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迎“爆發式”發展 真正的春天來了嗎

生鮮電商迎“爆發式”發展 真正的春天來了嗎

生鮮電商迎“爆發式”發展 真正的春天來了嗎

疫情發生帶來交易流量爆發——

生鮮電商迎來“春天”了嗎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去年底被投資機構唱衰的生鮮電商,因為抗疫一時迎來拐點,流量爆發。兩個月過去了,隨著疫情“紅利”的慢慢消失,生鮮電商能否守住突如其來的“輝煌”?

生鮮電商“爆發式”發展

數據顯示,目前各類買菜APP多達117個。不少生鮮電商在兩個月內獲得了過去兩年的流量之和。

來自蘇寧菜場的數據顯示,2月份獲得了環比7倍的銷售增長,單店最高增長超過了10倍,用戶復購率達到了61%,APP內下單佔比近六成。囤積消費受疫情影響則更加明顯,用戶客單價在春節後提升了6-7倍。

盒馬鮮生一位負責人表示,那一個多月門店小二已經全員出動,每天上貨七八次,遠超平日峰值,“我們很多門店的文職人員,包括財務、店長在內,都去幫忙揀貨。”每日優鮮稱,在新年假期的第一週,蔬菜在每天下午大約4點就銷售一空。而在通常情況下,這是他們需要三天至四天才會賣出的蔬菜量。

即使是主打線下的蘇果,也在努力搶佔線上的跑道。疫情期間,蘇果門店上線的第三方平臺日訂單量達到了平時的4倍。“那時店裡所有後勤人員,全部都來參與揀貨,以最快速度將每一筆訂單配好。”蘇果門店相關負責人介紹。

疫情使生鮮電商以前的存量用戶得以沉澱下來,平均客單價從疫情前的90元提到了120元,峰值甚至達到150元。在用戶增量上,60後、70後開始在線上買菜了;過去叫外賣的用戶開始做飯,快手美食、半成品美食的佔比在快速攀升。

從供給側看,線上訂單的猛增給了商戶希望。洪九果品的李建明說,“去年9月份,我們與蘇寧小店開始合作,嘗試線上轉型。10月份,我們接入了蘇寧菜場。”李建明說,“疫情暴發後,我們的線下銷量只剩下往年的三分之一,有些實體門店銷量直接下降60%,全靠線上訂單支撐。”生鮮電商的到家、到店業務模式顯示出了優勢。疫情暴發後,蘇寧菜場每日助銷江寧草莓2000斤、八卦洲茼蒿2000斤、六合矮腳黃3000斤……

需求激增考驗商家供應鏈

然而,再回頭看看疫情時的“作業”,你就會發現,面對突然激增的需求,並不是每一家生鮮電商的成績都是優秀。

訂單量激增背後運力的不足,是每個生鮮電商均遇到的難題。那段時間,幾乎每家生鮮電商的配送時間都延長了,如每日優鮮的送達時間從平時的一小時內變成了四小時內。蘇寧菜場的配送時間也從“次日一早提”變成了“次日下午提”。

“疫情時哪怕再爛的服務,只要有供給,用戶都需要。只要能完成最簡單的購買,就可以讓這些新用戶滿意。”蘇寧菜場相關人士說,然而,當疫情結束,餐飲商戶重新開張,超市菜場等恢復正常運營,這些新用戶是否願意繼續使用生鮮電商APP,是個問號。

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果供應鏈能夠跟上,疫情是一次機會,但如果能力不足,在疫情消散後,可能就會流失掉顧客。這從供應鏈中最為核心的冷鏈物流系統可見一斑。在某生鮮電商買到過兩次臭魚後,消費者王女士卸載了手機裡的這個APP,“這家生鮮電商的售後還是挺好的,但還是覺得退來退去會有些麻煩。”

前端流量的湧入、訂單爆發式的增長,每一位生鮮行業從業者都看到了其中的機會,而供給側任何一環斷掉,都會影響履約的質量。“需求側井噴的同時,也暴露出了整個行業供給側能力被挑戰的問題。”每日優鮮合夥人兼CFO王珺說,每日優鮮得到的一個啟示是必須要強化供給側的核心能力。他將疫情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面臨缺貨,考驗買手和產地資源快速連接的基礎供給能力;第二階段疫情趨於穩定,增量變少,核心是圍繞新沉澱下來的用戶做商品開發。

業內人士指出,疫情對生鮮電商來說確實是機遇,一方面是培養了用戶的消費習慣;另一方面,供應鏈一直是制約生鮮電商的最大因素,這次疫情是考驗和做強供應鏈的機會,有利於吸引資本進入,但同時會加速生鮮電商洗牌。

輝煌過後春天尚未真正到來

疫情過後的生鮮電商該走哪條路?

日前,盒馬總裁侯毅和每日優鮮合夥人兼CFO王珺爆發了一場口水戰,爭論的焦點是“究竟哪個模式是生鮮電商的終極目標”。

侯毅宣稱,叫停前置倉盒馬小站,未來一部分盒馬小站將轉為盒馬Mini,剩餘的部分網點將逐步退出市場,並直接點名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稱盒馬Mini才是生鮮電商的“終極目標”。

對此,王珺在頭條號發文稱,零售模式沒有“最終業態”的說法,生鮮電商作為一個新興業態,經量變到質變實現盈利,一定會經歷坎坷,“疫情讓我們圍繞供給側能力做組織和人才投入的認知更加堅定了。只希望通過自身的修行,把現有模式跑得更通暢,讓用戶和供應商夥伴更多獲益,擁有更多選擇。”

無論採取哪種模式,對各家生鮮電商來說,當務之急是將疫情期間獲得的新流量轉化為自己的忠實用戶。畢竟在2019年,據不完全統計,共有超過20家生鮮電商關門倒閉。而當線上不再是用戶的第一選擇時,生鮮電商如果不能通過優化供應鏈上線更為優惠或更為優質的選品,即便是已經獲取了廉價的“新客”,用戶最終還是會離去。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眾多生鮮電商平臺在產品種類、服務體驗以及配送方面的特點並不突出,並且始終處於燒錢培養市場和消費習慣的階段,這種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模式將無法持久。

顯然,對於生鮮電商來說,真正的春天還遠未到來,非常成熟的模式依舊沒有出現。疫情終歸是要結束的,當疫情退去,生鮮電商們最終比拼的還是各家精細化運營能力,以及在供應鏈、倉儲、即時配送,甚至流量等全方位的佈局。

本報記者 宋曉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