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硒茶”,土苗山鄉一首新的“六口茶”

中國發展網訊 茶和天下,‘恩施玉露’‘利川紅’;恩施硒茶,和而不同。”3月25日至3月31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硒茶”10秒套裝形象宣傳,每天在央視一臺的三個時段播出。

《六口茶》,是恩施經典民歌,唱出土苗青年追求甜蜜愛情、嚮往美好生活,與世界民歌《龍船調》難分伯仲。“恩施硒茶”是一個以恩施玉露、利川紅為核心代表的公共品牌,恰似一首蘊含生態富硒、脫貧致富與愛心和平的新“六口茶”。

既裝扮青山綠水,又釋放“硒”有活力

優質的茶需要優良的生態,而茶的興盛又能反哺生態。巴東縣是恩施州橋頭堡,幾經探索後,發展茶葉成了退耕還林、綠滿峽江與強農惠民的首選。

2016年3月國家頒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作為長江流經湖北的首站,巴東在護衛一庫清水、兩岸青山的同時,茶葉基地迅猛發展到20萬畝。山中有茶,山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該縣的溪丘灣鄉金果茶園、茶店子鎮風吹埡茶園,給出了生動註腳。

一片茶“種”出一家4A景區。隨著伍家臺貢茶文化主題公園、茶園小木屋、昌臣故里、貢茶小鎮等相繼建成,宣恩縣伍家臺貢茶園現在既“種茶葉”又“賣風景”,成為網紅自駕的打卡地。“一葉動天下,跟著央視的鏡頭看伍家臺貢茶!”3月17日,宣恩縣央視春茶網絡直播,在線觀看超過百萬人次。

在恩施州的鶴峰縣木耳山萬畝茶園、咸豐縣黃金洞鄉大沙壩休閒茶園等地,“茶+”生態融合發展之路,也是越走越寬廣。

恩施是“世界硒都”,境內95%以上國土面積含硒,生態好茶以“硒”為貴。目前,恩施州森林覆蓋率高達70%,有茶葉基地170萬畝,分別佔全省、全國的31.8%和3.8%,“恩施硒茶”成為了鄂茶主力軍。

83萬茶農,穩定在茶產業鏈上增收

2萬人口的山區小縣鶴峰,有機茶園面積近40萬畝,通過認證的有8.5萬餘畝。“茶葉收購價分三六九等,有機認證基地的鮮葉價格翻倍。”鄔陽鄉石龍村村民胡吉滿說,一畝有機茶收入在一二萬元,種好茶就能過上好日子。

恩施州,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究其原因,困在大山,難在產業。過去,農民大多靠種植傳統“老三樣”,一片茶葉讓農民找準了脫貧“密碼”。同樣是一畝地,種茶與過去種莊稼“收入翻3倍,投入卻少3倍”。

“春茶是農民開春的第一筆收入,也是最穩定的直接收入。”潤邦國際富硒茶業公司董事長張文旗向記者透露,公司積極參與精準扶貧,孵化3家茶企帶動上千家農戶增收,每年支付農民工資2000多萬元。

3月26日,“利川紅”冷後渾茶園開採,利川市毛壩鎮蘭田村、楠木村330戶茶農,就從飛強茶業公司領到鮮葉收購款近50萬元。巴東縣、宣恩、咸豐等縣市茶葉協會,組織近200家茶企向茶農作出不拒收、不壓價、不欠款“三不”承諾,“真金白銀”提振茶農信心。

為幫助茶企翻越融資“高山”,恩施州農業、金融部門聯合組織10餘家銀行推出定製融資信貸產品,先後向茶企貸款200餘筆共1.52億元。

據統計,恩施州去年茶葉產量12萬噸,茶業綜合產值突破150億元,茶農人均茶葉收入5400多元,直接惠及茶農83萬多人。

凝集愛心,搭乘“一帶一路”出海

2月份以來,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等組織機構向全國茶界同仁推廣“恩施硒茶”,湖南中茶茶業公司與鶴峰達成採購茶胚協議,省農業農村廳將“恩施硒茶”納入首批營銷方陣重點推介。

為了阻斷老鄉們因疫情返貧,天津援恩醫療隊主動聯繫天津媒體宣傳“恩施硒茶”,僅線下已銷售5000餘公斤。武漢、恩施等地一批愛心企業,更是將“恩施硒茶”饋贈給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

一份份愛心,善待“恩施硒茶”正在接續傳遞。

農業農村部定點幫扶恩施30餘載,以發展硒茶產業為引擎,幫助編織起一條完整的茶產業鏈,幫扶幹部當起“茶州長”“茶縣長”“茶專家”。

杭州與恩施相隔千里,一片茶葉寄託兩地對口協作幫扶的深情。2017年起,杭州組織浙茶集團等一批茶業以訂單農業模式收購恩施優質大宗茶與原料,協助建起多條抹茶生產線,支持恩施“全域有機”茶葉品牌建設,等等。

作為我國茶樹原產地與“萬里茶道”源頭之一的恩施,“恩施硒茶”一直擔當和平使者。繼2018年成為“東湖茶敘”國事用茶後,恩施玉露、利川紅去年成為武漢軍運會綠茶類和紅茶類獨家供應商。

出自深山,香飄海外。搭乘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恩施有3家茶企在國外建立辦事處或分裝廠,恩施硒茶正在陸續發往歐美、非洲等地國際市場。前不久,鶴峰首批已發出360多噸茶葉銷往海外市場。(龔俊、胡興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