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鸟儿都去哪了?春天本不该如此寂静

每到春天,看到鸟语花香的场景总是会不合时宜地想到《寂静的春天》这本书。

今年感觉更强烈一些。

《寂静的春天》,在开篇中描绘了美国中部小镇的喧嚣,作者写到:

小镇被生机盎然、星罗棋布的农场环绕,那里满是庄稼繁茂的田地,小山坡上遍布果园。

春天的时候,仿若朵朵白云的繁花散落在绿野之上。

秋日到来的时候,橡树、枫树以及白桦树穿过由松树围成的屏风,摇曳着身姿,闪烁着如火焰般的光彩。在山丘之上,有狐狸在其间叫着。小鹿静悄悄地从原野上掠过,身影在秋日晨间的雾气中隐现。

突然之间,这个地区被一个怪异的阴影所笼罩,这里的一切都在悄然改变。

一切鸟儿的声音都没有了。

《寂静的春天》:鸟儿都去哪了?春天本不该如此寂静

一、鸟儿都到哪儿去了?”

大家议论纷纷,迷惑不解。经常有鸟儿前来觅食的后园已然变得冷寂起来。

"在少数几个地方,仅仅能看到几只气息奄奄的鸟儿,它们不住地颤抖,已经没有办法再飞起来。这是一个生气全无的春天。

往昔这里的清晨,曾有知更鸟、猫鹊、鸽子、松鸦、鹪鹩的合唱,还有许多其他鸟类的和声,现今却没有一点点的声响。田野的四周、树林和沼泽都淹没在一片死寂之中。”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小说,没有或凄美或感人或甜蜜的爱情故事,也不是或紧张或惊险的悬疑大片。

作者在书中对农业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挑战,并号召人们迅速改变对自然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呼吁人们认真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作者卡森是一位颇有声望的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他在1958年的一个下午,收到了朋友的来信,信中说:飞机喷洒的杀虫剂DDT毒死了保护区内的鸟。

“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再保持沉默,我的内心就无法平静。”

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卡森决心弄清事实。

她实地考察,调查访谈,联络昆虫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研读数以千计的各类论著,写成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揭开了事情的真相。

这本书最初命名为《人类与地球的对抗》,当编辑读到卡森对那种奇怪的寂静的描写后,建议将书名改为《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鸟儿都去哪了?春天本不该如此寂静

二、”她唤醒的不只是我们国家,还有整个世界。“

在书中,卡森以详尽的事实,揭露了过度使用化学杀虫剂给人类带来的沉重灾难,指出了人类用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

书中说:

杀虫剂与环境疾病分布的相关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已经看到了它们污染了土壤、水和食物,它们具有使河中无鱼,林中无鸟的能力。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尽管他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现在这一污染已完全遍布于我们整个世界,难道人类能够从中逃脱吗?

仅仅是杀虫剂和农药滥用这一方面所带来的严重危机,就已经让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不堪重负。但是这其中,还有更多的危机潜伏着。

人类正处在悬崖边上,一个不小心就会掉下去万劫不复。讽刺的是,也许我们竟不知道这一切全是自己造成的。

为此,卡森向世人发出最后的呐喊:

假如以DDT 为代表的杀虫剂被不加控制地继续使用,那么鸟类和其他的野生动物都会因为这种毒药而灭绝,最后留给人类的就只能是一个“寂静的春天”。

这本书出版之后,美国成立了环境保护总署,它至今仍然是美国最重要的制定环境政策和处理环境问题的独立机构。

在该书的影响下,仅至1962年底,就有40多个提案在美国各州通过立法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曾获得诺贝尔奖金的DDT和其他几种剧毒杀虫剂也被从生产与使用的名单中清除。

该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事业。

1964年,卡森因乳腺癌去世。戈尔写道:

“当一九六四年春天蕾切尔·卡森逝世时,人们已经明白她的声音是不可能被掩盖的。她唤醒的不止是我们国家,还有整个世界。

1992年,在卡逊逝世后的第28年,《寂静的春天》被推选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图书之一,被誉为“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里程碑”。

美国前副总统卡尔·戈尔也说过:

“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寂静的春天》:鸟儿都去哪了?春天本不该如此寂静

三、写在最后

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民间环保组织“ 自然之友 ”创始人梁从诫给这本书作序的时候写道:

我们知道,正是卡森这本书的出版,促成了美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的建立;

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环保组织在中国的出现,却是在整整三十年后,即九十年代初。

我们深信,只有当多数中国人懂得了环境保护对自己和子孙后代的重要意义时,中国才有可能期盼一个绿色的明天。

鸟语花香的春天终会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