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接收,一份來自唐朝科舉的應試指南,只需四步你就能金榜題名

小李今年18歲,和往常一樣,早上一起來,就拿起課本,端坐在電腦前,一邊聽老師講課,一邊做筆記。距離高考還有三個月,他拿起身邊的《高分其實很簡單》,裡面有高考學習知識點、高分學霸筆記、知識易錯題分析等,看著書的封面“讓你高考提30分”這幾個大字,他就有點犯困。

請接收,一份來自唐朝科舉的應試指南,只需四步你就能金榜題名

小李矇頭睡覺

迷迷糊糊中,他來到了唐朝,他帶著好奇,這唐朝的科舉是什麼樣子呢?唐代科舉不考八股文,那考什麼呢?

第一步 放平心態,認清不足

小李首先遇到了一個人叫苗粲的人,他在快要進考場的時候,父親忽然中風發作,說不出話來了。這位老父親就掙扎著要來紙筆,顫抖著寫了兩個“入”字,意思是快進去考試,不要管我。你看看,小李心想,當時的考生身上,寄託的是全家人的希望,這和我們現在高考一樣啊!

現今,男同志們經常被要求要有房有車,唐朝的男人們往往被妻子要求去考個科舉功名。小李又碰到個人叫杜羔,考試落榜以後,給妻子寫了一封信,說我沒考上,打算回家,然後就往家趕。在路上收到妻子的回信,上面寫著一首詩,大意是落榜這事太丟人了,現在想回家也可以,趁半夜回來,反正我是不想看見你。杜羔看到這詩以後很羞愧,就又回過頭,專心備考去了。

請接收,一份來自唐朝科舉的應試指南,只需四步你就能金榜題名

古人趕考

小李心頭一緊,在唐朝不知有多少妻子望夫成龍,趕著丈夫去考個功名。這種現象也一直延續到了清朝,《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從不拿科舉去要求賈寶玉,就被賈寶玉當成最難得的知己。

小李又想起了,范進中舉的故事,范進老大不小了,終於考上了舉人,於是高興得發了瘋,親戚和街坊鄰居對他的態度,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這就是在八股取士制度下面發生的悲喜劇。

但是,科舉制度並不等於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是從明朝才開始的,科舉制度的產生卻比這要早得多,在唐朝就已經確立了。而且,科舉制度自從誕生以來,就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制度,甚至關係到王朝的興衰。

小李隨後瞭解道,唐朝的科舉考試是分成好幾個科目的,有一些科目是選拔專門性人才的,比如選拔懂法律的,叫做“明法”;選拔懂算術的,叫做“明算”;這些科目都是選拔專門人才的,不過這些科目並不是主流,在當時最重要的科目有兩個,一個叫“進士”,另一個叫“明經”。其中,進士是最有名的,考中進士,那在當時可是很尊貴的。

原來進士是各科考試中最難的,考上的人數也最少,物以稀為貴嘛。小李和老鄉瞭解到,唐代有一個說法,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經算是年齡很大了,五十歲考上進士科,還算是年輕的,可見進士科有多難考了。

請接收,一份來自唐朝科舉的應試指南,只需四步你就能金榜題名

考進士是當時每個文人的追求

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每次科舉考試錄取的人員當中,進士科和明經科加在一起,也不到一百人,這其中大部分還是明經科的。參加考試的總共有多少人呢?一千多人。唐玄宗開元年間,朝廷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增加了進士科的錄取人數,每次錄取人數也仍然不過三十人左右,錄取率穩定在2%到3%。

這個比例是一個怎樣的數據呢,一些985大學的錄取率僅為2%,211大學的錄取率為5%,清華北大的錄取率僅為0.07%。

這一下,小李明白了,難怪在讀唐詩的時候,會讀到很多詩作,都是在表達考試落榜以後的鬱悶心情。尤其是張繼的那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關於這首詩的來源有幾種說法,其中比較權威的一種說法是,詩人參加進士考試落榜以後,坐船路過寒山寺,夜裡聽到寺裡傳來的鐘聲,觸景生情,就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請接收,一份來自唐朝科舉的應試指南,只需四步你就能金榜題名

難以掩蓋沒落的神情

高中這三年充滿酸甜苦辣,是很多高三學子一生都難以忘懷的一年。當你吃過高考的苦,品嚐到考上大學的甜蜜,你就會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世界上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所以,首先要放平心態,認清自己的不足積極應對。

第二步 因題適宜,認真備考

考進士這麼難,那就不考了嗎?它到底考些什麼呢?唐代的進士科考試經過了好幾次改良,到了唐高宗李治在位後期才定型。它包括三場考試,第一場考詩賦,第二場考帖經,第三場考時務策。三場考試的先後順序有時是可以調整的。

