弒兄奪位還是另有隱情,趙匡胤兄弟“燭影斧聲”成千古懸案(上)


作者注:因此文篇幅較長,為了方便大家閱讀,分成了上、下兩部分,若造成不便,還望諒解。

公元976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夜,是宋太祖趙匡胤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夜晚。那一晚,京都汴梁天氣陡變,雪雹驟降,大雪把整個皇宮籠罩在蕭瑟之中。當時的人們不會意識到,這天夜裡萬歲殿發生的史稱"燭影斧聲"的蹊蹺事件,會成為了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後世史家的不解之謎。人們不禁要問:在那個謎一般的夜晚,大雪紛紛的皇宮裡,究竟都發生了什麼?


弒兄奪位還是另有隱情,趙匡胤兄弟“燭影斧聲”成千古懸案(上)

千古謎案“燭影斧聲”


包括《太祖本紀》、《宋史紀事本紀》、《續湘山野錄》、《涑水紀聞》這些流行於世的史籍對此事的記錄大都語焉不詳,陳述也不盡一致,通過對史料的整理,我還原出一個應該是可信度較高的事件經過。

十九日夜,不知出於何因,也許是趙匡胤冥冥中意識到自己或將不久於人世,抑或僅僅是有感於天降瑞雪,於是召當時身為晉王的趙光義進宮一聚。二人屏退了左右的宦官和宮女,於太祖寢室之中密議。兄弟二人還喝了酒。一直到更漏三響,大約晚上11點到凌晨1點之間,這時殿下積雪已達數寸,有人遙見得燭影下趙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的聲音,大聲說:好做,好做。

席罷趙匡胤解衣就寢,鼾聲如雷,在已四更將近五更時分,也就是早上3、4點鐘的樣子,門外的侍衛沒有再聽到太祖的鼾聲,於是進內查看,發現趙匡胤已經駕崩。

宋皇后得知消息,讓內侍都知王繼恩去叫秦王趙德芳來,這時晉王趙光義卻已經趕到了宮中。趙匡胤屍骨未寒,趙光義便繼登了皇位,史稱太宗。


弒兄奪位還是另有隱情,趙匡胤兄弟“燭影斧聲”成千古懸案(上)

宋太宗趙光義


趙匡胤的真正死因是什麼?太宗趙光義有沒有弒兄奪位?圍繞這段公案,千百年來一直眾說紛紜,真相如謎。引起眾人猜測的主要是以下這些疑點。

1當晚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議事,是不是要囑託後事?

2議事之餘,二人究竟有沒有飲酒?趙光義當晚是否住在宮中?

3趙匡胤以柱斧戳地時說的"好做",究竟應做何解?

4宋皇后在這一事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5究竟是趙光義毒殺兄長還是趙匡胤因病猝死?

6金匱之盟是否確有其事?

7為什麼趙光義後來謀害了弟弟趙廷美和趙匡胤後代趙德昭、趙德芳?

在這裡我試著給大家一一剖析。

1當晚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議事,是不是要囑託後事?

《續湘山野錄》中記載了一個神秘道士,對趙匡胤影響巨大。太祖登基之前,曾經和這個道士在關河遊歷。他從不透露真名,有時自稱混沌,有時又自稱真無。二人缺錢花了,道士就從一個口袋裡拿金子出來,口袋裡的金子卻總是不見少。道士有時會說一二句晦澀難懂的話,除了趙匡胤別人都聽不到,比如說過:"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等到酒醒之後再問他,則說:"醉夢間說的話,哪能當真?"但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那一天,正是庚申正月初四,卻證實道士所言非虛。後來趙匡胤就再沒有見過這個道士,曾下旨找尋,但是隻聽人說起他在一些地方出現過,沒有找到。


弒兄奪位還是另有隱情,趙匡胤兄弟“燭影斧聲”成千古懸案(上)

宋太祖趙匡胤


一直到了寶乙亥歲,太祖駕臨西沼進行一場春祭,卻意外看見這個道士,他醉坐在岸邊的一處樹陰下,笑揖太祖曰:"別來無恙"。太祖大喜,怕他走掉,派人把他先安置下來,祭禮一結束立即回來和他"抵掌浩飲"。趙匡胤一心尋找這個神秘莫測的道士,其實是為了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

以下對話摘錄自原文,估計大家可以看得懂。

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或數日不見。上常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閣以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尹,即太宗也。

趙匡胤之所以苦尋這個道士,原因在於要向這個他一直深信不疑的"神人"詢問自己的壽命。道士告訴他今年十月二十日是他一個"命坎兒","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就是說那天夜裡如果天氣不好,就要安排後事了。

諸位肯定會認為這段話是野史雜說,不足為憑。其實,這也未必是無稽之談。我們儘量摒除其中的神異部分,這應該是後人為了宣揚趙匡胤是受命於天而神化的人物,類似於漢人杜撰了劉邦劍斬白蛇的傳說一樣,但我相信現實中應該確實存在過這樣一個有些過人能力的術士。

