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暴力正一步步毀掉你的孩子

今天偶然刷到的一個視頻把我看哭了。

視頻中一個7歲的男孩哭著對鏡頭說:“媽媽,我知道我成績不好是學渣,但我會努力的,能不能不要再罵我‘二百五了’了。”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的無奈與委屈,當他流淚說著這句話的時候真的好想抱抱他。

我們都反對肢體上的家庭暴力,卻常常忽視了語言暴力的殺傷力。

伴侶的一句話,可能讓你如鯁在喉,難以釋懷,而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也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記得有一部紀錄短片,叫《語言暴力的傷害》,講述了6名看守所少年犯的故事。

這6個孩子基本每個孩子都經常被父母辱罵,讓他們最受傷的話是:

這麼點小事你都做不好,丟人!

這麼簡單的題目你只考這點分,你怎麼這麼笨!

你看隔壁誰誰誰,都比你聰明!

你真不讓我們省心,真後悔當初把你生出來!

你不要再解釋了,別人怎麼會冤枉你,肯定又是你的問題!

……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羞辱、諷刺、蔑視、挖苦,最終讓他們的心理扭曲,從而迫使他們用一些偏激的方式來發洩自己內心的屈辱。

父母的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就像一把無形的刀,在孩子心上留下深深的創傷,正一步步摧毀他們的內心,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

語言暴力正一步步毀掉你的孩子

1

能被父母聽見的孩子,有多幸運

除了父母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外,更恐怖的是孩子的心聲無法被父母聽見,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我的老家曾發生過一件事:

有位女孩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但她居然在暗地裡偷家裡的錢。

有一天,女孩偷錢的時候,被她爸爸當場抓住,爸爸非常生氣,一邊用水管抽打她一邊罵她小偷,但女孩只是默默地哭泣。

第二天,女孩放學後沒有回家,經過好幾天搜尋,大家在橋下發現了女孩跳江身亡的遺體。

事後才知道,女孩之所以偷錢,是因為長期被同班一個男同學欺凌。

男同學要求女孩每週給他50塊錢,還威脅女孩說:“如果告訴老師或者家長,就‘弄死你’!”

得知真相後,女孩的爸爸悲痛欲絕,懊惱不已。

如果,當女兒出現反常情況的時候不是一味地責怪打罵,而是多問一句為什麼;如果,父母在平時能和女兒多聊聊天,這個悲劇也許就能避免。

對孩子來說,有父母能為自己兜底,在困難面前都能和自己站在一起,將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勇氣。

曾看過演員馬伊琍的一次訪談節目,高中時她曾被一個女老師批評說早戀,並且要把父親叫到學校。

馬伊琍的爸爸雖然是最普通的工人,卻沒有像一般家長一樣不問青紅皂白訓斥自己的孩子,而是對老師說:“自己的孩子自己非常瞭解,她一定不會這樣的,這事我去找校長說。”

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句話,讓馬伊琍非常感動。

馬伊琍坦言,很多事情上父親都會選擇支持她,關鍵還特別懂她,自己有現在這樣獨立、理性、大氣的性格都是受到父親的影響。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總是希望有人與他進行交流,從而尋求心靈的溝通和感情的寄託,以達到擺脫孤獨與寂寞的目的。

對孩子來說,父母能蹲下來,和自己聊聊天,問問自己的感受和經歷,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一直關心著自己,就是一種溫暖的愛。

父母的愛可以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自尊自愛,生活得幸福從容。

語言暴力正一步步毀掉你的孩子

2

良好的親子溝通,藏著孩子的未來

但還有很多父母感到困惑,我看到孩子了,也和孩子說話,可是孩子依然和我距離很遠,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其實,僅僅和孩子說話並不夠,要好好說話才行,因為良好的親子溝通,對孩子成長影響深遠。

恰如《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提到的那樣:

“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並不影響孩子學業的好壞,父母與孩子能平等交談,並且使用的語言才是最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

記得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描述過他們母子之間的一件小事。

安德烈喜歡嘻哈HipHop,美國黑人音樂,不屑父母喜歡的古典音樂。

龍應臺雖然覺得兒子喜歡的音樂歌詞粗俗,沒有營養。

但她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帶著學習的態度和安德烈一起探討嘻哈文化。

在與兒子的交流過程中,龍應臺也瞭解了安德烈為什麼會喜歡這些歌曲,而兒子也願意跟隨母親嘗試去聽古典交響曲。

龍應臺說:“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語言是有催眠作用的,聰明父母的愛應該是溫暖的,柔軟的、激勵人心的。

表弟小鵬從小一直是老師眼中的“差生”,考試經常不及格。

但每次哪怕只有一點點進步,他的媽媽總會幽默地說:“你看離“及格”又進了一步,相信你會越來越好。”

通過媽媽一次次的鼓勵,表弟從一個“學渣”逐漸變成了一個“學霸”,還考取了上海同濟大學的研究生。

孩子是需要不斷被鼓勵的,只有鼓勵才能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向上、自信的個性。

父母真正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就是充滿愛和尊重的語言。

語言暴力正一步步毀掉你的孩子

3

真正的差距不是貧富,而是“對話”

麻省理工學院的認知科學家,曾經組織了一項針對4~6歲兒童研究的新項目。

研究指出:父母與兒童有沒有交談,比孩子所掌握的詞彙數量多少,對孩子語言發展的影響更為重要。

該項目論文的主要作者雷切爾羅密歐說:

“重要的不僅僅是和孩子說話,而是與孩子聊天。

這不僅僅是將語言傾注到孩子的大腦中,而是實際上與他們進行對話。”

研究得出和父母聊天交流更多的孩子,在語言發展上更為優秀。

那究竟怎麼和孩子對話交流,才能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呢?

《父母的語言》一書裡介紹過一個非常有名的3T原則,能幫助父母構建良好的語言環境。

第一個T:共情關注

需要父母有意識地觀察孩子在看些什麼,等到時機成熟了再去和他聊天。

哪怕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父母也要遵循這個原則,及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

第二個T:充分交流

交流的目的不是和孩子說零散的語言,而是為了有目的地訓練孩子掌握規範用語。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中儘量不要用代詞,而是幫助孩子把句子說完整。

通過這些方法,可以訓練孩子脫離語境的語言,和擴句的運用。

第三個T:輪流談話

隨著孩子年紀逐漸長大,可以多找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和孩子一起交流。

家長可以多問“怎麼辦”“為什麼”,幫助孩子逐漸養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長長的一生要去走,父母的言語是孩子前行途中的路燈。

溝通是橋樑,也是找到通往孩子內心世界的道路的鑰匙。

父母語言中蘊藏著的肯定與支持,是孩子最好的養分,只要“施肥”得當,孩子定能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