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不婚,娶一個送九個——繁瑣複雜的古代婚姻文化

什麼是婚姻呢?婚姻就是男女(或者同性)雙方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建立的長期契約關係。這是法律上的定義,也是最準確的定義,但是,在中國古代,婚姻的情況卻要複雜的多。

古代文化中婚姻的含義

首先,婚姻可以指男女雙方結為夫婦的這一個過程。《禮記·昏義疏》中言:男以昏時迎女,故曰婚。女因男而來,故曰姻。從這看婚姻就是一個過程。《白虎通義》:婚者,昏時行禮,故曰婚。也是佐證。同時,對於婚姻《爾雅》中還有一個更為複雜的說法:婿之父為姻,婦之父為婚……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說文解字》也有婦家為婚,婿家為姻的說法。《史記·項羽本紀》不就有劉邦與項伯“約為婚姻”的句子嗎?就算是今天我們還經常用約為婚姻這個詞。


同姓不婚,娶一個送九個——繁瑣複雜的古代婚姻文化


古代文化中婚姻的發展狀況

對婚姻的含義做了一個界定,我們還要進一步瞭解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發展情況。

早期的原始居民並沒有婚姻這一概念,他們還有一種動物性,這時的婚姻狀況就是群婚,沒有任何限制,人們可以隨便交合,男女關係混亂。人們過著“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呂氏春秋·恃君覽》)的生活。之後隨著氏族的出現,便產生了血緣婚。氏族的出現標誌著人的自我意識和種群意識的提高。血緣婚就是指同一氏族之內,同一輩分的人可以結為夫妻,但是嚴禁不同輩分的人結為夫妻。實際上,這還是群婚階段,只不過有了一些限制,這標誌著人的道德意識的進步。中國古代的傳說之中女媧和伏羲不就是兄妹結婚,孕養萬物嗎?西方神話中宙斯和赫拉也是兄妹。我們今天知道,近親結婚是有很大壞處的,在長期實踐中,古人也明白了這一道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於是又出現了“同姓不婚”的規定,即氏族與氏族之間的通婚,接著便是對偶婚。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上述的婚姻制度大多是在母系社會中。對偶婚的進一步發展便是一夫一妻制,也就是單偶婚。雖然叫做一夫一妻制,但在中國古代的社會中不可能真正做到,尤其是對於統治階級來說。直到建國後,以法律的形式做了規定,一夫一妻制才實行下來。


同姓不婚,娶一個送九個——繁瑣複雜的古代婚姻文化


古典文化下的婚姻制度與婚姻過程

轉房制,又叫做收繼制,是指兒子娶父親的妾、侄子娶嬸母的婚姻,在《左傳》中這種婚姻被稱作“蒸”“報”像《左傳·桓公十二年》:初,衛宣公蒸於夷姜。杜預在《春秋左氏傳集解》中說:夷姜,宣公之庶母也。漢朝時,王昭君遠嫁匈奴王呼韓邪單于,等到呼韓邪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之前的兒子復株累當了單于,要求娶王昭君為妻,昭君感到為難,上書成帝,成帝要求從胡俗。

媵婚制,《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載:媵者何?諸侯娶一國,則貳國往媵之,以侄娣從。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女弟也。諸侯壹聘九女,諸侯不再娶。

我們再來講一下古代的婚姻過程,《禮記·昏義》中記載了六禮: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納采:男方將一些小禮物送給女方,這有求親的意思。禮物中一定要有雁,古人認為大雁南來北返符合陰陽平衡之意,同時大雁還有忠貞之意。

問名:詢問女方姓名。

納吉:占卜吉凶。

納徵:下聘禮,相當於今天的訂婚。

請期:選擇吉日。

親迎:迎娶女方。

我們看上面的六步,男性在婚姻中佔據主導地位,最初由男方納采,所有的活動都是由男方發起的。同時,男娶女嫁,娶這個字本身就帶有主動的含義。


同姓不婚,娶一個送九個——繁瑣複雜的古代婚姻文化


最後我們還要指出中國傳統婚姻習俗的一個特殊現象:重視媒人。古人言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是親人,自不必說,媒人為何也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詩經·衛風·氓》中不也以“子無良媒”來拒。周代設媒氏以掌萬民之判。最初的媒人都是德高望重之人。到了宋代還出現了媒人的行會組織。但到了後期媒人逐漸成為了一個負面形象,這與媒人本身的一些問題是分不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