小李跟著考生進入了考場,詩賦考試的題目叫《貢院樓北新栽小松詩》,主考官看到考場的北邊剛栽了一棵小松樹,就對考生們說,你們就以這棵松樹為題寫一首詩吧。

第一場考的詩賦,就是詩加上賦。詩考的是律詩,嚴格講究格律。從現存的文獻來看,考生們寫的詩有九成以上都是“五言六韻十二句”的詩。就是每句五個字,一共十二句,每兩句就有一句要押韻,一共六個韻腳。而所謂的賦,是一種結合了詩歌和散文特點的文體,既有詩歌的韻律,篇幅上又比詩歌要長,和一篇散文差不多。

我們再來看看帖經和時務策這兩場考試。帖經考試可能是最簡單的,小李上中學時考語文,都考過古文填空,就是幾句古文挖掉一句讓你填上,帖經考試就是古文填空。主考官一般從儒家經典裡選出一句話,拿掉其中三個字,讓考生填上。一般考的都是《禮記》《左傳》《尚書》這樣的儒家經典,一次選幾本書,每本書裡出十道題,這就叫帖經考試。

請接收,一份來自唐朝科舉的應試指南,只需四步你就能金榜題名

那時務策又是什麼呢?就是讓考生針對一個現實問題,寫一篇對策建議。比如唐太宗貞觀元年的進士考試中,就考了兩道時務策:第一道問的是如何公平地審理案件,第二道問的是如何選拔人才。

詩賦、帖經和時務策共同組成了進士科的考試,需要注意的是,這三場考試都是淘汰賽,如果你某一場沒能過關,那就不能進入下一場考試了,必須連過三關,才能成為萬眾仰望的進士。這下你知道為什麼說進士考試特別難了吧?

說完了進士科,小李再來看看,經常被進士們鄙視的明經科。明經科也是三場考試:第一場是帖經,第二場是口試,第三場是時務策。乍看上去,明經科和進士科好像差不多,都要考帖經和時務策,實際上很不一樣。明經科更為看重帖經考試,進士科考的那些經典,明經科都要考,而且明經科還要加考兩部經典,一部是《孝經》,另一部是《論語》。同時,明經科對時務策的要求,卻比進士科要低一些。

那明經科第二場要考的口試又是什麼呢?就是主考官把考生單獨叫過去,從儒家經典中找一段話,讓考生解釋這段話有什麼含義。明經科比進士科少了詩賦考試,多了口試,但口試考的是記憶和背誦,詩賦考的是文學才華,顯然還是詩賦考試要難得多。

而且,明經科雖然比進士科多考了《孝經》和《論語》這兩部書,但其實這兩部書都是薄薄的一本,字數很少。所以,進士科的總體難度比明經科要大,也就難怪當時的讀書人都以考中進士為榮了。

進士科和明經科是唐代科舉考試最重要的兩個科目,小李回到唐朝,到了報名的時候,就要在這兩個科目之間謹慎選擇。如果你對自己的文學才華比較有信心,就可以搏一搏,去考進士科;如果你覺得自己更擅長記憶和背誦,那明經科可能更適合你。

雖然明經科沒有進士科那麼有面子,但也有可能通向成功。唐朝的名臣狄仁傑,就是那個影視作品中的神探,他就是通過明經科走上仕途的。所以說,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

請接收,一份來自唐朝科舉的應試指南,只需四步你就能金榜題名

參加考試

也就是說要掌握好各科的難點要點,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你要去猜出題人的心思,他想考你什麼內容,涉及什麼公式和原理。要多做題、做好題,在做題中進行不同類型的方法總結。小李心想,這古代科舉和我們現在高考差不多嘛!

第三步 考試衝刺,名人幫帶

小李在明白後,也開始向向科舉考試衝刺了。他雄心勃勃,想去長安和天下學子們同臺較量。可是他不知道,他有兩種途徑。參加你所在學校的考試,獲得了一定的名次,學校就會推薦你去長安參加考試;像小李這樣的自學成才,沒有學籍,也不要緊,可以先參加縣裡的選拔考試,通過了就再參加州府的選拔考試,如果又通過了,也可以去長安一試身手。

現在小李終於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大唐的都城長安,但先別急,在進入考場之前,你還有兩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叫做提交作品,結交人脈。

有沒有名人“大V”給你點贊?這算是什麼標準?小李的心中有一萬個問號。在唐代,主考官的主觀意志在考試中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進士科考試,考的主要是文學才華,才華這種事,有時是很難衡量的。這個時候,你這個人有沒有名聲,就會在考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所以,小李到了長安以後,一定記著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向負責組織考試的禮部提交自己的作品,讓主考官能夠了解自己。比如,唐代著名的文學家皮日休,在參加進士考試落榜之後,就找了個地方隱居起來,把自己的詩文編成了十卷本,一共兩百多篇,他再次參加科舉的時候,就把這本文集往上一遞,果然打動了主考官,於是成功考中了進士。

