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不悅的讚揚堪比責備,如何才能使讚揚與責備恰到好處?

《增廣賢文》中說:“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


“人是評判的動物”,我們在評判他人,也在被他人評判。恰到好處的讚揚會讓人心情愉悅,感受到被尊重,不合時宜的責備令人產生內疚、羞恥等負面情緒。


在《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溝通課》一書中,作者特麗阿普特認為,在我們的觀念中存在著兩套評判制度——讚揚與責備。從我們記事起就會根據自己的生存環境對事物做出或讚揚或責備的評判,並在心中形成一張自己的評判表。


令人不悅的讚揚堪比責備,如何才能使讚揚與責備恰到好處?

評判本身是主觀的,它表達的是我們根據過往經歷進行的一種預判。就像《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認為達西不肯與他人跳舞的行為是他作為貴族的傲慢,因此對達西產生了偏見。再見時,伊麗莎白對達西有了很大的改觀,所以才有了之後的一段佳話。


可見評判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其本身也會隨著時間、空間的變換而發生變化。如何才能駕馭讚揚與責備,發揮讚揚與責備在生活中的積極作用呢?


令人不悅的讚揚堪比責備,如何才能使讚揚與責備恰到好處?


《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這本書詳細地闡述了讚揚與責備的定義、評判制度在家庭、朋友、伴侶、工作和社交媒體中產生的影響,並給出了將讚揚與責備正面化的具體方法。


這本書既包含心理學理論、實驗也有具體的案例,很好地幫助我加深了對讚揚與責備的思考,對人際溝通頗有裨益。


一、人人都會的責備


《淮南子·氾論訓》:“是故君子不責備於一人。”


責,意為要求;備解釋為完備。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子不要求人盡善盡美。後來才引申出批評、指責過失的意思。


責備在當代的語境裡儼然已經成了一個貶義詞,會造成當事人的負面情緒。由於人的情緒容易被傳染,當我們誤用責備就會造成一連串的傷害。比如,踢貓效應就是很好的例子。


令人不悅的讚揚堪比責備,如何才能使讚揚與責備恰到好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只有瞭解責備的機制才能免於被責備所控制。責備的方式有很多,比較常見的有兩種:


1.籠統化


弗裡茨海德提出了一種心理學模式——基本歸因錯誤,也可以稱作“行動者與觀察者偏差”。這種偏差之下,我們傾向於將一個人的行為歸咎於自身的品格。籠統化責備就是用一條負面的評判來定義整個人的行為。


比如,書中的例子:14歲的柯絲蒂回家晚了,她的母親就會責備她“從今以後再沒有人會相信你,你的以後將一事無成”。當柯絲蒂解釋晚回家的原因時,母親就開始用她過去的錯誤來回應。


籠統化的責備,更容易強化憤怒,混淆感知,因為原本對某一行為的責備擴大到了對個人品質以及未來的負面評價。


令人不悅的讚揚堪比責備,如何才能使讚揚與責備恰到好處?


2.相互指責


當我們被籠統化指責之後,最常用的反應就是反擊,於是陷入了一個互相指責的怪圈。某次親身經歷一對情侶的吵架,女方從男方節日不準備禮物開始責備,男方再抨擊女方不如別人家的女友溫柔,到最後上升到人生攻擊的地步,雙方都把自己看作是親密關係中的受害者。


等冷靜下來,兩人的切身體會是感覺很滑稽,當時怎麼會因為這點小事情吵得不可開交呢。


二、錯誤的讚揚不亞於責備


當責備傳遞了“你可以做得更好”時,它就是正面的,反之指出品格缺陷時是負面的。


讚揚在大多數語境下都表達了積極、美好的一面,但讚揚並不都是令人愉悅的。我們應該警惕的是以下兩種讚揚:


1.沉浸式讚揚


沉浸式讚揚的理論基礎是相信人會根據他人的看法建造自我。比如,許多家長們會經常用聰明、優秀等褒義詞讚揚孩子。孩子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會給予讚揚。“寶寶,你好聰明”“你真厲害”不絕於耳。


這種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十分常見,因為家長們認為這樣就能讓孩子努力去達成家長賦予的標籤。


讚揚確實可以起到鼓勵的作用,但是這可能會導致“過度讚揚”。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就在實踐中發現,讚揚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降低積極性,比如沒有表揚孩子什麼都不願意做等等。


令人不悅的讚揚堪比責備,如何才能使讚揚與責備恰到好處?


