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提醒:注意!電信騙子又忙起來了

3月29日,山西晚報記者從太原市反詐騙中心獲悉,伴隨著復工復產的開始,電信詐騙案的數目也呈明顯上升趨勢,為減少市民被騙事件,警方通過預警電話的形式進行勸阻。據統計,僅25日、26日兩日,太原反詐騙中心便預警勸阻1400起,挽回群眾直接經濟損失約30萬元。

典型案例

3月15日,太原市晉源區的劉女士在手機上收到一條短信息廣告,推薦一個貸款平臺。因為平時在瀏覽網頁、玩遊戲時,都看見過這個貸款廣告,剛好缺錢的劉女士,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通過網絡鏈接安裝了這個貸款平臺的APP。此後,劉女士在APP內註冊個人信息,同時申請30萬元的額度,“網貸客服”說需要1千元手續費。劉女士交完手續費後,“網貸客服”告訴她為了驗證還款能力需要交2萬元,刷一下銀行流水,貸款審核結束會全部退還。劉女士覺得反正可以退回,也就沒有猶豫,給對方轉賬2萬元。完成上述步驟後,“網貸客服”又稱系統提示存在貸款風險,需支付8萬元的風險保證金,急於拿到貸款的劉女士將自己銀行卡上的8萬元轉給對方。這時,對方又以信用評估還差2%為由,要求劉女士繼續轉賬。直到此時,劉女士才意識到自己遇到了騙子,選擇了報警。

警方曝光三種騙術

“近期的電信詐騙案件中,貸款類的詐騙形式最為常見。經過3月23日至3月27日的數據統計,貸款類佔總預警數近60%、兼職刷單與冒充購物客服類佔35%、冒充公檢法類佔5%。”太原市反詐騙中心的民警介紹,貸款類詐騙主要針對以下三類受害人群:小型企業、個體戶、工商戶等出現資金運轉困難;年輕人嘗試貸款創業;一些群眾由於特殊情況急需用錢。在此類詐騙手法中,犯罪嫌疑人通過微信群、QQ群、網頁等媒介群發“無抵押、無擔保、無證明、低利息、高額度”關鍵字眼,向有信用卡套現或者貸款需求的受害人發送二維碼,指導受害人下載APP。許多APP的名字,如“民生易貸”“眾金金融”“360金融”“平安新一貸”等,與正規銀行APP的名稱、圖標高度相似。

在APP中獲取到受害人的個人信息後,犯罪嫌疑人以銀行工作人員或者貸款公司工作人員的身份聯繫受害人,受害人可在平臺上看到自己的可貸款金額。犯罪嫌疑人以“繳納年息、檢驗還貸能力、保證金、稅款、刷信譽、代辦費”等為由,要求受害人匯款。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有多個犯罪嫌疑人以不同的身份與受害者聯繫,不斷誘導受害人轉賬,直到受害者遲遲收不到貸款,對其產生懷疑。

還有一種是刷單類詐騙案件。警方介紹,此類案件的受害人群以大學生、下崗職工、家庭主婦為主。犯罪嫌疑人通過微信群、QQ群等媒介發送“網絡刷單操作簡單、門檻低、佣金高、無時間及地域限制”等誘騙信息。犯罪嫌疑人一開始讓受害者購買較小數額的商品,並且快速將本錢及佣金返還受害人,按此流程多操作幾次,逐漸贏得受害者的信任。獲取信任後,犯罪嫌疑人再引導受害人購買單價更高的商品,並以“操作失誤、系統故障、激活賬戶、需要連續刷單才能返還本傭”為藉口不斷要求受害人轉賬,直到受害人發覺自己被騙。近期刷單類詐騙出現變種趨勢,詐騙分子打著“網絡兼職刷單”的幌子誘導受害人在虛假網站上進行博彩、投資。

而對於冒充公檢法的詐騙案件,受害人多以95後為主,這類人群剛從學校畢業,涉世未深,社會生活經歷不夠豐富,面對詐騙分子的威脅恐嚇難以分辨真假。

犯罪嫌疑人首先從非法渠道購買到公民個人信息,然後冒充通信管理局或銀行工作人員,謊稱受害人名下銀行卡、信用卡或者電話卡涉嫌犯罪,並以詳細的公民個人信息來提高自身可信度,編造案情引受害人上鉤。然後,犯罪嫌疑人將電話轉接某地公安機關,冒充公安機關稱受害人涉嫌違法犯罪,要受害人配合調查。為增加“可信度”,一些犯罪嫌疑人會讓受害人用“114”查驗聯繫電話,之後用改號軟件改成特定號碼聯繫受害人。犯罪嫌疑人將偽造的“某某公安局(或者檢察院、法院)網站”發給受害人,讓受害人看到對自己的“逮捕令”,然後以幫助受害人澄清冤屈、保護財產為由,或者通過誘騙、恐嚇、威脅等手段,要求其將個人財產彙集到指定銀行卡中。在此,太原市反詐騙中心提醒廣大市民,騙子花樣百出,大家一定要小心謹慎,防止上當受騙。

山西晚報記者 辛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