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林兵”首領明玉珍應山平林人考,佔據重慶建立大夏國

明玉珍是元末農民起義軍紅巾軍中的一支——“平林兵”的首領之一, 後來攻佔重慶建立大夏國稱帝,但不到五年時間即卒,其幼子繼位後不到 五年政權即亡,可謂流星一現。關於其籍貫所在地,一說隨州,一說應山(現 廣水市)。說其為隨州人的,其故里有兩個爭議,即根據 1982 年重慶明玉 珍睿陵出土的“玄宮之碑”所載“太祖隨州隨縣梅丘人,姓明氏,御諱玉珍”, 據此認為明玉珍為現隨州環潭鎮梅丘村人;另一個爭議排除了其為隨州高 城鎮望城崗、棗陽市平林鎮、隨州環潭鎮梅丘人之可能,認定其為隨州柳 林鎮古城畈人,依據是清同治《隨州志》、清道光《大洪山志》,兩個說法、 兩種爭議癥結都可以歸結為“古平林到底在何處”?而據筆者考證,明玉 珍當為應山平林人。

“平林兵”首領明玉珍應山平林人考,佔據重慶建立大夏國

重慶睿陵明玉珍墓

(一)悠久歷史的溯源

廣水市境內自古有兩市,一為平林市,二為麻穰市,這裡的“市”為“集市” 之意,是瀕臨溳水(府河)的一個古老集鎮,遠在新時期時代就有人類在 此棲息。鎮北河濱有二國灣,上世紀 70 年代曾在此出土大量春秋時期文物。

平林集鎮的形成源自西漢年間。時有白雲寺(一說建於明朝,位於平 林市村老街中心。清朝時香火最為旺盛,寺內有佛教祖師釋迦牟尼菩薩像等, 院內還有一個幾百斤重大鐵鐘,建國後寺廟在破四舊中被毀),寺南面山 崗上住著十幾戶人家,後來因為水路方便,人們就把白雲寺北面一個名叫“秦家松林”的丘陵山崗開闢成平地,建築房子,形成街道,後來發展成繁華 的集鎮。明清兩代,水路是應山縣(現廣水市)對外重要交通線,水上航 道有溳水、澴水兩條,其中,經溳水西北至隨州,東南到漢口入長江,沿 溳水有三個碼頭,河運直達漢口,東連襄花公路,清末和民國時期水運最 為繁盛,清末民初平林有店鋪、行棧 34 家,首飾、刺繡行業 10 餘家,酒店、 客棧 50 餘家,從業人員 280 人。僅糧食一項年均運往漢口達 200 多萬斤, 在碼頭停靠的木船有上百條,呈現“日有千帆競發,夜有萬盞明燈”的盛 景。正如縣旅省學友于1936 年(民國25年)所述——“應山商業繁榮三區, 首推廣水,次馬坪、平林”。1949 年至 1958 年,應山縣物資進出口大部分 依賴水運。後來,因 316 國道和漢丹鐵路(1960 年通車)修建,平林商業 逐漸集中到新鎮上,平林老街也更名為平林市村,但古蹟猶在。現在平林 古鎮已是隨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二)戰略位置的重要

平林自古為兵之要衝,歷來是江漢地區進入漢中的重要通道之一。平 林鎮背靠壽山隔河與安陸白兆山、隨州大洪山相望,東南與吉陽山相連, 是安應隨三縣的交界處,佔據此地,北上可經三關經略中原,西進可涉溳 水而到隨南至襄西;南下可到鄂中至天漢;東移可翻越京漢鐵路到大別山 至鄂東。

周代,這裡曾發生吳楚清發水之戰(周敬王 14 年,即 公元前006),吳楚兩 國為爭奪江淮霸權,楚軍越過“楚北三關”進擊吳國腹地,因遠離大後方 而失利。遭重創的楚軍主力向西潰逃,吳軍乘勝追擊,在清發水(廣水市 西南溳水一帶)徹底擊敗楚軍,主帥沈尹戍陣亡,此戰楚國近乎滅國。

西漢末年,新市(今京山)人王匡、王鳳率饑民起義,佔據綠林山(今 大洪山),號稱“綠林軍”。公元 22 年,“綠林軍”一部由王匡、王鳳帶領, 沿隨棗走廊向南陽活動,率“新市兵”攻打隨州,久攻不下。此時,平林 人陳牧、廖湛為首聚集千餘人響應,一舉拿下隨州城。史上所稱“平林兵” 由此而得名(綠林軍先後發展彙集到四支,其一為新市兵,其二為平林兵)。

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軍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洸聯合捻軍,由 京山經平林進入應山,與清軍僧格林沁馬隊激戰,在平林市附近壽山重創清軍,打死清軍都統舒保、德隆阿等12名武官,清軍邸帥僧格林沁險些喪命。

