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當代書法“尚技”芻議》引發的書法美學反思

張海《當代書法“尚技”芻議》引發的書法美學反思

(此文選自2018中國書壇年度觀察 作者:藝壽堂)


張海《當代書法“尚技”芻議》引發的書法美學反思

(張海先生作品)


張海先生在2018年第1期《中國書法》雜誌發表《當代書法“尚技”芻議》一文,從“當代書法尚什麼”之思,再分析“歷代書法所尚的時代背景”,接著指明“當代文化背景的變化及對書法的影響”,其中分析到:第一,在短短百十年的時間內,先是硬筆代替毛筆成為主要書寫工具,使毛筆退出了實用的領域。第二,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革影響到知識階層的變化。書家已經從傳統的文人群體中獨立出來,其身份是非常明晰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技”的高度和水平成為區分你是不是一個書法家的標誌,其本人的諸多其他方面的素養或作為參考,或百川歸海通過技體現出來。第三,歷史上書法作品的形式大多是信札、手卷、詩箋等,在當代,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追求藝術表現為主要訴求的書法家同堂競技,書法作品向公眾展示成為主要形式,從而上升為展廳文化,而視覺效果成為評價作品的重要方面,用什麼樣的技法收到最佳效果是書家面臨的重要命題。展廳效應對書法“技”的要求是全面的,成千上萬件作品要漸次接受評委的嚴格篩選和廣大觀眾的百般挑剔,迫使作者對創作過程中的所有技術細節都必須認真對待,力求達到最佳效果。第四,現代科技的發達和智能時代的到來,使印刷技術早已突破過去刻版翻印的種種侷限。當代,信息的公開,藏品的共享,所謂技的種種要素—用筆、結體、布白、章法、款識、鈐印、裝幀等,人人都可以通過近距離去接觸、辨識和體味。而現代書法教學體系裡,書法技法的傳授實現了演示的無邊界可視化。這說明一個領域的大師除了有過人的天分和不懈的努力外,他們又是運用各種科技手段進行創作的高手。總之,書法技法的公開無限可視為當代書法“尚技”和技藝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然後,張海先生點名了“當代書法尚技的若干表徵”:首先,對傳統技法的挖掘,主要表現在追求書寫過程的筆情墨趣。如“金石氣、飛白”等。其次,對傳統技法的弘揚和深化,當代行草書創作顯得更為突出。紙、筆、墨質量在提高,性能多樣且豐富,表現力大大增強。展廳效應也是重視多種技藝的動因和催化劑,它使得各種相關藝術門類如篆刻、刻字、裝裱等等和書法有機融合,綜合應用,珠聯璧合,相映生輝。最後,張海先生闡述了“書法‘尚技’的積極意義”:首先,書法尚技有利於推動書法向專業化、藝術化、精品化發展。其次,“尚技”也是現代書法教育的需要。再次,書法“尚技”之風不僅為書法藝術設立了必要的門檻,同時也有助於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更重要的是,“尚技”有助於書家由高原攀登高峰,造就一大批名家大師。作為講責任、講品位、講格調的書法家,就必須實實在在地在“技”上下一番精深工夫。“真正偉大的成功,總是盪漾在內心永不消退的激情、道德和信念。”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辜負偉大時代的重託和人們的期望。書法“尚技”和書家的綜合素養是相輔相成的,不應該把二者對立起來。一方面現代的學科分工使書法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書法家不一定是也不可能要求是文學家、學者,也不能和歷史上書家作簡單的比對。因此必須依靠對本體的挖掘,建立一套規範而完備的技法系統;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人們社交方式的改變,以及展廳文化的持續影響又不可避免地使一些技術手段參與到藝術活動的過程中,書法中技法手段的不斷創新必將為當代書法塑造出不同以往的新形象。書法尚技絕不是筆墨遊戲,技術手段也不是藝術本身。書法藝術水平的最終高度,歸根結底要有堅實的金字塔底部作支撐,“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還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客觀地講,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書家仍會持續以“尚技”為取向,沿著全面精準、精良、精微、精深的方向發展,充分調動各種手段汲取古代經典的精髓,把前人的韻、法、意、態落到實處,為當今書法時代特色找到一個異於前人和符合書法發展內在規律的突破口。

張海《當代書法“尚技”芻議》引發的書法美學反思

(張海先生作品)


