外,還收穫了很多感動。

這份感動來自於一張精美的信紙,這張信紙是他在執勤時一輛汽車上的一家三口留給他的。與信封一起的,還有一些暖寶寶熱帖。

“奮戰在長清高速疫情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您們辛苦了!連日來,你們放棄休息,堅守崗位,舍小家為大家,晝夜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你們不畏艱險,挺身而出,紮實工作,為保護全市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貢獻。小小心意,是我們真心想表達出對您們感恩之心。平安喜樂!萬事勝意!我們與你同在!”每次讀起這封信上的文字,董英文感覺所有的疲憊和寒冷都值得了。

聽說董英文在一線戰疫,齊魯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輔導員劉亞老師第一時間給他鼓勁加油。劉老師告訴記者,董英文在學校學習期間一直非常優秀,曾經多次獲得各類大獎,學業優秀的同時,董英文還積極參加公益獻血、關愛留守兒童等各類志願者活動,是該校的大學生志願者明星。“董英文非常優秀,個人不斷成長的同時,帶領同學一起做公益活動,是一個非常有社會責任感的、正能量滿滿的新時代大學生。”劉亞老師如數家珍,給記者講述了董英文在學校的優秀表現。

“這次經歷讓我成長了更多,我會繼續做公益,而且還會做更多公益,做一個溫暖的人。”董英文說,對於未來的公益之路,他有了更大的信心和規劃。


來,點贊泉城青年!


來,點贊泉城青年!

碩士志願者:冷的時候四個指頭才能摁動測溫槍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95後讀研一的張鑫蕊過年期間正在享受寒假悠閒時光,或者是按照學業進展,準備論文開題。但是在過去的26天時間裡,張鑫蕊來大明湖街道縣東巷做一名志願者。每天站崗四個小時,無論雨雪天雷打不通。作為學校的公益達人,她說,“做志願讓我更容易理解他人”。

剛開始小腿腫了兩天

冷的時候手指頭都凍木了

3月4日下午2時許,共青團濟南市委、濟南市志願者協會工作人員專程來到大明湖街道縣東巷南頭卡口,為志願者張鑫蕊送來了感謝信和志願服務證明。收到感謝信的證明的張鑫蕊很是激動,直言沒有想到。

“我做志願者是公益服務的心,想為濟南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今天能得到組織認可,我感到很榮幸。非常感謝組織給我提供的志願工作崗位和機會,讓我在濟南抗疫期間儘自己一份力量,為濟南人民服務。”張鑫蕊說。

張鑫蕊是山東體育學院在讀研一學生,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濟南姑娘。2月8日看到志願者招募令,便直接報了名。2月10日開始來到縣東巷南口執勤,到現在已經有26天時間了。如今她依舊在堅持。

“我主要的工作是測量體溫,察看出入證和身份證,後來又增加了手機掃碼。有時候也要負責指路,反正做的事情挺多,也挺雜。剛開始來值班的時候,或許是在家裡待的時間太長了,一站就是四個多小時,回家後兩條小腿都腫了,兩天沒消下去。”回憶剛開始執勤的情形,張鑫蕊仍舊曆歷在目。

縣東巷南口位於背陰處,冷風吹過格外冷,就如同在冰窖裡那種感覺。“我負責測量溫度,需要按一下前面的按鈕,前幾天天氣冷的時候,我的四個指頭都被凍木了,連體溫槍都摁不動。”張鑫蕊說。

小時候在這裡上過學

對這裡很有感情

“你好,出示一下你的出入證,我給你測測體溫!”“這條路不能走,要去大明湖路您得繞路!”每天下午1點半,張鑫蕊都會出現在執勤點的南頭,她每天都需要重複無數遍這些話。除了測量體溫,她也同時要客串指路員、勸導員等多種角色。

張鑫蕊的家住在北園大街附近,距離這裡並不近,有時候她還要騎半小時自行車才能來。為何要跑這麼遠來做志願者?張鑫蕊說,她小時候就在皇亭小學上的學,還在皇亭體育館學過游泳,對這裡很有感情。一聽說大明湖街道要招收志願者,她便第一時間報了名。

“我對這裡比對我家都有感情,所以我就直接來到了這裡。就像是故鄉有了難處,我們在外的人是不是也應該回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張鑫蕊說。

老城區的卡口不像高速路口,這裡的卡口很多都是老濟南人進進出出的通道。剛開始的時候,有個別的人並不是很理解為何查的越來越嚴,有些人甚至害怕傳染而不願意志願者靠近。

但更多的是執勤中來自普通市民的關心。張鑫蕊還記得,有位社區居民帶著孫女出來透風,說是待在家裡已經一個月了,要去泉城路走走。回來後,小朋友專門對她說“謝謝姐姐”,老人也鞠躬致謝。

“剛開始有些居民不理解,後來越多越多的居民主動表示感謝。雖然都帶著口罩,但是能夠收到他們的善意。他們的舉動讓我們志願者很觸動,也是激勵我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張鑫蕊說。

為數不多的女志願者

“到了該承擔責任的時候了”

