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孩子用5000字論文讓我們知道信仰的力量~

信仰可以給到一個人活下去的希望,幫助一個人成長;同時,信仰還可以使人變得更強大,通過自己影響更多的人。並且信仰給人帶來希望,強大和影響是可以傳承的。

01 “偷書賊”對書的信仰

《偷書賊》一書中,莉薩爾剛來到慕尼黑的時候,她很害怕她新的家庭,新的學校,新的後母和新的地方,但這一切都隨著她後父的出現而改變了,她的繼父開始教她讀書,從她在弟弟的墓地“偷”來的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開始,一本一本的讀下去,從《聳聳肩膀》到《吹口哨的人》,讓他從這個絕望的小鎮脫身出來,來到書的世界,讓他的靈魂得到了昇華。

莉薩爾不僅讓自己得到了昇華,還幫助別人。在盟軍轟炸慕尼黑的時候,雖然是個假報,但人們還是瑟瑟發抖的走進了防空洞,猶太人Max除外,令人感到諷刺的的是,他雖然是個猶太人,卻在現在比“高尚無比”的日耳曼人擁有更大的自由,在防空洞裡,人們都充滿絕望的時候,莉薩爾輕輕的說出他在書中的故事來,他讓大人們不再焦躁,讓孩子們不再哭泣。他讀書的精神感染了鎮子裡的所有人,讓這個鎮子在納粹的高壓統治下有一絲生機。

他還改變了鎮子裡的人們。首先,人們不再如此絕望,書裡面有一個特別著名的例子,就是霍次裴斐爾太太在防空洞時,聽到了莉薩爾在讀書,當時的她,兒子從前線回來後自殺了,生活孤苦伶仃,脾氣暴躁,被孩子們所害怕,但當莉薩爾去給他讀過幾次書後,她的性情逐漸轉變,讓他的性格逐漸開放了一些;其次,在盟軍轟炸這個小鎮時,人們因為此而恐懼,當盟軍開始開始轟炸時,裡面的防空洞開始“喧譁”起來,但是當莉塞爾開始讀書時,防空洞裡的人們安靜了下來。

02 猶太人對知識的信仰

《像自由一樣美麗》一書中,這群猶太知識分子大概是我在活三讀過的書中最高尚的一群人了,他們的信仰最為奇特,他們信仰知識。

他們堅信知識能改變集中營裡的孩子們,即使大多數孩子都死在了集中營裡,他們依然去幹一些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在這個掩飾納粹暴行的特賴辛集中營裡,他們爭取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空出房間給孩子們上課、讓孩子們畫畫……

孩子們在這些人的呵護下成長著,即使他們的床很小,食物很惡劣,條件很艱苦。這些孩子們卻忘卻了集中營的恐怖,稍微減輕了和父母離別的心裡創傷。儘管這些猶太知識分子大多死於奧斯維辛集中營,死於希特勒的“最終解決“計劃中。

但是可悲的是,他們為孩子們所做的努力都是納粹為了營造一種假象,向外界遮掩耳目所作的自欺欺人的行為。比如在1944年,紅十字會來到特賴辛集中營,對當地猶太人進行參觀,尋找納粹的暴行,然而事先知道消息的納粹德國逼迫猶太人營造了一種猶太人在這裡生活很幸福的假象,即便如此,這些猶太知識分子,依然在這個時候利用德國人要營造這種假象,為孩子們贏來了一些權利。

從這些知識分子可以看出:

即使他們面臨著死亡的的威脅,他們依然可以臨危不懼 。

借用書中的一句話“那些手持屠刀的納粹暴徒們,作惡而不知卑劣,他們的外貿是兇殘的,他們的靈魂卻是卑微而可憐的。這些集中營裡的孩子們,畫著花朵和蝴蝶的孩子們,他們的精神所站立的位置,遠遠高於那些納粹衝鋒隊員“。

03 對信仰的扭曲

《德國,一群老鼠的童話》這部書中,威力巴爾德和他的同夥最希望的就是他的子民們信仰的是他,從而形成一種“中央集權”式的統治。

他開始利用這種恐懼,先把莉莉趕走,隨後要求鼠群跑步等等,每一步,都利用了鼠群對他的信仰,他有許多狂熱崇拜者,但他仍待他們如糞土,與其他老鼠對待的方式一模一樣。

這就像納粹掌權時期,希特勒開創了希特勒青年團,最後這群狂熱信奉希特勒的年輕人,被送往東線戰場當炮灰,最後大多死在戰場上。即使最後納粹倒臺了,依然有很多人信奉這納粹,這就是信仰被利用後的恐怖力量。

04 身邊人的信仰

我對我班級內同學進行調查的結果大多都比較統一,大家都認為學習在現在是最重要的,他們覺得自己的信仰就是學習。在生活中,我周圍這些信仰學習的學霸們大多都有著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未來想去哪裡,他們不會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所普校,他們只能信仰學習去尋找他們他們的出路。他們的信仰影響到了我,我有了未來的目標,並且為之去做出努力。

我父母他們最大的信仰,就是教育,他們需要用教育的力量去教育我,因為我是他們的後代,他們有撫養我的義務,我有在長大後去贍養他們的義務,他們知道,只有教育好我,他們才能讓我反過來去贍養他們。但不僅僅有這些自私的的部分,在《偷書賊》中,即使莉塞爾是一個被收養的小女孩,她的養父漢斯,依然用著他全部的力量去愛著她,去呵護著他。或許大部分的父母都是這個樣子吧,他們教育孩子希望他們可以成才,“可憐天下父母心”!