張海先生的文章甫一發表,立即引來學界關注,《書法導報》特意舉辦“當代書法審美趨尚論壇徵稿”。書法學術界也不斷髮表文章進行評論,有褒有貶。

李庶民先生在2018年3月1日《書法導報》發表《尚技即尚道——張海讀後一得》,文中對“書法技法”的內涵進行了闡釋:書法技法積澱著書法藝術本體發展的藝術規則與深厚文化內涵,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與錘鍊,是書法藝術的一項綜合能力指數,它不像一般性技巧僅僅指為一種技術熟練而是有著書家思想、修養、性情等在內的綜合能力的表達。,最後,李庶民先生以“尚技即尚道——技道不二”的論述表達對張海先生“尚技”的支持。

張海《當代書法“尚技”芻議》引發的書法美學反思

(張海先生作品)


當然,反對張海“尚技”觀點的文章也不少,如向彬先生在2018年8月《書法》雜誌發表《 “尚技”是當代書家文化缺失的“傷疤” 》,文中主要觀點為“技法不是書法藝術的核心”,“尚技”是當代書家文化缺失的悲哀,“尚技”無法打造出當代書法的名家大師,文化依舊是推動當代書法發展的“原動力”,最後,尚彬先生總結自己的觀點:其一,從文化層面來考察,當代的書法家已經不是文學家或者學者這樣的文化人,這是普遍情況。當然,現今也不缺乏學者型或者文人書法家,只是這樣的書法家實屬鳳毛麟角,且其文化素養也很難與歷史上的書法家相提並論。其二,文化缺失的當代書家,普遍以錘鍊書寫技能作為傳承和發揚書法的突破口,也普遍以展示技能作為書法創作的核心內容,很少關注作品的藝術精神與人文關懷,甚至對書寫的文字內容也不注重,所抄寫的經典詩文已經被視為表達其藝術效果的載體,“先文後墨”或“文墨相兼”的傳統書法創作已很少存在。其三,展覽催發的書法創作進一步加劇了“尚技”時風的狂熱,甚至本應該以文化傳承為核心的書法教育也轉變為相對單一的技能教學,學子們也以入展為目標而苦練高超的書法技能,全然不顧文化素養的提升,樂於成為具有精湛技法的“抄手”或者“匠人”。其四,文化缺失的“尚技”不可能造就真正的書法大家,“尚技”只是當今書家文化缺失留下的“傷疤”,這道“傷疤”最終還得靠文化來根治。


張海《當代書法“尚技”芻議》引發的書法美學反思

(張海先生作品)


許傳良先生也在2018年第48期《中國書畫報》發表《當書法淪為一種工具一種謀生技能,產生時代大家就是個笑話》一文,許傳良從“技術之質”、 “理想所本”兩個方面引出其觀點:書法的一切屬性,決定了書法家自然當從文化這一根本層面去沉潛並昇華,正如陳洪武先生所言,堅守藝術理想,不與世俯仰,不為世俗浮華所左右,在學術上不隨波逐流,依循大道,會通古今,努力實現人書合一的至高境界,用手中的毛筆書寫新時代,以篤定的恆心不斷攀登藝術高峰。

張海《當代書法“尚技”芻議》引發的書法美學反思

(張海先生作品)


當代書法“尚什麼”?這是張海先生在2018年拋給書法界的一道難題。其實,從書法傳統的歷史長河中去觀照,我們還是會得出許多有益的啟示:書法自古以來就沒有輕視過“技”,而“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都是著重書法的某一個側面去放大到時代特徵層面去描述,在描述這些觀念的同時,並沒有否定其它觀念的存在。當代“尚技”之風是一種客觀現實,遺憾的是,張海先生只論述了“尚技”的時代背景和表徵,並沒有對“尚技”可能帶來哪些負面和正面影響進行詳細論述。


張海《當代書法“尚技”芻議》引發的書法美學反思

(《2018中國書法年度觀察》策劃:胡傳海 姜壽田、鄭榮明 主編:劉壽堂 楊東雄 編印: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嶺南書法院、中國書法批評家聯盟)


張海《當代書法“尚技”芻議》引發的書法美學反思

張海《當代書法“尚技”芻議》引發的書法美學反思

關注藝壽堂(翠竹軒)頭條,請掃二維碼!歡迎轉載,敬請註明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