歷代農民起義大都在三大古湖區,即大陸澤、鉅野澤和雲夢澤。唐代 大詩人李白慕名雲夢澤,仗劍出川乘舟往來雲夢澤之溳水。西漢威名赫赫 的“平林兵”、元末農民起義將領明玉珍就出自雲夢澤,及至後來明玉珍 沿長江入蜀,進入四川盆地發展並建立政權(算上歷史上著名的“湖廣填 四川”,如今四川很多移民都來自孝感、應山等地),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平林正是處於山澤湖泊地區,加上安州入平林至隨州的古驛道,使得平林 進可攻,退可守;因為其戰略位置重要、經濟流動頻繁,且處於安陸、隨州、 廣水三地交界處,元末統治階級的腐朽,特別是對處於社會底層的漢族鄉 野農民的壓榨盤剝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給雲夢澤農民起義提供了難得的條 件,一有火星,“平林兵”的彪悍血性便被喚醒,因而歷史上以平林為“節 點”的戰事屢見不鮮,這裡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成為繼西漢王莽篡政, 綠林農民起義後,又一群雄逐鹿,土匪滋擾之地,也必然會應運而生像明 玉珍這樣的豪傑人物,而聲名顯赫的“平林兵”自然就是明玉珍起家的“本 錢”。一個出生在平林的一代英傑,帶領家鄉父老應時而動,起義抗元, 無疑順乎時事、民意。不久,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變化,明玉珍從家鄉平林召集的農民起義軍又轉移到隨州隨縣梅丘附近的青林山,並以此為根據地不斷髮展壯大。

“平林兵”首領明玉珍應山平林人考,佔據重慶建立大夏國

重慶睿陵明玉珍墓龍袍

(三)平林建制的沿革

隨著朝代更替,平林先後屬安城、永陽、寶城、襄城、吉陽、德安、安州、 隨州等地管轄。

南北朝,劉宋(南朝)時期,明帝泰始五年(469)改隨郡為隨陽郡, 同時在黃土關南置永陽縣,“隨陽郡領縣四,隨陽子相、永陽男相、闕西令、 西平林令。”蕭齊(南朝)設平林縣,屬東新安左郡(《齊志》,此平林 縣是隨縣東南、應山西南之平林;又據《水經注》,“平林故城與新市近, 在隨縣東南”,正是東南之平林)。蕭梁(南朝)平林為縣,屬上明郡並 屬隨州;西魏(北朝)時,平林設縣,屬上明郡,領平林、洛平、新(光) 化;北周(北朝)平林為平林縣,屬上明郡。

隋朝,平林設縣,梁置上明郡,開皇初廢,有漂水,屬漢東郡。

唐代,大詩人李白經常乘船在平林古渡乘船,往返安州(今安陸)、 廣水壽山(李白隱居地)和隨州,古渡口對岸至今還有車蓋亭遺蹟(相傳 為李白與道士下棋的地方)。而彼時平林設為縣,《舊唐書 . 地理志》謂: “武德四年改隋漢東郡為隨州,屬淮南道,義陽縣屬之。八年省平林縣, 溳水以東併入應山縣,為應山縣西南境。”

宋朝,平林市曾設為平林縣(見《資治通鑑》)(嘉定(1208-1224) 中應山改屬隨州)。

元朝,至正 11 年(1351),為了驛道安全和傳遞暢通、清剿土匪,防 範流寇,在平林設置巡檢司(時隨州領兩縣,即隨縣、應山,而隨州、應 山都屬德安府管轄,在安陸北境設接官亭,以迎接府官)。

明朝,洪武 8 年(1375),平林市改為平裡市,仍設巡檢司,配兵馬 30餘乘。嘉靖19年(1540),巡檢司遷至平靖關(洪武十年,即1377年5月, 應山省入隨縣,十三年五月隨縣復升為州,復置應山縣,仍屬隨州並德安府)。

清朝同治年間復改稱“平林市”。清代這裡設會,民國設鄉。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後亦設鄉。1975 年平林設鎮,轄 13 個村和 1 個居民委員會, 5 個居民小組(雍正七年,即 1729 年,應山屬隨州並德安府)。平林市現保存下來的古房牆上仍刻有“平林市”字樣。據說原舊市四周建有城牆, 城門和望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毀於戰火。

由上所知,自有明確史書記載以來,“平林”的稱謂始終變化不大, 特指古平林市今平林古鎮,而且因為應山幾度被隨州管轄,《隨州志》、《大 洪山志》等一些志書雲“明玉珍為隨州平林人”,其實就是指隨州管轄的 應山縣平林人,在邏輯學裡屬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並非指的是環潭梅丘 和柳林古城畈。

(四)權威史書的明證

元末農民起義後天下群雄割據,相互征伐,中原地區被反覆爭奪,應 山更在其中。平林因水路發達,古驛道自安州至平林、隨州,更是兵禍連年, 人民死傷無數。至正十一年(1351),紅巾軍劉福通在潁川起義,聶興宗、 許成佔據應山,又分兵佔據德安府所屬州縣。平林人明玉珍率家鄉父老在 平林起義,與之抗衡,後率眾囤積於隨州青林山以自保。時徐壽輝在蘄、 黃起義,次年(1352)派兵連下安陸等地,召明玉珍為元帥。

