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富人,中產更需要這款抗風險工具


比起富人,中產更需要這款抗風險工具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

1

2020年,註定成為我們想忘卻但“很難忘”的一年。

昨天好朋友微信上說,終於回到佛山了,在老家整整呆了2個月。但回到佛山後,她還是很茫然。

朋友是做外貿生意的,2月的時候受疫情影響公司無法正常復工,好不容易疫情漸漸平息,能正常復工了,但3月國外的疫情又來勢洶洶,即便復工了也無訂單可接,公司只能繼續停擺。

新冠病毒、疫情、確診病例、死亡率、負利率、降薪、裁員、失業、熔斷......只走完了1/4的2020年,已經留給這個世界太多沉重的關鍵詞。

如果時間能夠退回到2019年,相信絕大數人都想要重新做一些選擇。

比如:

更注意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

更珍惜身邊的每一個親友;

多儲備一些消毒、護理用品;

配置好必備的保險;

不衝動提出辭職申請;

更勤勤懇懇地工作賺錢;

少大手大腳的花錢;

降低自己的貸款收入比;

更注重儲蓄......

但時間只會往前、往前,裹挾著我們奔赴未知。

一場洶湧的疫情,讓這個時代越來越不確定,也給所有人敲響警鐘:

是不是一旦大病來襲,我們就毫無招架之力連病都看不起?

是不是一旦停工失業,我們就連半年的正常生活開支都維繫不了?

2

我們能做些什麼,來增加安全感?

儘管這個時代有那麼多的不確定,但我依然感謝這個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各種防禦工具:

先進的醫療技術,讓我們患病時可以診治;

相對完善的社保制度和豐富的商業保險,免去我們因病返貧的憂患;

多樣化的金融工具,讓我們得以更好的守護自己的資產。

把這些工具用好,守護好健康,守護好資產,是我們開展“自救計劃”的重要一環。

可惜的是,談到守護健康,很多人以為只要有醫保就足夠了,甚至有的人連醫保都沒有,認為只要努力工作多存錢就能應對風險。小丫早就多次強調,最差的情況下,至少也要參加醫保,經濟條件過得去,必然要補充商業保險,不然一場大病,用上醫保也有可能返貧。

而關於資產守護,同樣很多人也是片面理解的。

在經濟環境好的時候,無論炒股還是買基金都容易賺錢,工作收入也穩定,人就容易忘形,誤以為自己的賺錢能力強,失去了危機感。

但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金融風險增加,投資有可能帶來的不是收益而是“虧損”,如果再疊加失業危機,個體的經濟和生活直接就觸底了。

居安思危,為自己的資產墊上一層厚厚的“安全墊”,無論你要炒股買基金還是去創業都好,至少還有一層“安全墊”接住隨時可能落下來的衝擊。

這是每個人都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3

有這麼一種適合做”安全墊”的資產很容易被大家忽略——這就是既能幫我們強制儲蓄,也能賺取穩定複利收益的儲蓄險,也就是年金。

年金和健康險不一樣,健康險是風險發生了才理賠,不發生就不理賠,而年金是我們分批投入一筆錢,到期後保險公司一定要按合同白紙黑字約定的,每年給我們返錢,而且這些錢是計算了複利收益的。

很多人習慣把錢放餘額寶或者存款存單裡作為“安全墊”,這些方式其實存在明顯不足:

一是現在消費平臺和銀行卡、貨幣基金都是打通的,隨時都能轉出來花掉,很難做到強制儲蓄;

二是這兩種方式能帶來的收益並不高,甚至未來收益還會降低。

拿貨幣基金和銀行存款滿足日常生活開支倒是不錯,流動性足夠。

用純年金來做“安全墊”,優勢就很明顯:

(1)純年金的收益是約定好並寫進合同條款裡的,具備法律效力,不受經濟和市場環境影響,到期後一定會返還約定的年金;

90年代的時候,平安曾經賣出一批承諾終身給付8%複利收益的年金險,當時的銀行存款年利率高達10%,不少人還看不上這類年金。如今二十多年過去,銀行存款的年利率只剩1.5%,而當年買了這款年金的人,還在穩穩地賺取8%的年複利收益,幾乎沒什麼風險。要知道,我們現在投資權益類資產,每年要獲得8%的收益率都不太容易,還要冒不少風險。

比起富人,中產更需要這款抗風險工具

不少人忽略了這個事實:銀行利率是不可持續的,而純年金承諾的收益寫進了合同,長期可持續。

(2)純年金明確約定了領取的時間,比如五年、十年或者五十歲後開始領錢,能有效實現“強制儲蓄”。

(3)純年金採用複利收益,“利滾利”模式疊加長時間的投資,能帶來穩定的資產增值。

當然,純年金也有兩點讓人不太滿意的地方:

(1)流動性不夠

年金是到期後才能每年領取的,不過現在的年金設計得很靈活,有的可以三年、五年後就開始領取。

其實選擇年金,很大程度就是想強制做長期儲蓄,趁著自己現在年輕能賺錢,多攢點錢,這樣以後的養老、孩子的教育才有多一層保障,流動性反而沒那麼重要。

退一步說,萬一遇到特殊情況,需要提前用這筆錢應急,那我們可以用年金的保單向保險公司申請貸款,這種貸款不但利息低一些,而且放款速度也快。

除了保單貸款,還有另外一種選擇,那就退回保單的現金價值,尤其是現金價值高的年金。

當然,如果你的經濟狀況一般,閒置資金基本要用來應對流動性需求,那年金未必合適你。

(2)收益率不高

去年8月30日的時候,保險行業出了一個重磅新聞。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完善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及調整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以後的年金保險的預定利率將由之前的4.025%降低為3.5%。目前市面上只有少數年金還有4.025%的預定利率,而且所剩額度不多,賣完就退出市場。

4.025%的預定利率率看著雞肋,但以後只有更低的了,尤其是在全球降息潮下,0利率甚至負利率都很常見,資產正在進一步貶值。而且年金的收益率是按複利算的,如果20年、30年後再領取,幾十年的複利作用下,能滾出不少收益。

巴菲特的鉅額財富,就受複利的“滾雪球"影響極大,就在半個月前,上海的一位高淨值人士就一次買了502萬年金。越是懂得積累財富的人,越是明白“複利”和“安全”的重要性。

作為“資產安全墊”,首要的就是安全,然後是收益,年金險就達到了很好的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