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國防三線回憶系列之二

國營南江機械廠的歷史片段


一.進山

時間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1966年11月5日,我接到海南重工業技術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獨自一人(先行的一行二十多個同學已於十月底到達瓊中縣五指山腳下),從瓊海坐公共汽車去海口市準備報到,走出汽車總站,坐上三毛錢的人力三輪車到了海口市得勝沙路五十三號三樓海南農具廠(即596廠)辦事處,等待到學校報到。當時以為海南技工學校應該在海口市,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我心情有些忐忑不安。我家是農村,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務農明顯不是我的主要選擇,新的命運就這樣開始了。在辦事處第三天,等到了從瓊中工廠過來採購運輸的解放牌汽車。汽車從上午九點開始出發,一路開進山區,汽車不斷地爬坡,盤山公路越走越慢。到下午近三點,才到了海榆中線公路185公里的地方,左轉來到廠區。人在公路外邊是看不到工廠的形影的,體現了三線廠的:“靠山,分散.隱蔽."的建設原則。

海南農具廠(五九六),於一九六四年立的項,最初對稱呼是六四四工地,聽說工廠選址是海南軍區副司令員張世英帶隊進行的(需要核實)。當年主要生產67式木柄手榴彈(代號為210井),設計年產量30萬枚。

我進廠時熱火朝天的建設已經開始了,我雖不是先鋒也算是前期員工。當時工廠各方面的條件很艱苦簡陋,建廠的原則是先生產後生活,先廠房後宿舍,一切為了儘快地投入生產出產品。

雖然說我們是海南重工業技工學校的學生,當時既沒有校址和教室,也沒有專職教師,只有四、五個工廠的技術員兼職教課。我們住的是原籌建辦公室的茅草房,一住就是近一年,可想而知當時的條件是何等的艱苦。沒有專門教材,就臨時鋼板刻印一些教材和外購中專教程,就這樣開課學習了。當時工廠只提供每人每月十二元伙食費,兩個月後,因教師是兼職的經常缺課,學習也很不正常,再加上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轟轟烈烈的的深入,受其波及和影響,學校宣佈就地解散,所有學生安排到各個生產單位補充勞動力去了。

記憶中,當年工廠的海南重工業技術學校校長:王詩祖。

兼職老師:徐 凱、張德福、楊狄健、暢丙義等。

學生:黃循全、黃田清、王紹芳、李居燦、盧家南、韋大淑、杜家邦、陳銘金、鍾厚吉、李斯玉、符傳光、周玉瓊、張業丁、王愛鸞、韓漢光、符茂書、雷大虎、馮振雅丶李月姬、龐玉梅、王國祥、洪傳太、雷乃天、林宏任、吳文禮、李仕煥、麥幫和等。

這一批學生後來都留在了工廠,大多數都成為工廠的技術骨幹和工廠各業務部門的領導。

當時工廠只設三個基本車間:一車間為木工車間,主要生產木柄手榴彈的木柄和包裝本箱;二車間為手榴彈的生產裝配;三車間為鋼鐵配件和工廠的供水供電及機器設備的維護保證,還有技術、安全、檢驗科,一九六八年又建起了彈殼鑄造車間。本著全國一盤棋大協作精神,工廠的生產工人和管理人員,主要是從湖南516廠、山西104廠等老三線廠,抽調了部分熟練工和海南本地工廠的技術骨幹,可以說,工廠是在本著少花錢多辦事,有條件上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上的精神的產物。

工廠的主要生產設備都是由幾個老三線拆借調配過來的,當年國防企業之間沒有討價還價,設備無償調撥,一切都為了大幹快上。大家的工作熱情很高,加班加點拼命幹,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建好了廠房,機器設備安裝並試產成功,並於一九六七年正式定型投產。產品名稱:67式木柄延時手榴彈,用了不到三年就達到設計生產能力。

當年雖然工廠的職工來自全國各地五湖四海,人員結構有老三線職工、海南各地技術工人、轉業退伍軍人及招收的學校畢業,但大家都非常團結,也特別有戰鬥力。大家都抱著響應毛主席“加強防衛,鞏固海南”的偉大號召,為了祖國的國防建設貢獻一份力量的信念而努力奮鬥。

