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劇的春天到來沒?透視國產行業劇現狀

行業劇的春天到來沒?透視國產行業劇現狀

2020年第一季度剛入尾聲,多部行業劇已經播出。這其中有講中介賣房的《安家》,也有講檢察官辦案的《決勝法庭》,還有圍繞公關題材敘事的《完美關係》,等等。可以看到,行業劇的觸角正不斷延伸至各個領域,越來越多行業辛酸和內幕為觀眾所知。但是,隨之相伴的還有難以擺脫的爭議:職場故事過於失真,存在不少假大空……在不斷的摸索中,國產行業劇的未來在哪裡呢?

1立足現實方能拍出經典

對一部電視劇而言,劇本是最基礎的部分,電視劇的策劃更是離不開劇本的策劃。而這些電視劇的故事從哪裡來?來自編劇們對生活的觀察。

《安家》編劇六六日前接受採訪時說,寫“房子”題材的故事,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缺話題。《安家》中和房子相關的故事都充滿戲劇衝突:“博士夫婦換房難”“房產證要不要加兒媳名字”等都是國人和房子之間的難言之隱。

“我沒有刻意去設置隱性或者顯性的衝突,生活本身就有衝突,只要真實地把它展現出來,就會具有話題性,就會受到關注,所以最好的藝術表達就是真實。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六六說。

但作為一部電視劇,不可能僅把普普通通、波瀾不驚的帶看、簽約、成交的過程拍出來,而是要注入角色個性和故事情節,在保證戲劇性的同時兼顧真實性。於是,六六前期用10個月時間對中國大城市房屋交易和中介公司作了調研採訪,選取典型故事和人物作為創作素材。

“我認為在現實題材劇的創作中,採訪比寫作本身重要得多。”她說,有時候採訪了很多天感覺都沒有太大收穫,但突然間會發現把之前採訪過的幾個人的故事融合起來,能發生化學反應。

一部精品行業劇必定是以現實為基礎的。國產行業劇重視現實的傳統由來已久。例如《重案六組》的編劇兼主演王茜為拍好這部罪案劇,就曾去看守所生活了幾個月。

相關人士表示,不少行業劇的劇本仍有值得打磨之處。若想踏實去做行業劇,編劇要麼應有行業從業背景,要麼應深入行業採風,紮實瞭解行業裡的工作狀態、困難、願景,只有這樣,創作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2劇情“失真”太拖後腿

《安家》裡的朱閃閃,工作兩年多沒開過單卻依然沒被辭退,還被當成門店吉祥物;《完美關係》中“獨立公關人”的稱號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親愛的翻譯官》中演員說法語口型卻對不上,同聲傳譯訓練設備也不專業……這些現象就是行業劇的“失真”。

“失真”幾乎成了這幾年國產行業劇或多或少都存在的硬傷。需要警惕的是,如果是為了炒作話題抬高收視率而設置明顯違背常理的人物和劇情,那麼即使贏了話題卻難免失了口碑。

如今的行業劇譭譽參半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故事本身來源於生活,然後故事細節卻有違常識,各種劇情跑偏就好比讓觀眾來玩“找茬遊戲”,行業劇給人的專業感形同虛設,邊看邊找“罵點”倒成了觀眾的追劇動力所在。

《安家》開播的前兩集吊起了觀眾的胃口,第三集開始,更是漸漸釋放出“5分鐘賣房、30分鐘辦公室鬥嘴”的注水信號,孫儷的臺詞“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因此顯得有些無力,展現出的中介行業當然也是流於表層的。一直以來,職業劇都面臨熱度與口碑無法並行的瓶頸中,《談判官》《我的真朋友》《獵場》等豆瓣評分均在6分以下,陷入“披著偶像劇外衣”的差評中,與《精英律師》同類型題材的《離婚律師》,也被觀眾指責“失真”與“狗血”。無論如何,拍攝行業劇應該拿出行業劇的態度,唯有“匠心”才能讓觀眾看到誠意。

3行業劇的命脈是“專業”

儘管國產行業劇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不少實績,話題度也居高不下,然而口碑劇不多的原因大多還是這些行業劇缺乏專業性,或者只是套著行業空殼的言情都市劇。

以醫療劇為例,有的醫生說看了幾集多年前熱播的《心術》,就發現劇中“違規”操作不少:手術全程居然只有一個護士洗手,洗好手甩甩了事;還有醫生要給車禍病人用肝素鈉,事實上用這個藥是不妥的。有從業者分析,國產行業劇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專業性不足,編劇缺乏常識,國產行業劇不妨向紀錄片取經,把專業性這塊短板補上,再進行藝術化的加工與改編。

例如經典醫療美劇《實習醫生格蕾》的聯合制片人索恩尼·克萊克之前一直從事醫療急救工作,在現場指導的醫療顧問也是擁有十幾年外科手術醫護經驗的專業醫生。行業劇“大戶”TVB在拍攝刑偵劇時會和香港警方合作,TVB最新力作《法政先鋒4》也請來專業人士介紹最新法醫學技術。只有拍出職場人真實生活,才能真正令觀眾有代入感,併產生共鳴,進而完成對職業精神的探討。

2019年,一部體育競技題材電視劇《全職高手》便是最好的證明,整部劇在開發製作階段,定位就非常清晰,就是要向市場輸出一部純粹的,能反映當下年輕受眾精神面貌的“職業劇”,無關偶像和言情。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說,體育題材中的競爭、命運、懸念包裹著真善美,是很純粹的,這樣的題材只要抓住了人類共同認可的價值理念,就有新突破。

相比於單純定位於職場愛情故事,用行業視角去詮釋行業人的不易與可貴,甚至折射出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努力呈現出更廣闊的職場視野,或許這樣的行業劇會獲得更廣泛的好評。(本報記者 張雯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