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標榜的“仁”說具體點,到底有那些特質呢?

儒家思想的核心簡單說就是“仁”,忠孝禮義信等則都是在“仁”的思想基礎上體現出來的方方面面的外在表現。有些人認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雖然“復周禮”是孔子當時所宣揚的主要治國理念,但是其內含則應該是“仁”。但是人怎樣的表現才符合仁的標準呢?《論語.子路篇》第二十七章記載了孔子的一句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講解,其原文是: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孔子標榜的“仁”說具體點,到底有那些特質呢?

本章的內容非常簡潔,解釋起來也沒什麼難點,譯文就是:孔子說:“剛強、堅毅、質樸和訥言,是四種接近仁的特質。”

孔子標榜的“仁”說具體點,到底有那些特質呢?

“剛”,錢穆先生註釋“剛謂強志不屈撓”,也就是意志堅定,不屈不撓的意思。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引用了楊時的註釋“剛毅則不屈於物欲”,具有剛毅品德的人不會屈服於物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無欲則剛。

孔子標榜的“仁”說具體點,到底有那些特質呢?

“毅”,錢穆先生註釋“毅是果敢”,還包括堅毅,也就是志向堅定而不動搖的意思,曾子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就是說士不可以沒有弘大的志向、堅毅的品質。

孔子標榜的“仁”說具體點,到底有那些特質呢?

“木”,朱熹引用了程頤夫子的註釋“木者,質樸”,就是指人本性質樸。孔子曾經說過“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意思就是先進之輩,對待禮樂,更像質樸的村野之夫。後進之輩,從禮樂方面講,反而更像是君子。但若用到禮樂的話,我更願意像先進之輩一樣。由於可以看出孔子對質樸品性的重視。

孔子標榜的“仁”說具體點,到底有那些特質呢?

“訥”,錢穆先生註釋“訥是鈍於言”,《里仁篇》有“敏於行而訥於言”一句話,我們介紹過“訥於言”則更注重語言的簡潔,應該是多付諸行動少說空話,是與“巧言令色”中的“巧言”相反的意義。孔子曾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故“訥於言”近仁矣。楊時還註釋道“木訥則不至於外馳”,意思就是木訥之人不會過分的放縱自己的慾望,前文提到的無欲則剛,人真的可以無慾嗎?在修行未果之時,恐怕很難。但是通過修行,可以獲得約束自己的能力。

孔子標榜的“仁”說具體點,到底有那些特質呢?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覺得“剛、毅、木、訥”應該是性格使然,人的性格又與出生、環境、受教育情況等等因素都有關,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其實細思下“剛、毅、木、訥”又何嘗不是處世的態度呢?人的性格不容易改,但是通過學習、修行,卻能不斷的糾正我們做事的態度,堅定目標、堅持原則、慎言慎行這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做到的,“剛、毅、木、訥”也就對我們的待人接物有了指導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