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開始實施的一項法寶!為何後來棄之不用?現在撿起來不遲!

1992年開始實施的法寶!為何後來棄之不用?現在撿起來不遲!


1992年開始實施的一項法寶!為何後來棄之不用?現在撿起來不遲!

吃苦耐勞、艱苦奮鬥是支柱性的民族精神

吃苦耐勞、艱苦奮鬥是從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中凝結出來的支柱性質的民族精神(當然民族精神不止這一根支柱)。把這種民族精神當成我們的祖傳法寶也不為過,放在現代化背景下的當今時代仍然管用好使。

我們許多祖傳法寶被日本、韓國移植過去併發揚光大,從而對他們的國家走向繁榮富強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等許多國家也從中受益良多!

“三從一大”是好使管用的法寶

1992年開始實施的一項法寶!為何後來棄之不用?現在撿起來不遲!

這個祖傳法寶放在競技體育領域就是“三從一大”。具體就是一個簡單的訓練原則與要求: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大運動量。

新中國成立後,從百廢待興走向萬象更新再到欣欣向榮,除了根本制度與大政方針的優越性之外,最重要的就靠民族精神。

因為咱們民族精神中天生遺傳有吃苦耐勞、艱苦奮鬥、頑強拼搏這些基因,所以也容易在訓練中做到“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大運動量”。

做到了,出成績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乒乓球的長盛不衰,女排創造輝煌,都做到了“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大運動量”地訓練,並將民族精神發揚光大而又推向了極致!

可是隨著改革開放帶來人民生活的迅速改善,我們的祖傳法寶逐漸喪失殆盡。如果說生活好了就不願吃苦耐勞了,就不願艱苦奮鬥了,就不願頑強拼搏了是情有可原的普遍人性,但要當運動員,要爭金奪銀,要當億萬人之上的冠軍,就斷然離不開吃苦耐勞、艱苦奮鬥、頑強拼搏這些基礎性的精神特質,就離不開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大運動量地訓練。在這個基礎上,才可以聊聊科學訓練,否則沒得可聊......

強化體能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1992年開始實施的一項法寶!為何後來棄之不用?現在撿起來不遲!

1992年,足協推出了一個體能測試的措施。當年的體能測試分成兩個方面:一個為12分鐘跑,另一個為25米折返跑。球員必須達到兩項體測標準,才能參加於1994年開啟的甲A聯賽;通不過就沒有資格參加聯賽。就如你沒有駕照就不能開車上路一樣剛性。

在那些年甲A聯賽每賽季開賽的前幾輪,通常看不到郝海東、高峰等人的身影。那就是因為沒有通過體測而沒有拿到上崗證。

但聯賽開始後,還會給第一次沒有通過體測的球員一次補測的機會。補測還通不過的印象中好像沒有。如果有也極少。

此後體測的內容變更為YOYO測試。

1992年開始實施的一項法寶!為何後來棄之不用?現在撿起來不遲!

這個測試模擬足球比賽中頻繁出現的加速、減速、急停、轉身等動作,在隊員達到體能極限的時候對其進行測試,主要測試足球運動員在持續進行加速、減速、急停、轉身時的耐力。

體能測試在實施過程中曾一直飽受爭議

但大千世界萬事萬物都是有利有弊相生相剋的。體能測試在實施的近20年裡也一直飽受爭議,2011年被迫取消。

足協當然是支持的一方,認為這一強制性舉措有利於迫使球員自覺保持訓練強度,提高整體體能,從而保障技術水平的發揮。

反對方則主要是體能基礎差的球員和跟著起鬨不懂裝內行的記者。比較專業而有力的反對意見認為,這種簡單化的測試根本無助於提高足球運動員的水平,因為足球場上對於各個位置甚至是對於任何個別球員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以郝海東為例,他的肌肉類型與特點是以短距離爆發力和速度見長,而不擅長長距離有氧奔跑。其他如當年國足高中鋒蔡晟和翟飈、國腳高洪波、李紅軍,前國奧隊隊長黃翌等,都因體能測試不過關而失去整年的比賽機會,甚至因此提前退役的。

1992年開始實施的一項法寶!為何後來棄之不用?現在撿起來不遲!

加之2009年末2010年初足壇颳起一場風暴,所以2011年就取消了體能測試這項本來是不錯的措施。這就好比有幾把菜刀曾經被歹徒用來殺過人,所以要禁止所有人使用菜刀一樣荒謬。

有效措施不要怕有爭議,只管埋頭去幹

足協這20年多來,也不是沒有幹對的事情,最大的毛病是每當換屆,就將前屆的許多措施管他對的錯的通通推翻,推翻時往往打著改革的幌子,擺出呼應民意的姿態,打扮出積極糾錯的誠懇。如此這般一直水往低處流。最低在哪裡?一直不到頭......

當前新冠疫情肆虐世界,主要體育大賽全部停止。包括足球在內,沒有比賽可打。但各項大賽並不是永遠停止,只是向後推遲,等於給了所有人運動員更長的備戰時間。而最合適的備戰方式就是室內單個體能訓練。

“春季大練兵”可以變成常態訓練

1992年開始實施的一項法寶!為何後來棄之不用?現在撿起來不遲!

3月7日,中國足協通知,要求在各級國家隊及職業足球俱樂部開展“春季大練兵”活動。督促各級國家隊、各俱樂部均要成立活動專項領導小組,制定“練兵”計劃。

通過“春季大練兵”活動,強化球員們在速度、靈敏度等優勢專項特徵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加大耐力素質、力量素質訓練。以“YOYO測試、12分鐘跑測試、5ⅹ25米測試、深蹲、臥推、原地縱跳和體脂率”等作為基礎測評指標,通過強化訓練,補齊短板。

這是一項正確的針對性非常強的措施。但反對聲音可能也會接踵而至。理由也很有力,他們可以說,歐洲足球發達國家都早已不用這些訓練方式了,這些訓練科目代替不了技戰術訓練。

但農民總是在青蛙叫聲中種莊稼,自己該幹什麼幹什麼,一點都不受青蛙叫聲干擾。咱中國足球運動員的技戰術水平與歐洲水平差距太多。人家正在乾的活咱們要幹,人家不幹的活咱們也要幹,這是補欠賬。

1992年開始實施的一項法寶!為何後來棄之不用?現在撿起來不遲!

即使技不如人,也要去拼。拼要有本錢。這本錢就是體能。我們經常詬病說某些關鍵比賽到了最後20分鐘,某些隊員走著進攻,站著防守。未必全是比賽態度有問題。可能是他們也渴望勝利,只是力不從心跑不動了而已。那怎麼辦?鉚著勁兒練唄!

現在還可以制訂一個體能剛性門檻,下賽季達不到體測標準不準參加中超、中甲比賽。擠出幾個“老弱病殘”踢養生足球的,聯賽可以更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