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判練習歐體書法的水平?

汗霞


你好!我學書法,於歐體用功頗多,所以很感興趣來與你交流,希望您滿意。

歐陽詢(557年-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徵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歐陽詢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是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

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歐陽詢的書法於平正中見險絕,被稱為"歐體"。

歐陽詢的書法作品有好多,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

如何評判練習歐體書法的水平?也就是臨摹學習歐體,對照歐體書法的特點(要求、標準),衡量作品(自己)臨摹到了什麼程度?實際上就是我對照歐體,我學到了幾分?

這個就從歐體書法的兩個方面來說。一是用筆;二是結構。

歐體書法的用筆,一是法度嚴謹。所謂嚴謹也就是步驟周全、起止周到。起筆、行筆、收筆,一絲不苟,中鋒行筆,筆畫飽滿;二是筆到意到。歐體書法,個性明顯,風格強烈。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歐體的筆畫,歐體的筆畫形象源於自然,歐陽詢善於向自然學習,善於向前人和同時代的書家學習,廣採博取,所以歐體的筆畫不僅形體豐富,而且美觀、生動。如歐體的點。歐體的點,非常飽滿,飽滿的點,很有份量,就象是山石,顯得“峻”,點有了“峻”意,“險”的神態也就出來了………;其它如“蘭葉撒”、“隸撇”,無不以其形態獨特而給人以審美的啟發和豐富的遐想。

二是結構。歐體的結構,大的字好大,如“廊”字、小的字好小,如“日”字;有的字好長,如“身”;有的字好扁,如“工”……。大小長短到了極致,多一分為過,少一分不足,自然得體,歐陽詢能這樣,而別人卻不能這樣,這就是“險”,這就是“歐體”。筆畫組合的“險”加上筆畫的“峻”,“險峻”也就呈現出驚人的神奇美來了。

還有點畫的穿插、左右的搭配、上下的組合,不僅到位,而且得體,草情隸意,平中寓奇,奇中有平。這也是歐體之所以為歐體的風格所在。

……

說了那麼多的歐體,現在回來,回到問題上來,如何評判?對照一下,也就明白清楚了。

要想接近歐體,我是這樣學習的。關鍵是要臨摹好。養成臨摹的習慣。臨摹學習是途徑,成功就在持之以恆不懈臨摹的過程中。

臨摹,是臨和摹,臨學用筆,摹學結構。所以要同時學,同時練。我在這裡特別說一下“摹”。我是先用“雙鉤”,再用單鉤。“雙鉤”就是鉤出歐體字的輪廓,然後在輪廓中書寫。線條有了輪廓,眼中就有了具體的粗細長短,心中也就有了標準的粗細長短,行筆也就有了規矩中的粗細長短。筆畫粗的,筆要按到位,筆畫細的,筆要提得起……。這個筆畫看似這樣,可一雙鉤,原來並不是這樣的。雙鉤一下,細微的地方,感覺也就出來了。這個筆畫為什麼要這麼寫?這個字為什麼要這麼結構?仔細一想,合於自然唄,合自然,美就有了。不合自然,也就不能“立”。在臨摹中學會知其然,還要學會知其所以然……。我覺得這樣的學習能收到實際的效果,所以直到現在我還保持著這個習慣。

採取正確的方法練習歐體,接近歐體,走進歐體,讓我們共勉!

一點體會,與你和大家分享。不當之處,還望你和大家指正。

請你和大家為我點評,謝謝!


環溪吉峰


大家聯繫歐體書法一定要先知道什麼是歐體?值指的是誰?田印章是是誰?

歐體體指的是: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1]漢族,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田英章,字存青、存卿,1950年生於天津,書法研究生,國家人事部幹部。先後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日本東京學藝大學。書法家。

歷任:國務院任命書寫員、國家人事部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主任、書畫人才資格審定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現代硬筆書法研究會會長、中國硬筆書法協會首任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歐陽詢書法藝術研究會會長、王羲之碑林籌建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日本國藝書道院教授、日本書藝會顧問、日本國際書畫藝術家聯盟副理事長。現任國家人事部《中國人才》雜誌社副社長,國家人事部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主任、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院終身書法家