05 宗教信仰的力量

《我滴神啊》這部電影中,阿米爾汗充分體現出宗教的力量。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帶著研究人類目的來到地球的外星人PK,落入地球上的印度,因為能讓他回家的飛船遙控器通訊裝置丟失了無法與同伴聯繫,被迫留在拉賈斯坦邦沙漠。途中PK遇到了失戀的女記者賈古並與其相識,剛開始賈古以為PK在胡言亂語,不過之後發生的種種令賈古開始相信PK所言,賈古決定幫助PK尋找返回他的星球的飛船的遙控器,陪伴他踏上了尋神之路,試圖找到回家的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PK漸漸愛上了勇敢善良的賈古,可惜賈古依然還愛著前男友,PK決定暫且放下心中的感情,幫助賈古和男友破鏡重圓。

一路上PK以旁觀者角度觀看人間喜怒哀樂,其間跌跌撞撞闖入充斥了偽善與欺騙的各類宗教機構,順帶將自稱有超能力的梵教大師、偽善的神棍“godman”揭露拉下了神壇。在梵教大師godman的手下的的信徒中,就有賈古的爸爸,他得知賈古想和一名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結婚時,他怒不可遏,找到godman,godman的這席話影響了賈古的情緒,使其於男友發生了誤會,沒能結婚,充分彰顯了宗教的力量,劇中PJ去嘗試各種宗教的儀式時看見了各種宗教的苦行,顯示出了宗教駕馭人心的可怕力量,因為人們對它的信仰到了一種無可復加甚至著魔。當你一旦信仰了一種宗教,你就不會允許任何人去侵犯它,如果對方是異教徒,即使他再強大,他一旦侵犯了你信仰的宗教,你就會想辦法去擊敗他、制止他。

在影片的最後,與PK的對對恃中,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你到底想要什麼?一個沒有神的世界嗎?你是如此急切的要傷害大家感情嗎?有人飢腸轆轆,有人以天為被,他們甚至沒有朋友傾訴,你可知每天有多少人自殺?割腕、上吊...為什麼?因為沒有希望,如果神現身,將小塊肉貼於前額,衣服放在你手上,給他們生存的希望,那你憑什麼剝奪他們這種希望?果真從這些人生活中清除神,告訴我,你給予他們什麼來替代?這句話或許有著一些漏洞,但我們依然可以從裡面看出宗教的力量,就是:人在極度絕望的時候,宗教可以給人們帶來希望。

《我在伊朗長大》這本書中,不僅僅是政府是個穆斯林政府,而且隨著1980年伊朗國王下臺,宗教主義奪取了革命的果實後,越發明顯,在書中瑪讚的叔叔突發心臟病,需要去國外治療,而去國外需要護照,辦理護照需要醫院院長的同意,而當叔叔的妻子去找院長辦理手續時,院長卻已“如果神要拯救他,那他會好起來”的理由,拒絕了她的申請。

由此可以看出,宗教也可以讓人變得很愚昧,但宗教和它的傳播者正是利用了人們的愚昧和無知,把所謂可能存在的“上帝”“安拉”“如來佛祖”描繪成無所不能的人,把一些當時無法解釋的現象說成神光顯靈,利用了人們的恐懼心理,後又施以花言巧語說“信基督可以不下地獄”,並利用國家的影響力來傳播,比如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等等,併成為了信奉人最多的兩大宗教。

06 因為宗教而產生的戰爭

對宗教的的狂熱使得信仰不同意見會發生衝突,甚至會導致戰爭。所謂的信仰,也會有許多利益參雜在裡面,利益會改變人們的信仰。宗教的扭曲是源於人們對他的敬畏和信仰。

十字軍東征是中世紀期間最大的戰爭,沒有之一,這場戰爭的焦點就在一個地方——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作為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教聖城,影響了中世紀的世界格局,當時,這座宏偉的聖城正掌握在穆斯林的手中。而基督徒們希望通過戰爭奪取這座聖城。最終,戰爭在1096年爆發,一直斷斷續續地持續了兩個世紀,然而這場戰爭在我看來幾乎是毫無意義的,直到最後,西方人也沒能奪回他們的聖城,自己反而損失慘重,除了有幾個帝王因此得了名,比如:“獅心王”理查,派特列大帝巴巴羅薩……但是戰爭依然持續瞭如此之長的時間,許多人拖家帶口,拋棄子女,也要加入聖戰,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巴以衝突的來源,是在1947年的聯合國會議上,巴勒斯坦被分成了兩半,這引起了世代居住在這裡的阿拉伯人的不滿,雙方分別在這個地區發生了五次中東戰爭,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這個原本美麗的地方打的不亦樂乎,在許多書記中所描繪的美麗城市在所謂的宗教信仰面前變成一片廢墟,這也就是宗教的恐怖力量。

但是這些所謂的的宗教聖戰總會有許多利益的方面參雜在裡面,所謂的十字軍東征,只不過是一群落魄騎士,一群農民,去尋找當時的“新大陸”,去追尋他們的夢想:尋找財富,在這場“財富爭奪戰”中,他們先是洗劫了耶路撒冷,隨後又洗劫了了君士坦丁堡,1204年,作為拜占庭帝國的首都,東正教文化中心,就這樣被一群無知而且貪婪的人所洗劫了,這座曾經美妙無比的城市就這樣幾乎變成了廢墟。而巴以衝突則和現在的世界霸主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以色列在美國人的支持下將阿拉伯聯軍打的節節敗退,1947年聯合國劃給巴勒斯坦百分之四十四的領土可能已經不到百分之三十。現在中東的混亂局勢,美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綜上所述,信仰作為一種強大的力量,也是可怖的,也是可利用的,人們在運用這種力量時有不同的用法,它可以撫慰人心、可以改變人的思想、也可以控制別人、可以讓人為之瘋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