第二件事更重要,就是帶上自己的作品去拜訪名人“大V”,以爭取他們的推薦,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比如,大詩人白居易年輕的時候,去拜訪已經成名的詩人顧況,向他獻上自己的詩集,顧況特別傲慢,就拿白居易的名字取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請接收,一份來自唐朝科舉的應試指南,只需四步你就能金榜題名

還要經常拜見大v

意思是,你的名字叫居易,但是長安的物價這麼高,想要住在這裡,可沒那麼容易。他一邊嘲笑白居易,一邊讀他的詩,當他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兩句的時候,立刻起身向白居易道歉,說你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想住在長安也很容易了。後來顧況還在自己朋友圈裡拼命推薦白居易,白居易頓時聲名大振。

請接收,一份來自唐朝科舉的應試指南,只需四步你就能金榜題名

這裡有一個問題,白居易為什麼要去拜訪顧況,還把自己的詩集送給他看呢?其實,白居易當時就是去參加科舉考試的,想讓顧況幫自己“點個贊”。而且這招確實奏效了,白居易出名以後,29歲就考上了進士。還記得我們前面說過“五十少進士”嗎?29歲的進士,在當時絕對是少年得志了。

你看,有沒有名聲,在唐朝的科舉考試中原來這麼重要。如果你回到唐朝,即將參加科舉考試,千萬不要忘記提交作品、結交人脈這一步。

第四步 認真答題,避開陷阱

好的,現在小李終於要昂首闊步,走進考場,開始答題了。但是還有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注意格式,避開陷阱。

唐代科舉考試在內容上雖然比後來的明清時期要自由寬鬆,這些規定在進士科當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具體來說主要有兩條,一條叫做“避諱”,另一條叫做“押韻”。

先來看避諱。唐朝有一個人叫盧子期,他寫了一本叫《初舉子》的備考手冊,對考生們提出了很多忠告,裡面有一條就是告誡考生,千萬不要在詩文裡出現皇帝、宰相和主考官的名字。其實,他還漏了一條,父親和祖父的名字也是不能寫進去的。

唐朝對於避諱的講究,有時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大詩人李賀參加進士考試的時候,就有人舉報說,李賀的父親叫做“晉肅”,這個晉字和進士的進字同音,所以李賀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韓愈聽說這件事都覺得太荒唐,還寫了一篇文章替李賀打抱不平。

請接收,一份來自唐朝科舉的應試指南,只需四步你就能金榜題名

結交人脈在古時很重要

當時有很多考生,都因為押韻這事而落榜。

唐朝中期有一個叫宋濟的人,是考場上的名人,因為這個人比較隨性,經常押錯了韻。有一年考試,他寫著寫著,忽然摸著自己的胸口說,哎呀,我今年又坦率了一回啊。意思是,我又押錯了韻。這件事連皇帝都知道了,有一年主考官向皇帝報告錄取名單的時候,皇帝還特地問了一句:“今年宋濟改掉坦率的毛病沒有?”

你看,避諱和押韻看上去都是小事,其實都關係到考試的成敗,一定要特別注意,稍不留神,就只能明年再來了。

除了避諱,另一個重要規定就是押韻,這個規定在進士科的詩賦考試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比如考作詩的時候,考題下面一般都會有一行字,告訴你要押什麼韻,寫多少個字。比如白居易參加考試的那一年,就被要求“以流字為韻”,也就是說,韻腳必須和流字是同一個韻。如果你違反規定,那就算詩寫得再好,也是沒用的。

請接收,一份來自唐朝科舉的應試指南,只需四步你就能金榜題名

李白也沒能金榜題名

上面說的都是金榜題名的情況,如果不幸落榜了,那又該怎麼辦呢?了的,可以繼續備考,明年再來。唐朝有不少名人,都曾有過連續落榜的經歷,比如李商隱,就連續考過五次進士才考中。

就算心灰意冷,不想再走科舉這條路了,也還有別的去處,比如地方官也會招募讀書人去擔任幕僚。尤其是唐朝後期,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藩鎮擁有半獨立的地位,長官一般叫做“節度使”,一些讀書人落榜以後,就會去給節度使擔任幕僚。大詩人杜甫也曾經落榜,後來給劍南節度使當過參謀。

最後,很多落榜的讀書人還會選擇自謀生計,歸隱田園,或者去經商賺錢。金榜題名的終究只是少數人,高考想考一個逆天的分數實在是不容易,即便經歷一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之後,也有不少人依然折戟沙場。

小李一看,在唐代考取功名,更不容易,講究更多。想到這,他一個激靈起來再也不打瞌睡了,也不打遊戲、準備小抄矇混過關,開始準備奮發圖強了,要把失去的光陰找補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