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書法作品寫得如何?是我們這邊一個名家寫的?

VVZ15


一、從形式上講,根據當今的書法創作,這算不得一幅書法作品。或者說,算不得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

二、就氣息而言,並未注入飽滿之創作熱情。有勉為其難之嫌。

三、總體說,臨帖還不到火候。



篆刻與卜者老寬先生


寫得一面孔米芾書法體態,尚處於臨寫學習階段,未能形成自己書體風格,屬於集米字。

書法臨寫易,獨創難。能出新,始可傳。




王乃棟說書畫


我去年寫的,





書寫江南a


我覺得這幅書法作品整體章法佈局不錯,基本走米芾書體風格,內容選取也頗有詩意。但筆者認為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

1、從整體上看,具有米字風格且用筆略帶碑味兒,但寫得不夠準確和純粹,用筆不夠靈動自如,缺乏氣韻和內在的呼應關係,對米字碑帖傳承不夠,缺乏古意,風格不夠統一。

2、從單個字來看,“詩”字、“助”字、“吟”字較為準確。其他字隨意性較大,如“月”字左邊一撇中間太弱,右邊的橫折勾收筆頓筆太重。“伴”字中間一豎收筆軟弱無力,隨意擺動,與“飲”字的起筆筆勢不連貫(行書尤其講究筆斷而意連,無論是單字的內在聯繫還是字與字、行與行乃至整幅作品)。“飲”字左邊的“食”字旁寫法不正確,要注意書寫的準確性。

“成”字左邊的彎鉤下半部頓筆太重,裡面的橫折鉤斜度太大,以至於不能提鉤,影響整個字形。

“風”字書寫錯誤,錯誤理解了米芾“風”字的寫法,雖然字形看似與米字相似,實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米字“風”字框書寫裡面的蟲字帶筆為實筆,絕非無意之映帶,而書寫者為虛筆,加之“風”字框左邊彎鉤頓筆太重,而右邊的橫折彎鉤,彎處用筆太弱,顯得整個字軟弱無力,美感全無。

3、建議:既然學米字又初具米字面目,就要深入細緻地臨下去,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吃透其神髓,米芾傳世之碑帖非常多,墨跡尤其多,可選具有代表性的《蜀素帖》或《苕溪詩帖》等認真臨摹,吃透字形結構,掌握用筆方法,注意轉筆和提按,後期可臨其手札,以增加其韻致。以上為筆者一孔之見,不當之處請書寫者海涵,並請諸方家批評指正!


劉敦傑


我覺得這幅書法作品整體章法佈局不錯,基本走米芾書體風格,內容選取也頗有詩意。但筆者認為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

1、從整體上看,具有米字風格且用筆略帶碑味兒,但寫得不夠準確和純粹,用筆不夠靈動自如,缺乏氣韻和內在的呼應關係,對米字碑帖傳承不夠,缺乏古意,風格不夠統一。

2、從單個字來看,“詩”字、“助”字、“吟”字較為準確。其他字隨意性較大,如“月”字左邊一撇中間太弱,右邊的橫折勾收筆頓筆太重。“伴”字中間一豎收筆軟弱無力,隨意擺動,與“飲”字的起筆筆勢不連貫(行書尤其講究筆斷而意連,無論是單字的內在聯繫還是字與字、行與行乃至整幅作品)。“飲”字左邊的“食”字旁寫法不正確,要注意書寫的準確性。

“成”字左邊的彎鉤下半部頓筆太重,裡面的橫折鉤斜度太大,以至於不能提鉤,影響整個字形。

“風”字書寫錯誤,錯誤理解了米芾“風”字的寫法,雖然字形看似與米字相似,實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米字“風”字框書寫裡面的蟲字帶筆為實筆,絕非無意之映帶,而書寫者為虛筆,加之“風”字框左邊彎鉤頓筆太重,而右邊的橫折彎鉤,彎處用筆太弱,顯得整個字軟弱無力,美感全無。

3、建議:既然學米字又初具米字面目,就要深入細緻地臨下去,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吃透其神髓,米芾傳世之碑帖非常多,墨跡尤其多,可選具有代表性的《蜀素帖》或《苕溪詩帖》等認真臨摹,吃透字形結構,掌握用筆方法,注意轉筆和提按,後期可臨其手札,以增加其韻致。以上為筆者一孔之見,不當之處請書寫者海涵,並請諸方家批評指正!


墨飛龍2216


題主自己寫的不敢說,探探口風而已!


solo61423506


亮出這樣的字只能算是寫字,有一定的寫字基礎!筆法,結體,章法都一般,也沒有落款與印章,形不成一幅正式的書法作品!


張言好書畫


我想說的是所謂名家,徒有虛名,無一可取之處,恕我直言!


南河以北


民家


縉雲明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