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其所是,非我所願”,從心理諮詢個案看如何提升立體思維水平


“如其所是,非我所願”,從心理諮詢個案看如何提升立體思維水平


諮詢個案回顧

某高中住校生,一月前突然不願和同學說話,且慢慢感覺不舒服,發展到不敢接觸陌生人,無法上學,回家休息。自述與家人一起不害怕,自己出門或者遇到陌生人感到“不舒服”,恐懼害怕擔心。本人迫切希望恢復正常,返校學習。

諮詢提問如下:

可以幫助什麼?身體檢查結果如何?瞭解心理諮詢嗎?什麼是心理問題與心理現象?

目前症狀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當下感受如何,有何想法?

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確定諮詢目標?介紹合理情緒療法是什麼?介紹系統脫敏法是什麼?介紹兩個輔助技術?

諮詢結束時候,詢問現在感受如何?簡要回顧情況?問可以堅持作業不?

諮詢結束後隨訪得知,個案沒有及時完成作業,也幾乎沒有進行許諾的脫敏訓練,個案脫落,沒再繼續聯繫諮詢,屬於典型的“一次性諮詢”。

“如其所是,非我所願”,從心理諮詢個案看如何提升立體思維水平


心理諮詢感想及反思

總體還有章法,表現以下幾點:

一是堅持了具體化,深入化,多次問感受細節,誘因細節。

二是如同講課,認知重建步步進逼,有效果。

三是及時詢問確定諮詢目標,討論了“症狀對自己有什麼好處”。

四是認知與行為療法配合。認知重建為接受恐懼,主動貼標籤,設置系統脫敏恐懼等級。

然而關鍵失誤也很明顯:

一是具體化技術使用不夠韌性,委婉不夠。比如求助者自認為認知不合理,沒有追問不合理認知是什麼,沒有深入問出不合理認知所在。

可能之一是不應該恐懼卻恐懼,這是心理衝突,是表面症狀下的核心。

二是關鍵有效提問技術不夠,比如沒有詢問求助者自我處理方式有哪些?以前有效例外方式有什麼,沒有提問這個,失去了求異思維的再次植入可能。

三是診斷出現嚴重錯誤,不應該,這是比較明顯的人際交往恐懼,一度思維定式為場所恐懼。

四是沒有使用好求助者家庭系統支持。如果堅持按照行為療法諮詢,必須堅持家人做好配合。

五是其他。

“如其所是,非我所願”,從心理諮詢個案看如何提升立體思維水平


對照諮詢個案檢視思維

無論是這個心理諮詢個案,還是日常工作生活遇到問題,都會不自覺採用習慣化思維方式處理。

按照《津巴多普通心理學》(第7版)說法,問題解決包括四部分,“辨識問題”“選擇策略”“問題解決中的障礙”“判斷與決策”,這是作為思維和智力章節的核心部分,圍繞回答的問題就是:“善於思考的人都具有哪些能力?”

津巴多教授給出的答案是,“善於思考的人不僅掌握了被稱為算法和啟發式的有效思考策略,還知道如何規避在問題解決和決策的時會遇到的障礙。”

比如工作中安排某項任務時候,我們會考慮時效要求、質量要求、投資限額等,也要思考必須遵循的工作規程,過往類似任務等,如何推進任務順利進行,且一定思考可能出現的問題應對策略。

須知,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出現問題才是正常的,總是沒有問題反而是不正常的。

常規具體工作中,就“選擇策略”而言,選用了“規程”作為“算法”,“類似任務”作為“啟發式策略”,也就是尋找類比,還有目標分解,以及逆推等。

作為心理諮詢個案,則不是這麼容易,因為更多工作發生在人的“主觀世界”,算法幾乎用不上,啟發式策略更加關鍵。

“如其所是,非我所願”,從心理諮詢個案看如何提升立體思維水平


對照立體思維檢視與啟發

這裡說的立體思維包括橫向思維、縱向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屬於寬、深、高的“三位一體”。

對照本個案以及上面津巴多心理學問題解決要點,大概得出以下幾點啟發:

一是習慣化的慣性思維是縱向思維,即症狀——原因——目的——對策,可以說這是寫文章、做演講、幹工作適應性的,也是解決問題三步曲,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不過心理諮詢不是這麼簡單的程序化,不是所謂“算法”程序或者公式決定的,因為心理是主觀感受。

二是多作橫向思維訓練,沒有人是孤島,人是社會動物,心理問題是關係問題的產物。

藉助“啟發式”策略,有意識考慮逆推、類比、分解目標這三種方式,事實上心理諮詢就是目標非常明確的,完全可以倒推出來合適的解決方式,類比則是藉助曾經乃至他人經驗,分解目標視作慾望與需要的步驟化、過程化,循序漸進,不著急。

是覺察批判性思維意義,看到症狀問題和人際關係,討論可能原因與動機目的,倒敘解決問題,方法就在例外中,一小步法則,這些都是思路與技術,重要之道在於要看到求助者當下需要。

我們不能自以為是,不是在演講,也不是說單口相聲,而是在為求助者服務。服務,就是隨著服務對象起舞,把對方需要進行恰當啟發引導,從而同步共鳴,看人家“臉色”行事,察言觀色會意,而非照本宣科,灌輸理論。

“如其所是,非我所願”,按照求助者的需要去反應,也就是批判性思維的本質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