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日日談 第39期


《論語》日日談 第39期


《論語》日日談 第39期


《論語》日日談 第39期


《論語》日日談 第39期


《論語》日日談 第39期


《論語》日日談 第39期

本章為《論語》:公冶長篇第十三章

【原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跬與天道①,不可得而聞也。”

【註釋】

①天道:天命。《論語》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於天道的言論。

【翻譯】

子貢說:“老師關於《詩》《書》《禮》《樂》等文獻的講述,我們能夠聽得到;老師關於人性和天命方面的言論,我們從來沒聽到過。”

【解讀】

孔子的學問到底有多深?

仔細品讀《論語》,就可以知道孔子的學問是多麼寬廣!孔子有一句話‘’吾一以貫之‘’,其實這‘’一‘’就是孔子他所說的道。曾子理解為‘’忠恕‘’,其實這是孔子所行仁的具體‘’用‘’,如何做到‘’用‘’,恐怕就是孔子堅持的中庸之道。

以子貢的學問與成就,終於說出孔子的偉大來。他說,我們跟了夫子這麼多年,所曉得的,只是他的文章。說到“文章”一詞,我們要注意,在這裡並不是寫稿子的那種文章;古人的所謂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舉動、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叫做文章。事理成了一個章法,蘊含藝術的氣氛,就叫文章。後來變成狹義的文章,寫成某些形式的文字才叫文章。子貢在此說,老師的學問文章,我們都常聽到,可是老師有關於人性的本源,與形而上來源的本體論,以及宇宙最初是怎樣開始的?究竟誰造的?是唯物的或唯心的?這個天道——哲學的問題,因我們的程度還不夠,老師也就沒有跟我們提。所以我們後世只有研究《易經》,才看出孔子談形而上道的哲學和科學問題,四書中關於形而上道的闡述非常少。因此,後世研究孔子的學說,如果有人提出孔子對於形而上的觀念是如何如何的,多半是他的孔子如此認定,難為篤論。譬如我們寫了一篇文章,內容上說孔子認為如何,如何,多方引證一番,那隻能說是我們的孔子,並非孔子的我。這是什麼道理呢?根據子貢的話:“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可見他因這班弟子的程度還不夠,所以很少跟他們提到。

子貢認為,孔子講禮樂詩書等知識是有形的,可以聽聞學到,但是關於人性與天道的理論,本身就屬於深微難知的範疇,不是聰明特達之人不能聽懂。孔子教育學生注重人道,很少言及人性與天道,因為“天道遠,人道邇”。《論語》一書中言及性與天道的確實不多,孔子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現實精神,對於人性和天道採取存而不述的態度,僅僅是示之以端,想要學生深造而自得。

我認為要學好孔子的文化,就必須要學好《論語》。研究其思想內涵,還要學會孔子的中庸之道來具體去行仁,做到天地人合一,就可少犯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