喜歡書法的小夥伴都喜歡練田英章的毛歐體,因為感覺看起來很漂亮。但不少練著練著就感覺很難練了。我談談我自己對歐體的理解吧。主要分工具和字體特點分析來說說。

練歐體一般初學《九成宮碑》,它是歐陽詢晚年所書,在那時他的藝術水平已經達到最高境界,其氣勢渾厚,結構安排緊湊,法度森嚴,被後人稱此碑為“正書第一”,被尊為楷書之首,是歐體楷書最具影響的作品,也是歐體書法入門的極佳範本。田英章的歐體被不少人成為“田楷”,其實本質上還是以《九成宮》為基礎的,然後田英章加入了自己的風格。我們可以從源頭開始練,意思就是隻要練好了歐陽詢的歐體,把基礎打好了,要是喜歡田楷的話,再去寫寫田楷,自然也可以寫的挺好的。下面這張是我當時練了半年的作品。







東方水墨文化


歐陽詢(公元557到641年)楷書四大家之一,也是唐初四大家之一。其書法廋勁挺拔,剛毅有力,長方形結構歐體楷書繼承了隸書的筆法,最典型的莫過於拋鉤用隸。起收筆多呈三角形。結構嚴謹。上緊下松,中宮緊收,斜側取勢,外延伸展等。一般寫歐楷廋勁容易,能夠融入魏晉楷書的風雅有難度。可以和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和雁塔聖教序結合起來聯繫,韻味更好。也才能把歐體寫活,寫出高水平。


大荔縣文昌書畫院


大家好,我是心墨,今天我來談談“如何評判練習歐體的水平”,我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歐體是什麼樣的?歐陽詢取法何處?歐體的特徵是什麼?歐陽詢的楷書各個帖面貌有所不同,但整體特徵相差不多,今天我以最典型的《歐陽詢九成宮》為例分析一下:

一,歐陽詢九成宮取法何處?

我個人覺得歐體的險絕和方切果斷取法於魏碑,結構上借鑑隋碑

二,歐體的用筆特徵?

方圓並用,缺一不可,大多數人多會寫得太方,忘了寫出圓潤感

體勢上斜中取正,大多數人們又往往寫得太平我覺得評判歐陽詢楷書練習者,要從筆法結構特徵的把握還有章法氣息的貫通上綜合評價。以上簡代表個人觀點,不到之處多多指正,謝謝大家!


心墨書法


一、欣賞書法作品的境界

如何欣賞一幅書法作品,這不僅關係到一個人能否領會書法藝術的美妙,同時也是其藝術修養的體現。如果不是書法從業人員或書法愛好者,我相信大多數人看到一幅作品,只能籠統地覺得這字很好,卻不知道好在哪裡。今天的這篇文章旨在為大家提供賞析一幅書法作品的具體方法。

在開始之前,我想說說欣賞書法作品的四種境界,請大家對號入座:

未入門:感覺不到一幅書法作品的美。這並不奇怪,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們上寫字課,我的一個同學就分不清寫字教材上的印刷體(當時是印在田字格中的楷體)和老師字帖上的字體的區別,他認為是一樣的。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是受到的關於書法的薰陶太少。嚴格說起來,這並不能算是欣賞書法的一種境界,因為根本就沒有欣賞。

入門:能夠感覺到一幅書法作品的美,但說不出好在哪裡。這應該是生活中大多數人的層次,看到比較主流的作品能夠有美的享受,覺得這字不錯,但是如果要問好在哪裡,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就是感覺挺不錯的”,不能說出個所以然來。這主要是缺乏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思路或者技巧。判斷自己是否入門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看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如果覺得賞心悅目,那麼恭喜你,至少入門啦。

進階:不僅能夠感受到一幅書法作品的美,並且知道好在哪裡。能夠說出一幅作品好在哪裡的人,應該是學習了一定書法知識(如掌握了執筆方式,瞭解不同書體的特點,知悉結字的規律等),具有一定的書法藝術修養(如臨摹琢磨過名家碑帖,看過書家述著,自己嘗試過創作等),並且掌握瞭如何賞析書法作品的思路。由於書法教育在我國並不是必須,所以能夠掌握一定的書法知識,積澱一定書法功底的大多數都是對書法懷有濃厚興趣的人。

高階:能夠全面地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知道作品出彩和不足的地方。到這個層次的人,應該具有較為豐富的書法知識以及深厚的書法藝術涵養,以至於他能夠全面地分析一幅作品,甚至能夠發現名家名帖中的敗筆,從而做到去粗取精。名帖中也有敗筆?當然,即使是最富盛名的書法家,也不能達到每個字都完美無瑕。舉例來說,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中的“東越青丘”中的“青”字,如圖(以宋拓本為例):

