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做了太子,李承乾的好日子就到頭了,除了原本就是他中山王傅的陸德明和孔穎達等幾大學士,李二陛下把房玄齡和杜如晦一班人也扔給了李承乾。
幾個老傢伙每天倒著班的在李承乾耳邊唸叨,還動不動就上書給李二陛下告狀,搞得李承乾隔幾天就會被李二陛下叫去訓一頓,心裡鬱悶的要死。
為了不再被李二陛下叫去訓話,李承乾只好靜下心來應付繁重的課業了。
每天上午學習琴棋書畫、先賢經典,下午學習弓馬騎射、排兵佈陣,只要有一點懈怠,就會有人告到李二陛下那裡去。於是,李承乾幻想中的悠閒生活很不幸的破滅了。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之間已經到了新年,大唐的歷史進入了新的一頁。
朝臣們多次上書請求陛下更改年號,都被李二陛下以太上皇在世為由拒絕。
幾次三番之後,百官直接在太極宮外跪請,李二陛下很“無奈”的接受眾臣的建議,改元貞觀。
貞觀元年,正月甲巳(初六)。
(注1:中國古代大多數用的都是干支紀日法,今人讀起來實在有些難受,後文若是再提及日期,除非是借用的某些史書上的文字,否則一律改用現代初x的說法,)
年假還沒過完,突厥犯邊的消息就傳到了長安。
李承乾正陪著長孫皇后招待進宮問安的長孫家母子,李二陛下身邊的內侍總管黃易找了過來:“殿下,陛下召見。”
李承乾向長孫皇后告罪一聲,跟著黃易前往顯徳殿,路上一問才知道原來是突厥人再次犯邊,十萬大軍沿靈州,原州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如今兵鋒已直逼涇州。
長孫皇后的宜春宮離春坊並不遠,片刻之間就到了。
李承乾拜見過了李二陛下,到自己的位子上坐好靜靜地聽著眾人討論。
自從冊封了太子,李世民便有意識的開始讓李承乾接觸政務,每次有事商議的時候就讓李承乾在一邊聽著,偶爾也會考校一番,問問他的意見。
等到李承乾坐下,剛才正在說話的李靖繼續說道:“陛下,往年突厥襲擾我大唐,多在秋天,彼時牲畜膘肥體壯,正是突厥戰力最強的時候,可是今年卻一反常態,選擇在新年之際進軍。
想去年朝廷曾收到河東河北諸道各州呈送上來的奏疏,北地大雪,壓毀房屋,堵塞交通,百姓死傷上千。突厥在我大唐的北邊,情況只怕更加嚴峻。
突厥這個時候來犯,肯定是大雪之中,牛羊損失慘重,企圖掠奪大唐,彌補損失。
據此,臣以為此番突厥必然不想與我大唐糾纏,可令各州府堅壁清野,再遣一良將抵擋突厥,另派一軍斷其歸路,突厥自退。”
李世民皺了皺眉:“難道不能滅了他們嗎?”
李靖低下頭:“陛下,突厥此番只有十萬兵馬,尚不足突厥整體兵力的三成,即使這些人全軍覆沒,也不足以撼動突厥根基,反而會挑動突厥和我大唐全面開戰。如今天下初定,百業凋敝,民生不安,實在不宜此時便與突厥大戰。”
李世民嘆了口氣:“既然不行就算了,就按李卿的意思辦吧,藥師可有合適的人選?”
“臣以為......”
李靖話說到一半就被房玄齡打斷了:“陛下,臣以為齊王殿下可擔此重任。幷州騎兵驍勇善戰,齊王殿下亦有萬夫不當之勇,足可擊潰突厥。另,幽州都督羅藝乃齊王殿下舊部,二人合作無間,可遣其阻斷突厥退路,必不負陛下所託。”
聽到這話,李承乾差點笑出來,說幷州騎兵驍勇這一點無可厚非,可是說李元吉“萬夫不當”,就純屬扯淡了。
想當年尉遲恭初歸李唐的時候被劃到李世民帳下聽用,那時候李元吉也在李世民帳下,二人曾有過一番較量,李元吉在尉遲恭手下撐了不到三十個回合就被奪了兵器。
李元吉目中無人,自以為天下無敵,哪受得了這種打擊,從那以後,他就恨上了尉遲恭,後來尉遲恭想投靠太子卻不被接納,也有李元吉的一部分原因。
現在房玄齡說李元吉“萬夫不當”,實在好笑。不過仔細想想,房玄齡說這番話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他的目的,不過就是想讓李元吉和羅藝上戰場而已,畢竟這二人都曾是李建成一黨,儘管現在李世民已經登上了皇位,可是李建成卻並沒有像歷史上那樣死去,這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誰也不知道他的那些手下會不會因此而有非分之想,而這些人中最讓人擔心的就是齊王李元吉和幽州都督羅藝。
此次正好趁著這個機會試探一下兩人,一來可以看看二人有沒有異心,二來也能摸摸兩人的根底,萬一以後有什麼變故,也不至於措手不及。
能被叫來商量的個個都是人精,房玄齡的話一出口,就都知道他是什麼意思了,當下一片附和之聲。李二陛下思考片刻,到底還是準了,吩咐中書省擬旨用印。
年假還沒放完,一眾衙門都沒上班,這件事商量完了也就沒事了,李二陛下帶著一眾臣子憶苦思甜,聊得不亦樂乎。
李二陛下留各位大人在宮裡吃過午飯,才放眾人各自回府,李承乾則被留了下來,被李二陛下好一番“審問”,什麼最近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收穫?對於國事有什麼看法?李承乾小心翼翼的一一作答,最後還受了李二陛下好一番訓誡,才讓他退下。
李承乾披著披風,獨自走著,隨侍的人都被他遠遠支開,李承乾一邊走,心裡一邊嘀咕:同樣都是李二陛下的兒子,這待遇差的也太多了,每次召見李泰那小胖子都是一副慈父的模樣,一到自己這裡,總是板著個臉,回回都要耳提面命大半天,難怪歷史上的承乾太子最後要造反,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真不一定扛得住李二陛下這種教育方式。
閱讀更多 蒼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