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恢復正常醫療服務,如何讓流失的患者回歸?

眾所周知,基層醫療機構受重公衛輕醫療影響,因診療範圍、用藥和設備配置限制,醫療人才缺乏,導致醫療服務能力不足,國家醫改強基層目標仍是任重而道遠。


而今年春節至今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很多地區關閉基層醫療機構的日常門診功能,不但加劇了群眾看病難問題,也讓基層醫療的醫療服務大打折扣。

隨著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解決群眾常見病、多發病的看病就醫問題,恢復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的基本診療功能已是迫在眉睫。


基層恢復正常醫療服務,如何讓流失的患者回歸?

3月20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發文《關於進一步推進分區分級恢復正常醫療服務工作的通知》(全文簡稱《通知》),要求各地要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進一步落實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分區分級要求做好疫情期間醫療服務管理工作的通知》,差異化推進醫療服務恢復工作。在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的基礎上,加快恢復正常醫療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需求,維護群眾健康權益。

同時,《通知》要求發揮基層醫療機構作用,進一步落實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要求,使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就近看病就醫,減少跨區域異地流動就醫。結合疫情防控工作,推動分級診療制度的有效落實。

從《通知》可以看出,基層恢復普通門診已是必然,但是流失的患者如何能迴歸基層,讓群眾在家門口能看好病,這是一道待解的難題。


基層恢復正常醫療服務,如何讓流失的患者回歸?

政策落實是前提

基於國情,每一次的國家政策,要完全落實到基層,都有一個從中央到省到市到縣的逐級落實過程,在這個落實過程中,除了會有時間滯後的問題,而且還可能會出現偏差、理會中央政策不到位的問題。所以這一次的《通知》明確提出“對恢復正常醫療服務組織或支持不力的有關部門及責任人,以及無特殊原因不恢復正常醫療服務或恢復遲緩的醫療機構及責任人,予以通報批評直至追責問責。”

所以說,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看病就醫需求,希望各級地方政府能夠像執行疫情防控戰疫中那樣,行動快速而有效,急群眾“看病難”之所急,迅速全面的恢復基層醫療機構的普通門診服務,這是讓患者回歸基層的前提條件。


醫療資源要向基層傾斜

如果說政策的執行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要想分級診療體系中基層醫療機構發揮更大作用,完全實現強基層的任務目標,在後“疫情”時代,就不是單純開放基層普通門診、打開門就可以的,還需要有相關的配套措施來輔助實施,需要基層醫療有足夠的醫療資源來滿足接下來的群眾看病就醫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資源就是“藥”。

基層醫療機構缺醫少藥,這是一個老問題,日常用藥受到基藥政策影響,同時在配送環節不暢的影響下,一些常用藥在基層醫療機構,特別是村衛生室中經常會出現斷供的情況,讓基層醫生無藥可開、群眾無藥可用。這是一直以來群眾看病舍近求遠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次《通知》指出,要加強藥品、耗材等供應保障,及時暢通採購、配送渠道。筆者希望基層醫療機構能夠藉助《通知》這股東風,豐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治療所需藥品等醫療資源,實現基本醫療資源向基層傾斜,滿足群眾的日常看病需求。


基層恢復正常醫療服務,如何讓流失的患者回歸?

收入增長有長效機制

為何說這些年的醫改“強基層”的目標沒有實現,最直接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基層醫生隊伍沒有真正強大起來。基層醫生隊伍青黃不接,年齡大、學歷低、能力弱是基層醫醫生群體中甩不掉的標籤。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現狀,根本原因就是收入低、待遇差,基層醫生崗位沒有吸引力,年輕的下不來,能力強的留不住。

群眾看病就醫,首先考慮的就是醫生的能力。如果基層醫生的能力水平偏低,老百姓自然是捨近求遠,即使是普通常見病也會去更高一級的醫院就診。

所以,基層醫療機構要想對老百姓有吸引力,就要有專業水平更強的醫生,要讓這些醫生留下來,安心紮根基層,而要想基層醫生有能力更強,就必須保證他們有足夠體面的收入。

收入待遇是一個系統的問題,不是說起來這麼輕鬆。要主管部門從工資、補助、保險等各方面綜合考慮,相輔相成,既要讓醫生能留下來,還要讓他們有動力去不斷提高,這需要有提高基層醫生收入的長效機制,要把目光放長遠一點。

要恢復群眾的信心

剛剛說過基層醫療的一大現狀就是基層醫生的能力水平偏弱,但這個弱也是相對的,是相對於大醫院的醫生而言的。就基層群眾的一般常見病而言,大部分基層醫生的技術能力還是足夠,而且因為地緣關係,因為公衛,因為家庭醫生簽約,基層醫生還對轄區居民的健康狀況比大醫院醫生更瞭解,這是基層醫生的優勢。

同時,由於現在多數基層醫生的服務時間都比較長,臨床經驗豐富,不少醫生也有自己的專業特長。因此,現在基層的能力還是有一定保障的。為何現在分級診療體系中“基層首診”實施並不順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百姓的就醫觀念在發生變化,群眾的信心存在一定問題。

要讓患者回歸基層,就要恢復和加強群眾的信心。要加大宣傳力度,讓群眾瞭解基層的能力,讓他們相信基層醫生有能力滿足他們的日常看病需求。

努力提高個人服務能力

前面已提到,群眾看病就醫,首要考慮的是醫生的能力水平。作為基層醫生而言,要想讓自己的診所、衛生室對當地的居民有吸引力,基層醫生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基層醫療暫時陷入困局,這只是發展中的一段小插曲。中國有14億人口,醫療服務的市場很大,基層的需求缺口也很大。但不管市場有多大,最終要在市場中站住腳,都要憑自己的硬實力。眼光要放長遠一點,要看到未來三年、五年、十年……

打鐵還需自身硬。基層醫療目前的困局,不能把原因都歸結於政策和環境,也要從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學習沒有終點,能力也沒有頂點。基層醫生不因自己有幾十年的臨床經驗而驕傲自大,也不因自己年紀大、學歷低而自暴自棄。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這才是生存的王道。


結語

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基層醫療的壯大、患者的迴歸也不可一蹴而就。疫情終會過去的,但強基層是一項長期目標,要讓患者回歸基層,解決看病難問題,這是一項系統工程。

我們要拿出疫情防控中的團結拼搏精神,全社會共同努力,加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守護好人民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