有沒有發現什麼不妥當?大家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青”字下部的“月”中間兩橫反常地接在了右邊的筆畫上,而一般的寫法應該是接在左邊的長撇上,這是因為作者在寫“月”字左邊長撇的時候寫得過左了,以至於中間的兩橫不得不靠在右邊的筆畫上來彌補,如果還是連著左邊的長撇,則“月”字將不在中線上而失去平衡了。

為了更加直觀的讓大家看到這個字與通常寫法的不同,我找到了此碑中另外一個“清”字(因為此碑全文只有一個“青”字,所以用“清”字來代替),大家可以仔細觀察兩個字中“月”字字形的差別,以及兩個“月”字左邊的長撇與“青”字上部“”的短豎之間相對位置的差異,相信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二、從入門到進階

上面講完了欣賞書法作品的四種不同境界,接下來我想表明此篇文章的目的,即幫助大家從欣賞書法的入門水平提升到進階層次。這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具體內容包括書法基礎知識和賞析書法作品的具體思路。

(一)書法基礎知識儲備

1、書體。書體是隨時間而不斷演變的,一般認為共有五種書體,即:篆書、隸書、楷書、行書以及草書。這只是大致分類,每一種書體又有更加細緻的分類,如篆書可以分為大篆和小篆,廣義上的大篆是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商、周時代的甲骨文、金文等;小篆則是專指秦統一中國後頒行的法定文字。又如楷體可以細分為顏體、柳體、歐體和趙體等。

2、筆畫。筆畫指漢字書寫時不間斷地一次連續寫成的一個線條,是構成漢字的最基本元素。筆畫可分為橫(一)、豎(丨)、撇(丿)、點(丶)、捺(㇏)、折(亅)等幾類,具體細分可達30多種。有沒有一個包含所有筆畫的字呢?當然有,就是“永”字。“永”字有八筆:點、橫、豎、勾、仰橫、撇、斜撇、捺,按各自的筆勢以八字概括為側、勒、努、趯、策、掠、啄、磔,被概括為永字八法。這八筆是楷書基本筆劃,每筆各有特色,而又互相呼應,一氣呵成。“永”字如果能寫出每筆的精神,楷書可算達到相當水平。

3、結字。書法的結字法,又稱結體、間架結構,是指字的點劃安排與形式佈置,漢字筆劃的長短、粗細、俯仰、伸縮等和偏旁的寬窄、高低、側正等,構成了單個字的不同形態。有人將結字的標準概括為:平正安穩、向背分明、主次有序、重心穩定、修短適度、疏密勻停、爭讓得體、映帶照應、參差有致、虛實互成。結字規律是歷代書家研習書法的重要內容,有關論述包括歐陽詢的《歐陽結字三十六法》,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等,有興趣的可以參考。

