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人有多能幹,才能把“要飯的多”聞名的窮縣幹成經濟強縣?

一支焊槍焊出了“中國起重機械名城”,一根棉籤捻出了“中國衛生材料生產基地”,一柄刷子刷出了“中國防腐蝕之都”,一把炒勺烹出了“中國廚師之鄉”。40年前的“零資源”窮縣長垣,40年後變成了“北方小溫州”。長垣是如何從“零資源”的桎梏中崛起騰飛的?草根經濟、家庭作坊又是咋變出產業奇蹟的?

長垣人有多能幹,才能把“要飯的多”聞名的窮縣幹成經濟強縣?

“要飯的多”遠近聞名,老早就逃荒創業

長垣在豫東北黃河邊兒上,人口88萬,面積1051平方公里。沒礦藏沒資源,土地多鹽鹼,北邊兒多風沙,就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

三分之一都處在黃河灘區,也就是黃河“銅頭鐵尾豆腐腰”的“豆腐腰”上,河道喜歡搖擺,“懸河”多見,十年九氾濫。

1949年之前,黃河在長垣境內決口達124次,平均19年一次。1933年,黃河在長垣境內決口達40處。

史上的長垣經常民不聊生,一鍋黃湯。“長垣要飯的多”遠近聞名,長垣人老早就養成了逃荒創業的習慣。

長垣人有多能幹,才能把“要飯的多”聞名的窮縣幹成經濟強縣?

直到改革開放前,長垣依然是窮得連自家人都待不下去,“春天喝不上糊塗,冬天穿不上棉褲,十里八鄉見不著瓦屋,小夥子娶不上媳婦”,一到災年,沒有收成,長垣人還是得離開家鄉找飯碗。

但就是這樣一個多災多難、窮得毫無存在感的小縣城,40年後變成產業經濟強縣了,一窮二白的長垣人,“一把剪子培育出了一個衛材產業;一把錘子打造出一個起重產業;一把刷子幹出了一個防腐產業;一把瓦刀築起了一個建築產業;一把勺子香了一個廚師產業。”

“長垣現象”、“長垣模式”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長垣人靠著草根經濟,把各種不起眼兒的破爛兒變成了一個個產業奇蹟。

長垣廚師3萬多,遍佈46個國家和地區

長垣歷史最悠久的特色產業是烹飪,它是第一個獲得“中國烹飪之鄉”的縣。

古時候長垣經常“水漫金山”,長垣人離開家鄉基本都是為了逃難避災,創業的選擇並不多,能吃飽飯就是最高標準,於是廚師這個職業就成了首選,儘管孟子說:“君子遠庖廚”,儘管廚師那會兒是“下九流”行業,但是飢餓貧窮的長垣人很清楚,生存是第一位的。

長垣人心大無私,有了飯碗不忘記給親朋好友分享,於是,越來越多的長垣人加入到廚師的隊伍,據史料記載,明萬曆年間,長垣幾乎每一家都有人在外當廚師或者學廚藝。清光緒年間,長垣人口大概30萬,在外當廚子的將近25000人。

“長垣之婦,賽國之廚”,長垣“名廚”輩出,慈禧太后的麵點師、光緒、宣統皇帝的御廚都是長垣人。中共中央辦公廳廚師長韓百勝、國務院餐廳總廚喬好文、釣魚臺國賓館總廚師長侯瑞軒、北京人民大會堂廚師長陶少書等,也是長垣人。

長垣名廚呂長海為末代皇帝溥儀做過“香菇雞”,魯迅先生最愛上海“梁園”長垣廚師做的豫菜,康有為吃了長垣名廚黃潤生的“煎扒青魚頭尾”,以題字摺扇相贈。

2003年,長垣被命名為“中國廚師之鄉”。2011年,被命名為“中華美食名城”,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