二、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生產品種

作為工廠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決策者。對單一品種的生產的工廠,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資源上的浪費。於是新的衝鋒號又吹響了。1968年和1969年,工廠開始醞釀上新的品種,進行了各方面的論證。其中比較成熟的產品有:工業雷管、工業導火索、絆索地雷、老式爆破筒等。

經過論證,地雷、爆破筒產品經有關部門否定了,最後決定上馬工業雷管和工業導火索兩個產品生產線。生產線規劃在一個狹長的山溝裡。廠房的佈局需要爬山越嶺,實地考察才能確定,山裡頭是沒有現成的路,每前進一步都很困難,可謂是艱難險阻,前面荊棘重生,樹木藤蘿擋路,地下野螞蝗數不勝數。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找到了行動的規律,每天要到上午九點後上山,既沒有露水打溼衣服,螞蝗的數量也減少了許多。廠裡同時組建了新的部門和機構,其中就有基建辦公室,馬上並展開了基建工作。前期準備工作就有,落實協作單位,機器設備的拆借、調運和製造,生產工人的培訓,廠房的佈局,勘察、測量,“三通一平”等工作同時展開。

廠房地基沒有大型機械都是人工進行的,除了部分土石方工程由請的民工幹,其他的由我們職工自己來幹。鋼釺、鐵鏟、鋤頭和手推車是必備的工具,草帽、水壺、膠鞋和工作服是必備的防用具護。海南夏天在房子裡都像悶罐子,透不過氣來,何況是到了野外作業,簡直是做桑拿,每個人都汗流浹背,汗水從頭流到褲腳,衣服都可以扭出水來。可是當時參加奮戰的沒有一個人退縮。月月都保持滿出勤,也沒有什麼工資補貼。從來沒有一個人有怨言,更沒有人當逃兵。

基建工作終於順利完成,接下來進入緊張的投產前準備,雷管車間安排二、三十人到山西104廠培訓學習,而導火索車間從山西陽泉的104廠抽調幾個老師傅過來,帶著我們幾個人搞起黑火藥實驗。大家知道導火索的核心是黑火藥,黑火藥的幾個成分既簡單又複雜。各個成分的純度,質量要求特別高,而且安全因素特嚴格,不然存在發生爆炸的可能。根據節約和降低成本的原則,我們採取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試驗方式開展工作。

就木炭而言,是黑火藥最簡單的基本成分,但又是最複雜的成分,不但要考慮它的主要碳成分含量穩定,又要易於採購。我們考察了海南幾個大林場,最後才確定兩個木材材種,並且一直穩定地使用了多年,從沒出現質量問題。燒炭可不是我們民間的土窯,生產用木炭需要有一套專用設備,沒有現成的,我們就自己設計製造,採用的是烘焙式,木炭隔火燒製而成。

黑火藥的另外一個重要成分就是硝酸鉀,而海南也沒有符合技術質量要求的硝酸鉀,採購回來的硝酸鉀要通過提純才能使用。我們就用一口大鐵鍋土辦法來提純。經過多次的提煉,反覆的試驗,土辦法也能提煉出高純度,符合技術指標的原材料來。

就這樣,我們靠著艱苦奮鬥的精神,因陋就簡,土洋結合,不等、不靠、不要,靠我們勤勞智慧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個的奇蹟出來。值得稱讚是,在幾個關鍵工藝上,幾個山西104廠調來的老職工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們是:侯玉山、溫二德、楊素霞、吳淑雲和吳鳳蘭等同志。侯玉山負責木炭選材和燒製,溫二德負責黑火藥(木炭丶硝酸鉀丶硫磺)三料的配製混合,吳淑雲、吳鳳蘭主管棉沙的倒紡,楊素霞主管導火索的操作機的出品。他們幾位老師傅有責任心有擔當,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攻破了各個難關,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的工作,憑著幾臺半舊的機器設備,邊培訓人員邊試驗、邊生產、邊補充、邊完善,為以後批量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0年工業導火索正式定型投入批量生產,1971年達到單班年產500萬米的生產能力。

鍥而不捨、艱苦奮鬥是南江機械廠的優良傳統,也是國防三線建設的致勝法寶。現在回想起來,真的為全廠職工的拼命精神感動,他們對國防三線有極大的歸宿感、自豪感和榮譽感,所以才能在極其惡劣艱苦的環境中,無私地奉獻他們的才華和青春。我認為,“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是“三線”精神的精髓。

回憶者:杜家幫(原國營596廠四車間主任)

2019年12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