4、名家名帖。中國的書法藝術經過千百年的沉澱,誕生了不少書法大家和傳世名帖。仔細品讀和臨摹這些碑帖,既是領會前人天才的巧思和卓越技法的方式,也是提升自己書法審美和修養的捷徑。這裡給大家推薦一些歷代備受推崇的名家名帖,限於篇幅,此處不再貼出圖片,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找。 楷書碑帖: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顏勤禮碑》和《多寶塔碑》、柳公權《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鍾紹京《靈飛經》(小楷)等。行書名帖:王羲之《蘭亭集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這並非王羲之創作,而是由和尚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制而成,又稱《唐懷仁集字聖教序》)、蘇軾《黃州寒食帖》、米芾《蜀素帖》等。草書名帖:王獻之《中秋帖》、懷素《自敘帖》、趙佶《草書千字文》等。書法藝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名家名作不在少數,以上所列舉出來的只是一部分精品。 (二)欣賞書法作品的思路(當我們在欣賞書法的時候欣賞的到底是什麼) 經過前面的鋪墊,終於可以講具體如何欣賞一幅書法作品了。一般人不懂得如何去欣賞一幅書法作品主要是缺乏具體的思路或者說不知道欣賞一幅作品時應該欣賞什麼。任何一幅書法作品都可以從三個層次去賞析,即筆畫、結字和章法,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前面書法基礎知識的部分講到筆畫、結字和名家碑帖的原因。 第一個層次是看筆畫。筆畫是指構成單個字的橫豎撇捺點這些最基本的元素,我們練字的時候老師有時會說,你這個字這一筆寫的很好就是這個意思。不同書體之間,筆畫的特徵不同,如篆書和楷書筆畫規整勻停,而行書草書的筆畫則富於變化,如何去領會筆畫的線條、形狀和態勢,甚至寫出神來之筆,關鍵還是在於多看多想多練。 第二個層次是看間架結構,術語稱“結字”,就是指字的點劃安排與形式佈置。與其他文字不同,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我們在小學老師就會講,哪個字是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左中右、上中下、全包圍、半包圍等等。不同結構的字應該結字方法也不近相同,但要做到結構合理,應該達到前面提到的結字的十條標準,即:平正安穩、向背分明、主次有序、重心穩定、修短適度、疏密勻停、爭讓得體、映帶照應、參差有致、虛實互成。 第三個層次是看章法。章法包括佈局,字與字之間的變化(如果兩個相鄰的字有相同的筆畫,如“林邊”二字,則“林”字最後一捺宜寫成一點,防止與“邊”字最後一捺雷同),行距,留白,落款以及鈐印等。如果說前面看筆畫和間架結構是以單個的字為整體的話,那麼看章法應該上升到整幅作品的層面來。只有這樣,才能看清楚作者如何根據字數來安排行數,如何安排不同形態的字來使得作品富於變化,如何用鈐印來點睛以及如何通過落款來控制留白等一系列問題。 總的來說,我們欣賞任何一幅書法作品,可以先從單個字的筆畫看起,再看單個字的間架結構,再看整幅作品的佈局。當然,你非要先看整體佈局,再看行列排布和單字結構,再看具體筆畫也是可以的,關鍵是這種方法讓我們在面對一幅作品的時候,知道自己要去觀察和尋找的是什麼。

看懂書法,知道這三點就夠了!

很多事情道理都是想通的,就像演員演戲,什麼樣的演員是好演員?演什麼像什麼,其實就是他對人物角色的把握很到位,對自己的情緒控制力很強,幾乎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

書法說到底,如果不談傳承只要看書寫的人對筆的控制力就夠了,控制力越強,功力就越高。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稱為書法中的神品,即使不懂書法的人循著筆畫去看他的字,都會覺得,哇,真實神人,用筆能用到如此嫻熟的地步。你去揣摩他是如何運筆的,就知道要達到那樣的程度有多難。

但從中國傳統書法藝術上講,不能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還得有一定的法度,符合中國人的審美。

大體上講,三點決定了一個書法作品的好壞:

1.

結構。

就是字體的筆畫擺放的位置、大小、長短、比例等。我們說一個人的字寫得好,首當其衝的就是因為他字的結體很美觀,就像人的五官三庭五眼,比例很美,就像人體如何符合黃金分割點,看起來就很健美。這個必須經過長期正規的訓練才能做到,所以有些人字咋看上去龍飛鳳舞,看起來很牛逼的樣子,你看看他的結構怎麼樣,一下子就漏氣了。

那一筆放在哪裡,寫多長,墨多重都會影響一個字的造型。所以初學者要臨帖,就是學習那些大家對於字體比例造型的把握,就像你照著一個明星的臉去整容一樣,因為人家那比例好。

2.

勻稱。

就是筆畫很流暢,粗細勻稱,該粗的地方粗,該細的地方細,一個筆畫中間沒有斷裂,你不能說本來是一筆寫成,結果你中間斷了,看起來像是兩筆,這就很尷尬了。

3.

氣暈。

筆畫之間有沒有相互兼顧,一筆到另一筆之間過渡得是不是順暢,不一定都是寫成練筆,但你順著筆畫就能看出來。過渡的越自然順暢,就說明寫字的人很得心應手,對筆的把握力很強。如果中間有磕磕絆絆就是比較差的了。

除了筆畫之間的顧盼和過度,字與字之間也要講究氣暈。如果氣暈斷了,就說明寫字的人功力還不夠。

舉幾個例子,現場點評一下。

這個字大家覺得怎麼樣?是不是龍飛鳳舞,看起來很牛逼的樣子?

