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消失的15年”,是因為貨幣政策失當嗎?


日本“消失的15年”,是因為貨幣政策失當嗎?

關於導致日本長達15年經濟衰退的原因,一直以來眾說紛紜,以前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為代表,歸咎於結構缺陷或者銀行問題,認為日本能否擺脫“殭屍企業”(依靠銀行貸款苟延殘喘、避免破產的企業)是問題的關鍵;

在學術界,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克魯格曼和斯文森,以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資深經濟學家艾格爾遜,則認為通貨緊縮才是日本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主張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

日本經濟衰退的根源真的是這樣嗎?野村證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著作的《大衰退,如何在金融危機中倖存和發展》,通過研究日本20世紀90年代的大衰退,對日本衰退期的數據進行一系列研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1、結構改革並沒有帶來經濟復甦

當一個經濟體深受結構缺陷的困擾時,頻繁罷工等問題將使企業難以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進而會產生鉅額貿易逆差、高通貨膨脹率以及貨幣貶值,並進一步導致高利率,傷害企業的投資意願。

例如,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遭遇結構缺陷問題,工人罷工頻繁、企業生產力低下,由於本國產品不可靠,美國消費者轉而購買日本企業生產的產品,美聯儲實施積極貨幣政策,試圖刺激經濟,卻導致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迫使美元貶值,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高通脹反過來加速美元貶值,當美聯儲希望通過加息來遏制物價上漲時,企業開始暫緩投資,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美國經濟陷入泥沼。

以上一系列問題,正是經濟體遭受結構缺陷時的主要特徵。然而,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經濟狀況卻完全相反。

長短期利率與房貸利率跌至歷史最低點,15年間幾乎沒有任何罷工行動,物價只跌不漲;日本產品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除了在日本本國),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日元非常強勁,以至於從2003年至2004年間,日本政府動用30萬億日元來干預匯市,以阻止日元升值。

下表是當時日本經濟現狀與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現狀的對比:

日本“消失的15年”,是因為貨幣政策失當嗎?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衰退期因為供給有餘而需求不足,雖然存在結構問題,但並不是經濟長期衰退的根本原因。

2、日本經濟衰退的根源亦非銀行問題

如果日本經濟衰退是因為國內銀行不願意放貸,造成信貸緊縮,資金無法流入經濟活動中,通常會出現幾個典型現象:

1)企業債券總量上升

2)外資銀行放貸增加

3)銀行利率提高

當國內銀行惜貸時,對於急需資金的企業來說,替代銀行貸款的最佳途徑是發行企業債券。

同時,如果日本國內銀行因為本身的不良資產和壞賬影響了正常的貸款供給能力,那麼對於外資銀行來說,正好應該是搶佔市場份額的絕佳時機,外資銀行對日本企業放貸理應顯著增長。

另外,在銀行不願意放貸時,市場缺乏資金,如果借貸方多於放貸方,對資金的競爭會導致貸款利率的提高。

然而,在日本經濟衰退期間,這三種現象並沒有發生,甚至事實恰恰相反。

日本“消失的15年”,是因為貨幣政策失當嗎?

從圖中可以看出,企業債券發行總額並沒有極速攀升,反而在極速回落;外資銀行的市場佔有率同樣在減少;銀行利率持續走低,並最終跌至歷史最低點。

所以說,銀行問題也不是日本經濟衰退的根本原因。

如果日本經濟衰退的根本原因與結構和銀行無關的話,那麼是否可以認為,那些專家學者主張的錯誤的貨幣政策導致了日本經濟的衰退呢?

從1990年開始,日本的經濟出現一種特有的貨幣現象,就是在短期利率幾乎為零的情況下,日本企業不僅開始停止申請新的貸款,而且在加速償還既有債務。

日本“消失的15年”,是因為貨幣政策失當嗎?

為什麼通常情況下利率降低時會尋求更多借貸的企業,卻在利率接近於零時加速還貸呢?

原因就是,在超過10年的時間裡,日本的資產價格以駭人聽聞的頹勢暴跌,極大地破壞了日本企業的資產負債表。

3、資產負債表衰退

在資產價格暴跌時,當初用來購買資產的貸款卻沒有變,日本的企業發現,它們不僅喪失了大筆的財富,同時它們的資產負債表也陷入了困境。

例如,一家企業原本擁有價值1000萬元的房地產,現在卻發現這些土地只值100萬,而資產負債表上依然保持著700萬元的負債,換句話說,本來盈餘的資產負債狀況突然變成600萬元的負債。

當一家企業的負債超過其資產時,從技術上來說就意味著破產,但是在日本所發生的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破產。

一般企業破產過程如下:企業產品不再暢銷,資產日趨減少,最終企業淨資產為負值,破產淘汰。

但是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並不是這樣,日本的產品仍然受到世界消費者的追捧,日本也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只是日本企業因為資產價格暴跌,資產負債表陷入困境,這種困境被稱為資產負債表衰退。

當企業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時,管理者都會做出同一個選擇:將企業盈利用於償還債務。換言之,企業會以負債最小化代替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運營戰略的首要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主管們會不動聲色、全力以赴地償還債務,甚至還會向外界宣揚企業的光明前景。

因為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問題一旦曝光,必然會對企業的信譽造成嚴重打擊,銀行會切斷它的資金鍊,供應商也將拒絕賒賬而要求現金結算。因此,這就是大多數日本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加速償還債務的基本狀況。

……

企業追求負債最小化的過程,就是去槓桿的過程。

那麼,在資產價格暴跌過程中,流動性為什麼會枯竭?原本創造的貨幣都去了哪裡?資產負債表衰退是導致經濟衰退的聖盃嗎?又是什麼支撐日本從衰退中解救出來?

請繼續關注招財小Q,咱們下回解讀!

PS:大約7G的投資書籍,後臺回覆“投資”,免費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