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厚寺丨九月十三會▪上刀山▪聖旨碑

陵厚寺丨九月十三會▪上刀山▪聖旨碑

蟠龍新區生活圈

陵厚寺丨九月十三會▪上刀山▪聖旨碑


賈村塬厚土載物、人傑地靈,文化積澱厚重,自古以來被視為風水寶地。

陵厚寺丨九月十三會▪上刀山▪聖旨碑


近日,恰逢陵厚寺“九月十三”廟會,遊人如織,雖然天降小雨,但曾經的輝煌景象依稀可見。

陵厚寺丨九月十三會▪上刀山▪聖旨碑


陵厚寺丨九月十三會▪上刀山▪聖旨碑


陵厚寺丨九月十三會▪上刀山▪聖旨碑


陵厚寺丨九月十三會▪上刀山▪聖旨碑


陵厚寺丨九月十三會▪上刀山▪聖旨碑


陵厚寺丨九月十三會▪上刀山▪聖旨碑


陵厚寺丨九月十三會▪上刀山▪聖旨碑


陵厚寺丨九月十三會▪上刀山▪聖旨碑


陵厚寺丨九月十三會▪上刀山▪聖旨碑

陵厚寺既是村名,也是廟宇,以強、翟、李為大姓,位於賈村塬中部,古時稱證果寺。其刀山香火大會曾經名揚西府,歷史跨越百年,證果寺舊址位於原陵厚小學與賈村高中附近,山門在兩所學校大門中間。民國22年以後,刀山香火大會很少舉辦,舊址也被改造成學校。據陵厚寺村民介紹,上刀山是流傳於寶雞農村的一種祈福還願活動,以前賈村塬的陵厚寺、渭河南的斜坡村以及硤石的趙家坡村等地都曾舉辦過刀山會,以陵厚寺的刀山會聲勢最為浩大。

解放後,“上刀山”被當作封建迷信活動被禁止,連表演的工具包括服裝、刀、書籍等大多被毀掉了,幾乎沉寂。直到1995年後,渭河南岸的斜坡村、任家山、姜家塬、祁家溝陸續有了上刀山表演。1998年後,姜家塬的毛小明等人組建了寶雞民間刀山演藝團,專門在逢古會時表演上刀山,“上刀山”才重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如今,“上刀山”不再以所謂的“驅邪保平安”為目的,而是作為民間的一種藝術文化被傳承下來,場面更加熱鬧壯觀。

在陵厚寺現存的一塊賈村塬名門望族容氏的書法碑刻,是最好的證明材料。該碑放置在陵厚寺睡佛殿前的牆角,上半截缺去一個大角,所幸下半截保留完整。碑文刀口較淺,行楷字體,書法秀麗遒勁,讓人賞心悅目。落款字跡顯示,擔綱碑文撰寫並書丹的是寶雞清末民初書法名家容儒先生。從殘存的內容看,這是一塊容儒為記載民國時期陵厚寺上刀山盛會而撰寫的石碑。容儒,出身於賈村鎮容氏望族,1909年參加了清朝最後一次貢科考試,考取為拔貢。民國建立時,曾任陝西省議會第一屆議員。1956年,他把家藏珍貴文物、古本書畫367卷全部捐贈給寶雞市圖書館。他的書法,集顏、柳、歐、趙四大家之長,以行書著稱,自成一格,生前遐邇慕名請書者有求必應,至今西府一帶,仍有先生匾額、碑文墨跡可見。

參照碑文及地方文史資料記載,陵厚寺刀山會在1932年的古歷十月十五舉行,由寶雞縣十二區區長強毅及地方名流容儒等人籌辦。刀山高約50米,由四根連接成約55米的巨形木柱搭成,四柱各綁鍘刀90把,共360把。四高柱頂端以橫木固定,交叉處倒縛方桌一張,四條腿上各插彩旗一面,為此買空了寶雞、鳳翔、虢鎮、陳村、賈村等市鎮的麻繩,借空了賈村塬各村各戶的鍘刀。趕會這天,本縣以及鄰近各地的豪商巨賈、善男信女群集陵厚寺,爭睹上刀山。西府秦腔名旦李嘉寶之弟、善演武生戲的李碎寶與其50多歲的師父王吉林袒胸赤足,頭挽神仙髮式,肩披紅綢當眾上了刀山。李嘉寶還在現場表演了“掛筋戲”絕活。盛會過後,容儒親筆撰文,書寫了這篇碑記。

現今,在陵一村老母宮還存有一塊賈村塬強氏先祖強致中的聖旨碑。“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政先領郡,虎符寄千里之權;職重專城,熊軾表萬民之牧……” 起首幾句,闡明朝廷封贈臣子的宗旨,彰顯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獎勵機制。中間幾句敘寫被封贈臣子的仕宦經歷和政績,並賜予封號,接著表彰其夫人。落款年月各按奉旨、奉詔日期書寫,並鈐蓋“制誥之寶”字樣。石碑碑帽已佚,碑身淺埋入土,約有1.5米高,看上去毫不起眼。碑陽刻“誥授中憲大夫江西吉安府知府強公……誥封恭人容……”字樣,碑陰是一道皇帝嘉獎臣子的誥命書,說的是江西吉安府知府強致中因政績和品德卓越,特授予中憲大夫四品官階,他的夫人容氏誥封為恭人云雲。誥授日期為“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

據陵厚寺村民強士奇老人介紹,強氏一族是賈村塬大族,古往今來出了不少人才。聖旨碑記載的強致中是他的先祖,在清順治十一年(1654)中舉後,歷任懷柔縣知縣、戶部四川司主事、吏部福建司員外郎和刑部湖廣司郎中,被朝廷受封時,正在江西吉安府知府任上。吉安府管五縣四州,強知府還兼管著名的景德鎮官窯。當地燒窯時有拿童男童女活人祭窯的殘酷習俗,強知府知曉後,毅然改為草人祭窯,從此永遠革除了這一陋俗。聖旨碑中提到的虎符不是虛指。強士奇回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老強家大院,還有一座強知府的紀念祠堂,中堂的牆壁上掛著皇帝所賜的虎符等珍品,後來都被銷燬了,能保留下來和老祖先有關的東西,只有這塊聖旨碑。“聖旨”實際上是誥命、敕命的民間稱謂,把聖旨刻在石碑上廣為流傳,這樣的聖旨碑在寶雞很是鮮見。

李甲寶(1905—1985),又叫李華,是陵厚寺的文化名人。解放前在“黨柺子戲班”“安正戲班”“鳴盛社”演出。建國後,曾任西府秦腔劇目挖掘小組副組長。1958年被省戲曲學校聘為藝術指導。演旦角,做工細膩,善於把人物性格和自己的表演結合,一招一式,一顧一盼,頗為傳神,以主演《拾玉鐲》中孫玉姣而著名。

小編在想,上刀山這一古老絕技,如果能夠在蟠龍新區發揚光大,不僅很好地傳承了地方傳統文化,也有利於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推介特色旅遊、增加群眾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