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戰"疫" 第三批攻關應急項目遴選完成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省科技廳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會同省衛健委等12個部門在疫情發生之初立即組成科研攻關組,邀請鍾南山院士擔任專家組組長及科技攻關任務總協調人,組織協調全省優勢科研力量爭分奪秒開展攻關,以科研結合臨床救治、疫情防控應急應用為導向,1月19日即開始部署,分別於1月23日、2月5日啟動實施兩批集中科技攻關應急項目。

1月28日以來,在前期啟動應急專項基礎上,進一步聯合省衛生健康委向社會緊急徵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防治技術和產品,動員社會力量投入科技戰"疫",得到了省內外相關領域高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等社會力量的廣泛關注與參與。

科技戰

目前,已圍繞防控疫情急需、基礎條件較好、團隊實力較強、研究方案合理、能快速產出成果等原則和要求,

科技戰

科技戰

其中:

重點突破項目主要圍繞重症肺炎臨床救治、疫苗研發、快速檢測、院感綜合防控、新技術應用等方向立項支持;

面上項目兼顧全省各地市疫情防控實際進展和不同需求,充分發揮多元化科研力量優勢,同時加強港澳及國際疫情防控科技合作、疫情防控有關科普,重在政府引導、省市聯動、全社會投入,為推進疫情防控、診療救治與復工復產作出科技貢獻、廣東貢獻。

科技戰

據不完全統計:

科技戰

科技戰

點面結合,注重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技術在病情監測分析、新藥研發、防控救治等方面的拓展應用,兼顧促進復工復產與新興產業發展

從第三批項目的技術領域分佈情況來看,依次聚焦:

科技戰

圖1:立項項目領域分佈

臨床救治和藥物研發領域重點支持重症肺炎臨床救治;

防護技術和產品領域重點支持高效口罩機及口罩生產線研製、長效抗菌口罩研發、高效空氣消殺機研製等;

在加強技術攻關的同時,兼顧提升科普宣傳對疫情防控的輔助作用。

涉及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技術應用的項目,已主要應用到防護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檢測技術和產品、臨床救治和藥物研發等領域,部分項目已形成具有全國示範作用的研究成果突破。

科技戰

圖2:涉及新技術項目的領域分佈

例如:

項目支持團隊已在50萬份臨床影像學大數據的基礎上,緊急開發了基於胸部CT和X-ray影像學的新冠肺炎AI輔助試行診斷系統,能夠高效、特異區分出新冠患者和非新冠患者,基於CT圖像診斷新冠肺炎準確率達90%,可在20秒內完成一例CT圖像檢測,該系統目前已利用雲平臺實現多點部署,在中國多個省市開展AI輔助診斷。

總的來說,第三批項目的佈局注重點面結合、短期及中長期結合、產學研醫結合,也注重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技術在病情監測分析、新藥研發、防控救治等方面的拓展應用,在促進疫情防控、診療救治與復工復產的同時,兼顧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智慧醫療"等新興產業發展。

集聚創新優勢資源,重點發揮省實驗室、重點實驗室、高水平創新研究院、領軍人才和高企等作用,積極聯合港澳及國際科技力量加強疫情防控科研攻關

第三批項目集聚了院士、珠江人才計劃及廣東特支計劃入選者、農村科技特派員等擔任項目負責人近20名;

支持並引導了近30家高新技術企業,建有省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高水平創新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創新平臺的科研優勢單位60餘家投入科技戰"疫";

科技戰

圖3:各類創新人才和機構參與應急科研攻關項目情況

涉及港澳及國際合作:4項

· 香港合作項目:2項

· 加拿大合作項目:1項

· 新加坡合作項目:1項

積極聯合港澳及國際科技力量加強我省疫情防控科研攻關。

省市廣泛聯動,項目涉及全省半數以上地市,廣、深等地充分發揮積極作用

從第三批項目牽頭承擔單位的地區分佈情況來看,共涉及13個地市,涉及全省半數以上地市。

其中:

廣州的立項數(佔比47.6%)、獲省級財政資助金額(佔比70.3%)均位列全省首位,在本次新冠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中發揮了突出示範作用,也充分體現了廣州科研創新資源優勢及對應急科研攻關投入的積極性。

深圳的立項數位列全省第二。

在第三批項目的地市聯動投入金額方面,廣州、深圳分列全省前兩位,東莞、惠州、清遠、汕頭、肇慶、江門、潮州、茂名等地均發揮了積極作用。

科技戰

至此,第三批項目的徵集、遴選及立項工作已告一段落,前三批項目已陸續啟動實施,部分項目已為我省疫情防控、診療救治與復工復產作出了重要貢獻,部分項目仍在加緊推進執行,希望項目研發團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省科技廳將根據疫情演化及項目實施情況,適時考慮啟動後續項目。

再次衷心感謝省內外相關領域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對新冠肺炎防治技術和產品徵集以及科技戰"疫"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向社會各界勇於科研攻關、力爭為共抗疫情作貢獻致敬。

科技戰

製作:省科技監測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