大家都知道古時候的帝王篤信天賦皇權,故自稱天子,玄學看似迷信其實歷代帝王們深信不疑,要不然秦始皇不會為求長生而派徐福出海,李世民的身邊也不會有袁天罡和李淳風了。

所以,趙匡胤問訊於道士,起碼從他的角度來看這是上天給他的指示,於是有召見趙光義這一行為的心理動機。而且《宋史紀事本末》記載:"冬十月,帝有疾",可見趙匡胤已經知道有了重病,他遵從了道士的指點,在十九日夜裡天氣不好的情況下,召集趙光義進宮囑託後事,是非常有可能的。按常理推斷,趙光義在進宮密談後知道自己將要繼承他哥哥的皇位,實在沒有必要再冒著巨大的風險去實施"弒兄"來篡取帝位。


弒兄奪位還是另有隱情,趙匡胤兄弟“燭影斧聲”成千古懸案(上)

趙匡胤與趙光義


唯一讓人疑惑的是,一般來說帝王託付後事時會召集相關人員在場,比如作為繼任的太子、皇后、以及託孤之臣,大家可以相互為證,很少沒有第三者在場的情況。可能是趙匡胤只是想先和趙光義來一次提前的溝通吧,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這樣突然離開人世——後來確實有趙匡胤死於猝死的推斷。

2二人議事之餘,究竟有沒有飲酒?趙光義當晚有沒有住在宮中?

我認為二人還是喝酒了,雖然只有文瑩的《續湘山野錄》中提及"延人大寢,酌酒對飲","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其他典籍並沒有明言兄弟二人有飲酒行為,但是從趙匡胤的生活習慣來看,飲酒是有可能的。

趙匡胤本人特別嗜酒,曾說過酒是上天賜給人類最好的獎賞。雖然也說過喝酒喝到醉有損美好的儀態,他偶然宴飲醉倒一次會後悔很久,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隔三差五的就要酒醉一次。

一般喝酒的人都喜歡熱鬧,趙匡胤當然也不例外,他不單自己喝酒,還喜歡拉著眾人同飲,一次他和一個酒量不佳的臣子喝酒,臣子怕醉就惶惶不安地推辭,趙匡胤勸他說:老天爺一定會讓你酒量越練越大,跟我放心喝吧不用害怕,估計是心理作用,那臣子當日真的連飲十杯並未有醉意。


弒兄奪位還是另有隱情,趙匡胤兄弟“燭影斧聲”成千古懸案(上)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就是趙匡胤完美地運用了酒這個媒介,在酒酣人暢的場合下達成了自己的收回兵權的目的。

在那個風雪交加的晚上,想到雖然自己英明神武,開創了趙氏天下,但是不久也要歸命於天,心情肯定不爽,於是和弟弟趙光義暢飲一番,應該是情有可原的。而且趙匡胤知道自己病無可治,估計鬱悶之下不會少喝,眾所周知,很多人在喝多了酒後會打鼾,這與書中記述的太祖睡後"鼻息如雷"的情狀是吻合的。

而在趙匡胤酒罷安寢之後,趙光義應該是離開了皇帝的寢宮,回到自己王府安歇的。據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趙匡胤駕崩後,趙光義是由王繼恩、程德玄通知後入宮。而非《續湘山野錄》中說"是夕,太宗留宿禁內"。

司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謹嚴的歷史學家。根據司馬光和李燾等宋朝史學家證實,除皇帝和尚未出閣的皇子以外,按照宋代宮廷制度,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宮廷的,因此太祖崩時唯有宋後在旁,太宗不在宮中,自不可能如僧文瑩《續湘山野錄》所言弒兄,其言當較可信。這種說法後來也為南宋學者李燾所採,編入《續資治通鑑長編》中。

3趙匡胤以柱斧戳地時說的"好做",究竟應做何解?

這裡就要先說一說"燭影斧聲"中的斧,《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有明確記載,為"柱斧"。《宋會要》明確說明柱斧是"未嘗有以斧形者", 大約斧與拂同音,故而柱斧極有可能是因對柱拂子的訛稱而形成的名稱,而柱拂子就是拂塵,古代用以撣拭塵埃和驅趕蚊蠅的器具。柱斧之柄,如果以玉石為之,又稱為玉斧。


弒兄奪位還是另有隱情,趙匡胤兄弟“燭影斧聲”成千古懸案(上)

柱斧一說為玉斧玩件


另一種說法柱斧是用水晶制的小斧,為官員所用,類似於玉如意之類的把玩之物。

無論是拂塵還是玉斧,趙光義用柱斧這樣的器具謀害其兄都是不足採信的。那麼"好做"一語,《宋史紀事本末》中也做:"好為之"。又該怎麼解釋呢?陰謀論者的解釋是"看你做的好事",持反對意見的則解釋為:你好好幹。

我倒是傾向於後者的解讀——趙匡胤準備讓趙光義來繼承大統,趙光義在燭影中慌亂辭讓。這肯定是一種表面上的推辭,有可能是趙光義怕兄長試探自己是否窺視皇位而在演戲,那時候的趙光義還不知道有金匱之盟這件事,於是趙匡胤柱斧戳雪,對他所說的勉勵之語:"你好好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