大明湖街道團委工作人員劉心悅說,志願者招募令發出後,張鑫蕊第一時間報了名,也是他們街道辦招募的為數不多的青年女志願者。像她這樣的志願者,大明湖街道一共有45人。

“鑫蕊是個女孩子,不管是颳風還是下雨,都沒有缺勤,做的工作和其他志願者都一樣,不叫苦也不叫累,這讓我們很是感動,我們很感謝這群志願者們的付出!”提起張鑫蕊,與她朝夕相處劉心悅一個勁地誇讚。

張鑫蕊做志願者的時候也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剛開始要報名做志願者的時候,她爸媽一度也是比較猶豫。後來經過溝通,最終同意她出來做志願者。“說實話,當時心裡也有些擔心,出來做志願也是一腔孤勇吧!感覺這個社會開始需要我了,爸媽也希望我有承擔事情的能力。”

目前張鑫蕊正在讀研一,現在學校也開了網課,上午她要在網上上課,下午就來卡口執勤,晚上則要看論文到深夜,一天也是比較充實。對於學業和做志願的關係,她也有自己的理解。

“研究生不是隻搞學術,我們既是學生,也是成年人,也應該承擔應該有的責任。我們應該做的應該要比大學生還要多。一輩子很少遇見這事,我勇敢地邁出了這一步,就像穿上了鎧甲,以後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了底氣。”張鑫蕊說。

“做志願讓我更容易理解他人”

在學校,張鑫蕊就是一名品學兼優和熱心公益的學生幹部。去年下半年,她和科研團隊的同學一起到養老院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志願宣教服務,將民族傳統體育太極拳帶到了老人身邊,幫助他們強身健體。暑期,她又到幼兒園和小學對適齡兒童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講座。

很多養老院裡住的都是五保戶,張鑫蕊和她同學就給他們倒水、脫襪子、穿襪子。做這些公益活動給她觸動很大,張鑫蕊說:“你只要對他們好,他們是能感受到的,但是這些事情我都沒有給爺爺奶奶做過,做志願讓我更容易理解他人。”

“太極拳教的都是爺爺奶奶這一輩兒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歲。我是獨生女,以前不太會跟爺爺奶奶這一輩的人去溝通。我跟他們接觸了後虧

欠爺爺奶奶太多了,人和人都是相互的,你對人家好,人家就尊重你。”張鑫蕊說。

將近一個月的志願活動讓她也明白了基層工作者的辛苦。對於未來的打算,張鑫蕊說,要根據學業情況來,壓縮自己的空餘時間,堅持來這裡做志願者。“疫情不退,我們也不退。”張鑫蕊說。

剛開始來做志願的時候,張鑫蕊沿著老城區走柳樹尚未發芽。這幾天再走的時候,她看到有些柳樹已經悄悄發芽了。“春天已經來了,柳樹挺一挺就發芽了,我們再堅持堅持就過去了。”


來,點贊泉城青年!


來,點贊泉城青年!

退役軍人朱吉瑞:

我做的都是小事,但都用了十分的心


“您好,需要您在這裡填寫一下身份證、車票、電話等信息。”在濟南火車站出站口高新區人員登記點,志願者朱吉瑞正在逐個查驗返濟乘客的信息。而這已經是他在戰疫志願服務中的第三個志願服務點。從高速口執勤到社區檢測,再到火車站排查,不管在哪個崗位,朱吉瑞都全身心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好。

上不了戰疫前線,在後方工作也是戰鬥

“疫情發生之後我特別著急,我急在這危急時刻自己幫不上忙。”朱吉瑞說,他每天都關注著新聞,關注著疫情的發展。後來當他在朋友圈看到濟南市團市委召集志願者的招募令之後,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第一時間報了名,並很快接到任務開始工作。

作為一名已經離開部隊6年的退役軍人,朱吉瑞身上還很明顯保留著軍人的特色,短短的頭髮,瘦高的身材,站的時候總是腰背挺直。

“我當了16年兵,雖然現在已經離開部隊,但是我還一直堅守著祖國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的理念。”朱吉瑞說,從2月9號開始,他按照濟南市團委佈置的任務,先在高速口防疫檢測點執勤半個月,然後到社區做防疫志願者,再到火車站執勤,哪裡需要去哪裡,已經連續工作了24天。

雖然都是小事,可每件都用了十分的心

測溫、問詢、登記、交代疫情防控措施……在高速口執勤的朱吉瑞每天都要無數次重複著這些動作,三八制的班次輪流倒,朱吉瑞連續幹了15天。“不累,這跟我們在部隊上的訓練比起來很輕鬆。”朱吉瑞說。

“有一次攔住一個貨車司機沒戴口罩,按照規定這樣是不允許下高速的,司機急得都快哭了,說買不到口罩。”朱吉瑞拿出自己剛發的口罩遞到司機手裡,司機感激地雙手抱拳連連道謝。

在社區排查返濟人口時,朱吉瑞遇到手提大件行李的市民總是主動上前幫忙送到家門口。

在火車站執勤時,他認真工作的態度也獲得了好評。“工作非常認真負責,很仔細很有耐心。”在火車站濟南站高新區人員登記點負責的高新區管委會一位工作人員評價朱吉瑞說。

“我乾的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每件事我都用了十分的心去做了。”朱吉瑞說,只有這樣認真幹好組織交代給自己的工作,心裡才能踏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