“平林兵”首領明玉珍應山平林人考,佔據重慶建立大夏國

至正二十二年(1362),明玉珍進兵四川,佔據重慶,自立為帝,國 號大夏。德安府安陸、孝感、應山、隨州人多隨之入川。至正二十六年(1366) 卒。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滅大夏國,其年僅 10 歲繼任幼子明昇降, 被遷徙於高麗,現在韓國仍有其後裔。明玉珍史蹟明清《應山縣誌》不錄, 《明史·明玉珍傳》謂其為隨州人。而清同治八年的《隨州志》卻將《明 史·明玉珍傳》列入“雜記”,並不認為明玉珍為隨州人(史官以朱元璋 建立的大明朝為正統,因而把明玉珍看成是類似陳友諒這樣的地方割據勢力)。而明確明玉珍是應山人的是清光緒《孝感縣誌》謂:“元順帝至正 十一年,潁蔡兵起,聶興宗、許成據應山,分其黨據孝感等縣。十二年, 徐壽輝起兵蘄州,招應山明玉珍為元帥,孝感人多附之。十六年,玉珍率 兵襲重慶,稱夏主,孝感人多隨之入蜀。”《湖北通志》也明確記載明玉 珍為應山人。且《明史·地理志》記載,明初德安府所轄應山、安陸、雲 夢、應城、孝感、隨州,都是應山周邊州縣,《孝感縣誌》《湖北通志》 記載之所以權威,因為現今四川很多移民先祖均來自於當年明玉珍率領起 義的應山及周邊州縣農民,故而認定明玉珍為隨州應山平林人的證據合乎當時實際。

“平林兵”首領明玉珍應山平林人考,佔據重慶建立大夏國

重慶睿陵明玉珍墓出土的玄宮之碑

(五)至今姓氏的尋根

古代文明離不開長江和黃河文明,逐水而居繁衍生息是人類賴以生存 的法寶。溳水即府河,位於廣水市西南部,源於大洪山,入境流經馬坪、 長嶺至平林何家寨入安陸境,為隨應界河,境內河段長 30.6 公里,原可通 舟楫,馬坪、長嶺、平林均為港口,建國後水淺可涉。境內有支流漻水(現 吳店河)、餘店河(古稱漢東河,又稱漿陂河)、龍泉河(古名陳家河)、 徐家河、壽龍寺河、龍泉寺河,流域面積 554.4 平方公里。可見,這裡非常 適宜人類的繁衍生息。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洪武初年巡視湖廣,駐寶林寺,眼見四下人煙稀 少,便下旨到江西移民,移民大多走水路,因此,很多人選擇應山平林落籍。 而據考證,應山現在十之八九姓氏,為明朝初年至中葉從江西、安徽遷移 而來的移民。

而歷史彷彿又發生一個逆轉或輪迴。清朝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在 江南蘇皖贛激戰數年,致當地屍橫遍野,加之瘟疫流行,幾無人煙。兩江 總督曾國藩出告示招墾於楚豫,並在各縣設“勸農局”,而當時應山人因 戰亂和饑荒,在家鄉難以為繼,於是又舉家南遷,沿溳水乘船順流而下, 到安徽寧國、涇縣、宣城、旌德、廣德、無為、郎溪,江蘇的溧陽,江西 的建新、奉新、峽江、彭澤諸縣。這些移民中有張、顏、魏、徐、熊、明、 喻等姓氏。光緒年間應山又連遭水旱災害,先後又有 2000 餘戶上萬農民下 江南,除以上姓氏外,還有楊、雷、華、胡等姓。他們多為同姓同宗、同 灣或親朋好友結伴而去,又聚集而居,其後代至今保留應山口音、方言和 習俗。

據《應山縣誌》“廣水市姓氏分佈”來看,“明”姓屬部分地區人口 較多的姓(原應山縣範圍內部分地區人口較多的共 86 姓,而“明”姓排 23 位),《1982 年廣水市姓氏分佈》表明,“明”姓主要集中在馬坪鎮,現 平林境內還有少量“明”姓族人,此外,隨州市曾都區淅河鎮也有“明” 姓人,而馬坪、平林、淅河都屬溳水一線。明玉珍聚眾起義,一呼百應的“平 林兵”,最大可能就是應山平林地區的子弟兵。而重慶所謂明玉珍碑文(為 其部下所立)揭示的戶籍地“隨縣梅丘”,現無一個明姓族人,這是很難 想象的事情。如果說當年明玉珍率兵進四川,並建立大夏國,可能帶走大 量“明”姓族人,但斷不會如此整體遷移,故而可從另一方面論證隨縣梅 丘並非明玉珍故里。(高教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