但你仔細看,完全就是自己想當然的在發洩,好好的白紙就這麼糟蹋了。

首先看他的結構,亂來,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你看前兩個字“春花”整個字都是歪的,筆畫也很不勻稱,筆畫之間和字與字之間的過渡也很生硬。到了“多少”簡直就是瞎寫,整個看起來就像是一個人在發酒瘋。次品!

再看這個,雖然談不上美,但是基本是端正的,就因為他的結構還可以,沒有太出圈兒。要比上一個好多了。不足的是用墨不得法,有些地方很刻意,像最上面那一橫,他是想分出一個粗細的反差來,可是造成了天太薄太輕,底下又太重,整個字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莽夫。

再看這個,表面上看,筆畫也是磕磕巴巴的對吧,但是你仔細看,首先他的字結構很端正,你再隔空拿一支筆去比劃,你發現他對筆的控制力是不是還不錯的。而且你注意,他筆畫之間的兼顧做得很好,整個字看起來很緊湊。

清代隸書四大家作品欣賞

金農

金農(1687--1764)字壽門,號冬心,平生別號甚多,達數十種,浙江杭州人,博學多才。工詩詞,精鑑古,富收藏,好遊歷,著述豐。五十歲時入京考試,未中,遂絕意仕途。居揚州地區,賣畫為生。金農以布衣雄世。無論從認識的深度和作品的氣格與高度,以及學問的廣度與厚度等幾諸多方面都是時代的佼佼者,揚州畫派各家都無法與其相比,因此,金農是揚州八家中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藝術史的重要人物。

金農隸書風格,沉穩果敢,奇崛憨直,隱約有<>與<>,<>,<>,鄭簠的影子。這種影子又不是那麼的明顯與突出,這是金農的過人之處。他一方面是好古痴古之士,彷彿是生活在清代的一個漢人,另一方面,又是一個具有強烈自我意識,近乎自負與自戀情結者。二者的結合,使其作品達到了無一筆不是漢人,無一筆不是自己的境界與高度。他的超前審美與定位,時人言其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楊守敬說:“冬心分隸,不受前人束縛,自闢蹊徑,然以為後學師範,或墮魔道”。對於一些徒師其形,東施效顰者來說,此話確為灼見。尤其是具有強烈個性特徵的作品,更是這樣,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對齊白石藝術精神與風貌產生影響的書畫家中,相比八大和吳昌碩而言,金農更加深刻,秉性與金農更契合。在藝術取向方面增加一些民間藝術成分和世俗化的關照。因此,善學者奪人魂魄,庸史僅學表皮,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是金農藝術給後人的啟示。

鄭簠

清代金石考據學的興起,結束了“帖學”近千年的統治地位,給靡弱的書壇注入了新的活力,書法史揭開了新的篇章,進入了以篆隸為主流書體的時代。三百年的清代隸書創作,名家輩出,人才濟濟,是漢之後的又一高峰,其中一鄭簠,金農,鄧石如,伊秉綬為代表。

鄭簠(1622----1693)字汝器,號谷口,江蘇南京人。行醫為業,終生不仕。少時便矢志研習隸書,初學明末書法家宋比玉,一學就是二十年,至中年有所悟,遂探本求源,遍習漢碑,直至晚年。為訪山東,河北漢碑,傾盡家資,收藏漢碑拓片,家藏碑刻拓片有四大櫥。孔尚任在<>中道:"漢碑結僻谷口翁,渡江搜訪辯真實。碑亭凍雨取枕眠,抉神剔髓嘆唧唧“是鄭簠愛碑如痴的寫照”。

鄭簠廣習漢碑,<>為其基本體勢與風貌。在此基礎之上,又溶入行草。<>與其他漢碑的某些特徵,晚年形成了奔逸超縱,神采奕揚的隸書藝術風貌,以異軍突起之勢,豎起碑學復興的第一面旗幟,是清代三百年隸書創作的第一個高峰。

鄭簠的書風與藝術思想,對後來產生了極大影響,尤其對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如高鳳翰,金農,高翔,鄭板橋的影響,更為直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鄭簠的隸書創作,影響了他之後的一個世紀!

