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必備品——錢幣的歷史(含錢幣價格參考圖)

錢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金屬鑄幣之一,由鏟形工具錢演變而來。有銀質的,多數為青銅的,後代專指銅鑄幣。原始的錢幣與工具錢同形狀,後來逐漸脫離,具有自己的特點。這種貨幣便稱錢。“錢”字由此成為貨幣的名稱之一。錢的使用地區,最初是在西周、東周、晉國,後來擴及燕國與秦國以及與它們接壤的國家之邊界地區。錢幣以釿為貨幣單位。秦始皇統一方孔半兩錢,廢各國錢幣。

生活中的必備品——錢幣的歷史(含錢幣價格參考圖)

第一套人民幣發行

生活中的必備品——錢幣的歷史(含錢幣價格參考圖)

1、發行背景

第一套人民幣是在統一各解放區貨幣的基礎上發行的。1948年,人民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解放了祖國大片土地,華北、西北、東北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發展生產、商品貿易等都要用錢、花錢、收付貨幣,但由於當時各解放區發行的貨幣不統一,貨幣比價不固定,貨幣間相互兌換十分繁難,迫切需要發行一種獨立、統一、穩定的貨幣。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一套人民幣發行時間從1948年12月1日至1953年12月止,期間共發行12種券別,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和50000元券。有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3、特點

第一套人民幣帶有明顯的戰爭時代色彩。一是印製質量粗糙,印製技術、工藝不統一,紙張易磨損;二是票面設計圖案比較單調,色彩變化少;三是票券的面額、版制種類繁多;四是面額大(最大的50000元),單位價值低,在流通中計算時以萬元為單位,不利於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給人們帶來不便;五是票券防偽功能差,採用了落後的暗記防偽。

第二套人民幣發行

1、發行背景

第二套人民幣是在第一套人民幣統一全國貨幣的基礎上於1955年3月開始發行的。50年代初,醫治了戰爭創傷,制止了通貨膨脹,國民經濟逐漸恢復,工農業生產發展,商品經濟日益活躍,財政收支基本平衡,市場物價趨於穩定,貨幣制度也相應鞏固和健全,一個獨立、統一的貨幣制度已建立起來。但是,由於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加上第一套人民幣面額大、種類多、質量差、破損嚴重等弊病,國家決定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同時收回第一套人民幣。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從1955年3月至1962年4月,共發行了11種券別,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券。共16種版別,其中:1分、2分、5分2種(紙、硬幣各一種);1角、2角、5角各1種;1元、2元券各2種;3元券1種;5元券2種;10元券1種。

3、特點

一是消除了戰時痕跡和通貨膨脹的影響。版別少,面額小,單位價值大,方便流通;二是版面圖案體現了各民族大團結,共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風貌,具有好看、好認、好算、好使用“四好”特點;三是精心製作,印製技術和紙張質量都比第一套人民幣好,防偽性能增強;四是鈔券的印製,由部分依靠外援過渡到本國獨立印製,1961年我國自制的水印紙研製成功,即用在第二套人民幣鈔券上。

第三套人民幣發行

1、發行背景

生活中的必備品——錢幣的歷史(含錢幣價格參考圖)

第三套人民幣是1962年4月15日開始發行的,60年代初,我國經歷了連續三年的經濟困難,國民經濟開始好轉,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國家財政金融狀況逐漸好轉,為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促進生產建設和商品??使用,國務院決定發行第三套人民幣。第三套人民幣的發行使我國貨幣制度進一步完善。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三套人民幣在第二套人民幣的基礎上,經過了18年的逐步調整和更換,共陸續發行7種券別,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券。13種版別,其中:1角4種(紙3種、硬1種),2角、5角、1元各2種(紙、硬各1種),2元、5元券各1種。至此,我國第三套人民幣各券別、版別發行齊全。

生活中的必備品——錢幣的歷史(含錢幣價格參考圖)

3、特點

一是體現了當時的建設方針和我國特有的民族風格;二是採用了手雕與機雕相結合等多種先進技術,印製精細,對各券別近似圖案顏色進行調整,使不同面額鈔券有所區別,既方便使用又美觀大方;三是體現了我國全部自行印製鈔券的能力,實現了從設計、製版到紙張、原材料、印製設備全部國產化,同時,由於油墨、紙張、製版、印刷等技術的提高,進一步增強了防偽性能;四是各種券別結構,經過調整,進一步趨於合理,加之紙幣、硬幣品種豐富,更加方便人民群眾和市場貨幣流通的需要。

第四套人民幣發行

1、發行背景

第四套人民幣是在國民經濟迅猛發展,商品零售額大幅增長,貨幣需要量大量增加的情況下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的發行使我國貨幣制度更進一步得以完善。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四套人民幣採取“一次公佈,分次發行”的辦法,從1987年4月至1992年8月發行完畢。共發行9種券別,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6種主幣和1角、5角3種輔幣。版別有80版和90版兩種,在80年代陸續發行的各種券別人民幣,均為1980年版,此外,50元、100元、1元、2元券開始發行1990年版。

生活中的必備品——錢幣的歷史(含錢幣價格參考圖)

3、特點

一是體現了政治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二是突出了防偽性能,反映了我國印鈔技術水平的提高。

第五套人民幣發行

1、發行背景

1999年10月1日發行量第五套人民幣。是為了適應經濟發展中國家需要,進一步提高人民幣的設計、印刷和防偽技術。第五套人民幣的發行,標誌著我國貨幣制度更加完善。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五套人民幣共有8種券別,至目前為止,共發行20元、100元50元、10元四種紙幣和1元、1角兩種硬幣。

3、特點

首先,其特點體現在:一是設計先進。第五套人民幣將國際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方法與我國傳統手工繪製有機結合,既保留了中國傳統鈔票的設計特點,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既突出“三大”,即大人像、大水印、大面額數字,既便於群眾識別,又增強防偽功能;二是取消了傳統設計中以花邊、花球為框的設計形式,整個票面呈開放式結構,增加了防偽設計空間;三是增加了機讀技術,便於現代化機具清分處理;四是背面主景設計採取組合風景方式、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相結合的技藝,體現了中國文化特色,圖紋花邊設計既保持了貨幣的傳統風格和特點,又具有防偽功能;五是票面簡潔、線紋清晰,色彩亮麗。

其次,第五套人民幣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防偽功能增加,防偽技術先進。第五套人民幣防偽種類比第四套人民幣多,如100元券僅公眾能掌握的防偽措施就有10種,20元券有8種,且公眾掌握的防偽特徵設在鈔票主要圖案的明顯處,只要通過直觀的眼看、手摸就能識別,便於群眾反假、防假。

再次,隨著經濟發展,市場貨幣需求量增大,大面額支付多,原有的貨幣結構已不適應貨幣流通的需要,如1元、2元券原作為主幣起大額支付作用,只能起找零作用,同時還必須增加印刷、調運、發行費用,因此,第五套人民幣在保留第四套人民幣的大部分面額外,取消2元券、2角券,增加20元券,適應了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需要。

生活中的必備品——錢幣的歷史(含錢幣價格參考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