2.獨裁主義式讚揚


讚揚也可能包含著控制、操縱或蔑視。作者的婆婆就曾讚揚她“把老公的襯衫熨燙得極好了”,對於非傳統家庭主婦的作者來說這是一個令人不愉快的讚揚。也就是說,當被誇讚的事與我們的期望不一致時,誇讚會引起不滿,使當事人覺得自己被壓制。


這兩種讚揚方式並沒有起到激勵作用,反而對當事人造成了不良影響。只是相比較於責備的顯性影響,讚揚的不良作用更隱蔽。


三、如何使讚揚與責備正面化


讚揚與責備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恰到好處地讚揚與責備也是一門溝通的藝術。在書中特麗阿普特給出了這樣的對策:


1.敘述讚美法


用複雜的經歷及有價值的努力來讚揚一個人的生活和品格。


首先要避免“過度讚揚”。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通過一系列心理學實驗發現,形成了新的讚揚理論。不誇讚聰明,而是將讚揚建立在努力之上,更容易使人備受鼓舞,從而維持更長久的積極性以及努力的態度。


令人不悅的讚揚堪比責備,如何才能使讚揚與責備恰到好處?


其次要了解他人的價值觀。能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需要更多的同理心,挖掘真正值得讚揚的內容,發自內心地進行讚揚,而不是企圖通過讚揚去控制另一方。


2.三明治法


儘管我們常常責備的原因是想改變不那麼令人滿意的現狀,但是責備的效果往往不好,當事人依舊我行我素是常態。拋棄舊的責備方式,三明治法將責備立足於有建設性的未來,發揮著將責備正面化的積極作用。


這個過程分為三步:先讚揚,再責備,最後放眼未來。


令人不悅的讚揚堪比責備,如何才能使讚揚與責備恰到好處?

比起單刀直入的責備,可以嘗試這樣溝通:你的工作很努力,同事工作忙不過來,你還會主動留下來加班。但是你這次的彙報工作還不夠好,因為你沒有仔細聽取客戶的意見。這是一次教訓,以後要注意在彙報之前多演示幾遍,多和同事溝通一下,這樣以後你的彙報會更充分,效果更好。


3.學會分析自身感受


特麗阿普特認為,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監視之眼”,它是我們心中的評判官,暗中監測我們得到的尊重與冷遇,自我責備和自我讚揚。因此,要想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就需要理解自身的評判機制,我們對待讚揚與責備的反應以及它們是如何對我們產生影響的。


確實,我們也會發現,無論敘述讚美法還是三明治法,都要求我們將讚美與責備的內容具體化,同時要求在溝通的過程中與他人產生共情,瞭解雙方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以及怎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我的做法是寫情緒日記,每天有哪些事讓我產生了積極與消極的感受,同時反思我的反應是否恰到好處,想想是否有更好的應對方式。


令人不悅的讚揚堪比責備,如何才能使讚揚與責備恰到好處?


情緒之下,讚揚與責備輪番上陣,想要避免讚揚與責備對我們造成的負面影響,讀一讀《讚揚與責備》這本書會豁然開朗。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大啟示是:“

成年人成長的支點是,靠控制自己對他人褒貶的敏感度,加強對自己評判的信任,從而奪回對生活的控制”。自我探索、自我覺察、自我調整,才是良好溝通的必經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