鄧石如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因避仁宗琰諱,遂以字行,改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他出身寒門,九歲便輟學謀生,後經梁聞山介紹,結識大收藏家梅,在梅家居住八年之久,期間,盡讀所藏秦漢碑拓,金石瓦當等,心摹手追,篤志臨習,每日早起,研磨盈盤,至夜晚墨盡始寢,寒暑無間,梅府八年,給鄧石如藝術打下了堅實基礎,是其藝術歷程的重要時期,後至京師,得大學士劉墉賞識,聲名益振。其書兼善各體,隸書成就最大,作品結體嚴整,具金石氣,篆刻刀法蒼勁渾樸,成就斐然,影響甚廣。

就書法功力而言,鄧石如是清代書家中用功最勤者,筆能扛鼎.章法結字也很完善,然而由於學養和藝術天分的限制,其作品中不免流露出一些匠氣和黑、大、光、亮時弊的痕跡。隸書面貌更多的是唐人氣息.在漢人的精神把握上,不如其他諸家,種種缺憾,其作品不能說是高格,乃功力型書家,形而下的上品。

鄧石如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他是中國書法史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書法家.

伊秉綬

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寧化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員外郎,曾為廣東惠州知府、揚州知府,喜繪畫、治印、工詩文。著有《留春草堂詩抄》。

伊秉綬的隸書給人如對高山,如仰大賢的感覺,其面貌可用正、大、簡、拙四字概括。“正”即正格。一方面是隸書創作發展史的正脈與主流風尚,同時也有人格精神層面的因素。從伊氏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顏真卿精神、風格面貌的隸書再現。人格的力量支撐著他的藝術風貌,磅礴壯嚴廟堂氣的背後是一個磊落善政的廉史,書格即人格在其身上得到了最佳詮釋。“大”不僅指作品體積,更多是指作者的氣格與氣象。“簡”是伊氏書法的明顯標誌,也是他自覺的審美追求,結體方正,分佈均勻,用筆平鋪直敘,淡化了波挑,蠶頭燕尾等等一些隸書的裝飾用筆特徵。作品給人以明朗、直截的印象。單純而不單調,筆簡而意足,這是伊氏的能耐。一種提綱挈領,以簡馭繁的能耐。他的標誌還體現一個“拙”字,用“成拙方為巧,入愚始見奇”這句話對應伊氏藝術再恰當不過了。這是藝術高層面的審美境界。



廣東閃耀新星


歐體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創作的一種楷書字體,其特點是方圓兼施,以方為主,點畫勁挺,筆力凝聚。既欹側險峻,又嚴謹工整。欹側中保持穩健,緊湊中不失疏朗。

從史至今歐體是楷體書法中最好的字體,練習的最多,也是學書的楷模。

應該練習到和歐體字帖一致才算是高水準,從古至今還沒有超越歐體書法的。


用戶藝術人生


歐體結字,中宮收緊


凌恆16


從學的象再到不象就是高水平!


大白堂書畫


歐體書法以筆力險勁瘦硬,意志精密俊逸為特徵,我們學習歐體書法應該以此為目標,努力提高自己。


賈紹春


唐代碑刻——《九成宮醴泉銘》

公元632年鐫立於麟遊(今屬陝西)。魏徵撰文,歐陽詢正書。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醴泉之事。筆法剛勁婉潤,兼有隸意,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

書法鑑賞:

尺寸:碑高247釐米,寬120釐米

碑文24行,每行50字

該書作筆力勁健,點畫雖然瘦硬,但神采豐潤飽滿,向上的挑筆出鋒含蓄,帶有隸書筆意。字體結構典雅大方,法式嚴謹,看似平正,實則險勁。字形採用長方形態勢,字句、行距都較大,章法顯得寬鬆而清晰。

九成宮書法

九成宮此碑文,往往使許多初學者產生誤解,一打眼看似很簡單,覺得容易上手,但是,寫上幾年就知道,能寫出歐陽詢這個水平,實在非屬易事。大家可以這麼想,歐陽詢從小學寫字,寫這塊碑的時候已經70多歲,那就是已經所謂的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已經達到了想寫不好都不可能的化境。自從歐陽詢辭世以後,歷代不乏模仿追慕者,但是,不要說超越,就是比肩的都沒有出現過,許多人寫白了頭,也就還是在照貓畫虎,僅得其形,未得其神韻。史上學歐者眾多,包括近代以學歐揚名者不在少數,但臨帖臨的形神兼備的沒有一個。於是,有些人就退而求其次,把歐楷面前加上了自己的姓氏,號稱某某氏歐楷了,這也是一種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