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盈利的水果生鮮電商公司是怎麼做到的?告別“賠本賺吆喝”!

本文字數較多,乾貨滿滿,請耐心觀看。

艾瑞諮詢數據顯示,指導2018年底水果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已經達到2045億,複合增長率高達74%。2020年規模預計達到4040.7億元。2019年水果生鮮電商滲透率僅為6.3%,隨著技術的更迭和消費者線上購買生鮮的習慣培養,以及此次疫情的疊加影響,生鮮電商的滲透率會有不錯的提升。

市場這麼大,那水果生鮮品類做電商怎麼盈利?基於對國內部分水果生鮮電商平臺的研究,分享一個盈利模式供大家參考。

1%盈利的水果生鮮電商公司是怎麼做到的?告別“賠本賺吆喝”!

打造三個維度

中小型水果生鮮電商密度由三個部分組成:供應鏈密度、物流密度、用戶密度

1、供應鏈密度:SKU密度、供應商密度組成

SKU(庫存量單位)密度:大家都在做精選產品,但忽略了採購能力。假設你的前置倉面積在300平左右,前置倉需要的SKU數量大致為:肉禽蛋佔比20%+,蔬菜豆製品佔比20%+,水果佔比10%+,水產海鮮佔比10%+,其他包括米麵糧油、乳品烘焙、方便速食、酒飲零食等,共計佔比20%+。用較窄的品類結構切入,篩選購物頻次最高、導流優勢最強的產品。

供應商密度:通過零費用、零賬期、零退貨的方式對接基地或者供應商來降低商品的成本,我們需要通過數據來細化我們跟不同供應商的合作方式。比如某水果擺在貨架上用戶喜歡買,買了以後復購率也比較好,清貨速度快,那通過數據我們可以增加對該水果供應商的採購,從而降低單個水果的成本。

2、物流密度:城市密度、前置倉密度和配送密度。

城市密度:根據城市社區和辦公區域情況進行前置倉和推廣。在一個城市實現一定密度之後,再向其它城市拓展。

前置倉密度:按兩萬人共享一個倉的密度進行配置,夜間配服務的覆蓋也以此為基礎,倉均面積從150平米。或者可以採用“前置倉+到家”的模式,將前置倉佈局在供應鏈末端最靠近消費者的一個節點,周邊住戶數量在兩三萬左右就能開倉。如果老倉日均單量達到1500~2000單,就將它拆分裂變成2~3個新的前置倉,這樣可以讓前置倉之間互相分享訂單量。

配送密度:根據城市密度和前置倉密度實現配送的密度。如果有條件就發展自己的配送團隊,可以“單點到多點”,很容易並單,配送員每日單數達70+單,比平臺模式下“多點到多點”的配送效率更高。

3、用戶密度:高頻次、高留存、高社交。

相信很多水果生鮮電商老闆都很依賴以微信關係鏈的方式進行營銷,營銷方式包括:紅包營銷、全渠道會員制營銷。進一步利用微信平臺優勢發展社交電商。還可以線下地推通過邀請有禮的方式進行推廣,控制一名新下單用戶的成本為30+元。再通過線上老用戶拉新用戶進一步獲取新客。

1%盈利的水果生鮮電商公司是怎麼做到的?告別“賠本賺吆喝”!

水果生鮮電商如何盈利

中小型水果生鮮電商相比於線下實體店減少了人工成本、租金成本以及管理成本,但要想與線下模式競爭,就必須在冷鏈物流、倉儲、供應鏈管理等方面加強成本投入。在水果蔬菜上的冷鏈物流使用率只有5%,導致水果蔬菜在流通中的損耗率遠遠高於肉類和水產品,達到25%。

增加冷鏈物流、倉儲和供應鏈管理的成本投入,同時提高成本投入效率。毛利=成交額×毛利率=(用戶數×客單價×購買頻率)×毛利率。中小型水果生鮮電商最終要想提高盈利能力:毛利率、客單價、用戶數和購買頻率

1%盈利的水果生鮮電商公司是怎麼做到的?告別“賠本賺吆喝”!

另一方面還可以依靠其他業務收入:平臺會員費收入、平臺服務佣金以及冷庫租賃、倉儲物流等平臺配套服務收入和2B業務收入的增加來抵補虧損也是一條可尋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