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美的知識體系構建方法是這樣的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 lxmmovie)】


1


最完美的知識體系構建方法是這樣的


昨天我開了“小墨的讀書圈”第二期私董會。


什麼叫私董會呢?其實就是我為付費成員提供的個人諮詢服務。採用的是一對八語音通話的形式,我依次解答大家的問題,解答完之後,針對我的解答,提問者和旁聽者有任何疑問都可以現場繼續提問。


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兩個原因。


第一,社群最大的價值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我希望通過這種開小灶的形式,和我的社群成員建立更深的連接。我希望和他們成為朋友,而不是某個號主,某個作者,某個自媒體人,我希望成為他們身邊那個可以提供有價值建議的聰明的朋友。


第二,我喜歡聊天,喜歡解答問題,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非常享受這件事,如果有人因為我的一番話而解開許久的困惑,因為我的一番話而決定做出改變,哎呀媽呀,這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啊。


2

最完美的知識體系構建方法是這樣的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我在組織私董會過程中收到的一個高頻問題: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相信也是在座許多人的困惑。


建立閱讀體系有兩種方式,我的建議是兩種方式結合起來。


我拿逛超市來做比喻,你去買東西有兩種方式:


第1種是:你知道你自己要買什麼,你列一個購物清單到超市裡面拿了就走。


第2種是:你不確定自己要買什麼東西,你進去逛逛看,眼睛看到了,你就知道你要買什麼了。


所以第1種建立自己的閱讀體系的方式,就是圍繞自己的目標來進行的。


你未來3-5年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你人生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需要哪些知識和能力?然後圍繞這些來規劃書單,做大量的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這件事很妙,是可以做一輩子的閱讀,你花個兩週時間看個三五本,那就是個小的主題閱讀,但是你可以十幾年,一直圍繞這個主題讀,斷斷續續不斷補充書目進去,最後對你的這個領域非常精通。


當然光讀書肯定不夠,你要讓學習和實踐,變成互惠的關係。學了去用,用了不夠再學,學了繼續實踐。用讀書解決實踐過程的困惑,用讀書跨越實踐過程中的瓶頸,然後又用實踐的經驗來輔助閱讀,如此往復,互惠前行。


這裡的目標有一個區別,一個是你已經在做自己熱愛和擅長的事,那就以你的職業為軸心,構建知識體系,一個是你還在探索,那就想想你想成為什麼人,去讀那些可以幫助你成為那種人的書。


這種構建閱讀體系的方式,就像拿著購物清單到超市裡買東西,目標明確,拿了就走。


3

最完美的知識體系構建方法是這樣的

但是圍繞目的去規劃書單,有個弊端:你可能沒機會接觸你以前完全的不知道的東西。


我們每個人知道的東西都是非常有限的人,就算是那些自詡博學的人知道的東西也非常有限,在我們的已知之外,有個廣闊的世界。


我們讀書,經常碰到一種情況,就是碰到一本書,它打開了你的一個世界。


比如,我最近看《大話西方藝術史》,是出版社給我約稿,寄給我看的。我以前是對這個不感冒的,我的主要閱讀動機是為了賺那幾千塊錢的稿費。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西方藝術史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就很想補上我知識體系裡面西方藝術史這個版塊。


我的微信裡有上百號各個出版機構的編輯,他們會不定期地給我寄書,我非常歡迎這件事,因為藉由這種推薦,我常常會和一些好書不期而遇。


我再和大家說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非常奇葩的知識體系構建過程。


我是怎麼讀到紀伯倫的先知的呢?從一部很重口味的泰國電影裡。


大學的時候,我除了讀書,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刷電影,我看電影是主題式看,把榜單或者某個導演一網打盡的那種看法。


我偶然看到一部泰國電影,名字叫《永恆》。這部電影特別重口:有錢叔叔娶了個年輕漂亮的妻子,叔叔有個侄子,兩個人品貌相當,就偷情了。叔叔發現之後,並沒有殺掉他,而是想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方式,把他們用鏈條鎖在一起,讓他們永遠在一起。


剛開始兩個人不覺得這是一種懲罰,覺得正中下懷。可是兩個人24小時,365天鎖在一起,你想一下,上廁所啊什麼都不能分開,完全沒有獨處的空間,很快就厭倦,甚至互相憎恨,女人受不了就自殺了,男的還要和屍體在一起,最後他精神失常了,變得人不人鬼不鬼。


這和紀伯倫有什麼關係呢?


這部電影裡多次提到紀伯倫的一首詩,詩集《先知》裡面的《論婚姻》:


“讓你們合一之中,留有距離,讓天風在你們之間舞蕩


彼此相愛,但不要鍛造愛的鎖鏈


讓她在你們靈魂的海岸之間,做流動的大海


斟滿彼此的酒杯,不要從一隻杯中啜飲


彼此饋贈麵包,不要取食同一個麵包


一起快樂地舞蹈歌唱卻要彼此孤獨的。


就像那琵琶的弦亦是孤獨的,雖然他們偕同樣的旋律顫動”


那個時候,我還沒談過戀愛,但是那個可怕的故事以及這首詩的詭異組合,讓我第一次意識到再親密的人也要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可能是這個故事太有衝擊力,我心靈受到了震撼。


婚姻和愛情關係的本質,既是共同體,又是彼此獨立的個體。


我讀了《先知》,很喜歡,那我就讀紀伯倫其它的詩,那讀了紀伯倫的詩,是不是可以瞭解一下他的生平,和他齊名的泰戈爾也可以讀讀。沿著這條線,國外的詩歌怎麼發展,都有哪些代表詩人和代表作品,順藤摸瓜,是不是就有一個體系出來了。


這種方式看著散,但是我們刨根問底,就會形成一個知識體系。而且經常是這樣的,我現在只瞭解了一點點,就停了。比如我現在讀《大話西方藝術史》,我感興趣一段時間,可能又興趣轉移了。但是不要緊啊,等有一天又受某個東西、某件事的觸發,我隨時可以把這條線續上。


這其實才是真實的知識體系構建的過程。


所以我的建議是,伸出觸角去接觸各種各樣的東西,去裡面收集書單,去接觸知識,可以從電影,電視劇,朋友聊天,平時看文章,欣賞的大V推薦,一本書裡提到的其他書,都可以去看。保持旺盛的好奇心,順藤摸瓜。


胡適先生說:“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閒逛式偶遇式的構建方式讓我們的知識體系廣大,目的明確、服務於短期和中長期人生目標的構建方式,讓我們的知識體系在某個細分領域很高。


兩種方式結合,就是完美的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


4

最完美的知識體系構建方法是這樣的

最後給我的知識星球“小墨的讀書圈”打個小廣告,目前它已經進化到了2.0版本,提供的內容有:


1)以1個月1本的速度,語音領讀關於讀書方法的好書,幫助大家形成高效的讀書流程;


2)語音分享我花了1299元買的洋蔥閱讀課內容以及我的上課筆記;


3)每週一次私董會,和我一對一的交流,我提供針對性的、個人化的建議;


4)160個圈友形成的濃厚讀書氛圍,每個人都是行走的書單,經常在讀書圈裡發生的事情就是,互相種草好書。


【文章首發於小墨的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lxmmovie)”,關注公眾號後回覆“豆瓣”,可

免費領取豆瓣top250的電子書資源】


- The End-


李小墨

前海南特區報記者,職業讀書人,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全網熱賣中。

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個人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lxmmovie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星標和置頂。

我們一起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