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文化:死亡和高貴的對立統一

繼續古代顏色系列,今天這一期我們介紹白色。

在西方文化中,白色經常出現在婚禮和慶典之中。但是在我國,我們傳統的觀念認為白色似乎是一種不吉利的顏色,經常會和死亡聯繫在一起。白色在古代屬於五種正色之一,與五行之中的金對應(關於五行和顏色可以參考本系列其他文章,文末附有鏈接)。其實白色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的跨度在我國古代也非常的大,並不只是和死亡和殯葬聯繫在一起,今天我們就探討一下白色的文化內涵。

白色文化:死亡和高貴的對立統一

1. 高貴的白色

在官方的"尚色"中,以白色為尊的,目前有據可考的是商代。在《禮記》中記載" 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綏,殷之大白,周之大赤",在《史記》中也有記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從德位上推斷,周朝是火德,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所謂火克金,商朝的德位是"金",而白色正和金對應,也印證了商朝人以白色為尊。

白色文化:死亡和高貴的對立統一

在春秋戰國時期,白色仍然被視為一種高貴的顏色,在《詩經》中有多處關於白色的記載,而且多用來形容美德和美麗的女子,比如在《小雅·白駒》:"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縶之維之,以永今朝。"在這裡用白色的馬來指代客人高貴的品德。《陳風·月出》中寫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皎也是白色的意思,在《說文》中記錄"皎,月之白也。",在這裡詩人用月光的皎潔明亮來比喻美人的亭亭玉立。在《詩經》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當時以素為美的審美傾向,從平民到貴族都以身著白衣為美,有很多"縞衣綦巾"(縞指白色),"蒙彼縐絺,是紲袢也"(紲袢是一種白色的衣服)這樣類似的詩句。

白色文化:死亡和高貴的對立統一

在佛教中白色也是一種非常聖潔的顏色,相傳其母摩耶夫人在懷上佛祖釋迦牟尼之前夢見種種吉祥跡象:夢見一頭六牙白象進入自己腹中,夢見自己整個身體騰飛在空中,夢見眾人圍繞著自己膜拜。摩耶夫人將夢境告訴淨飯王,隨後便發現自己有了身孕。可見白色在佛教中也有很高的地位,這種地位也深刻的滲透到中國文化中。

2. 喪服中的白色

眾所周知,白色是喪服的主要顏色,而白色作為喪服的主要顏色也是經過不斷的發展演化而來的。喪服用白色可能起源於商朝,正如前文分析,商朝尚白,而古人對於喪葬、祭祀這樣的事非常重視,有"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朱熹)"這樣的觀念,就像在如今的社會,出席重要場合要身著正裝,在殷商時期的正裝肯定是白色的。而這種習俗在那個時候就流傳了下來,在商朝之後的西周也有穿素衣來紀念先人的習俗,比如《詩經》中就說"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摶摶兮"這首詩就說描述的一個人的場景。

白色文化:死亡和高貴的對立統一

大約在周朝之後,以白色為喪服的主色逐漸確立起來。已故的著名學者楊健吾(1951-2008)認為"至遲到戰國時期,以白色為喪服已經成為制度。"特別是在春秋戰國之後逐漸完善了"五服論",我們現代社會已經將五服作為親屬關係的表徵,五服最早指的是在喪事中所穿的衣服,所謂的五服是指"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總麻",當然這物種服飾分別是什麼樣子較為複雜,不是本文的重點,但是這五種服飾有一個特點,原料越粗糙,加工越天然,代表和死者的關係越親近,雖然五服的樣式後世也有改變,但是這一原則沒變,而沒有經過印染加工的白布就成為喪事的主色。

3. 祥瑞的白色

白色是象徵意義是非常對立的,一方面喪葬的主色調都是白色的,但是很多白色的動物卻稱為祥瑞的代表。在我國古代很多文獻當中,都有關於以白色動物為祥瑞的記載。

所謂祥瑞是儒家學說關於天人感應的一種說法。當然這也帶來了我國古代官場一個非常嚴重的陋習,所謂敬獻祥瑞。當然敬獻祥瑞的根本含義還是拍皇帝馬屁,因為皇帝治理天下治理的好,所以上天都被感動了。

從祥瑞這個詞的本身來看,祥瑞應該是一種不常見的現象,這樣大臣才有拍皇帝馬屁的由頭。如果祥瑞到處有,那也就沒有意義了。白色的動物從自然進化的角度講是不常見的,因為白色在自然界中不利於隱藏,很容易被天敵發現。正是因為白色有這種稀有性,所以會被歷朝歷代塑造成為祥瑞。動物中的白色應該是基因突變導致動物一種白化的結果,這個和人類當中的白化病比較類似。

白色文化:死亡和高貴的對立統一

在白色動物的祥瑞當中,又以白龜和白鹿最為常見。首先是因為龜和鹿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當中本身的地位就很高。《禮記》中有: " 麟 、 鳳 、 龜 、 龍 , 謂之四靈"的說法,而鹿也是長壽的代表。明朝嘉靖年間,胡宗憲給嘉靖皇帝進獻的就是白鹿,胡宗憲也因此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賞識,在東南沿海完成了抗倭大業。這其中徐渭寫的兩篇《代初進白牝鹿表》和《代再進白鹿表》二表更是被《明朝那些事》的作者當年明月稱之為馬屁文的代表作。

白色的文化內涵確實是非常矛盾,這在其他顏色中是非常少見的,當然在新時代文化融合的背景下白色又被賦予了新的,文化上、審美上的內涵,從白色文化的發展歷史來看,對於顏色的理解和象徵意義也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從顏色中體會文化的變化,歡迎持續關注!


參考資料:《詩經》《中國古代早期白色動物母題的文化思考_鐵曉娜》《白色動物精靈崇拜_中國古代白色祥瑞動物論_楊敏》《漢民族喪服色彩的民俗學研究_孫希如》《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色彩意象研究_鄧冬梅》《從色彩審美意識比較中日民族性格_劉容》《_詩經_色彩詞研究_梁藝凡》


本系列其他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