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為什麼只能在雲南生產?

張同天


以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並在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製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按其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徵,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種類型。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銀生城產的茶葉,應該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說:"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時。" 宋朝 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沒有固定名稱的雲南茶葉, 也被叫做"普茶"逐漸成為西藏、新疆等地區市場買賣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詞也從此名震國內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新中國誕生後,雲南茶葉獲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葉科研機構,到1958年止,全省茶園面積達到了46.6萬畝,產茶18萬擔,但大躍進時期茶樹大受摧殘。

1966年,雲南茶仍只有19萬擔。十年動亂期間,茶葉發展緩慢。

1984年,現代普洱創始人吳啟英通過普洱茶接種技術科學的方式,在保證普洱茶質量的情況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發酵轉化。這是現代普洱熟茶的開端,為普洱熟茶批量生產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1998年產量達155萬擔,出口20多萬擔,創匯2250萬美元,創造了雲南茶史的最大輝煌,茶類由1950年的單一曬青發展到炒青綠茶、工夫紅茶、ctc紅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優茶、藝術品茶等。

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勐海、勐臘、普洱市、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永德。雲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紅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臨滄市等11個州部分現轄行政區域為普洱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


靜一號普洱茶


首先,作為一個雲南人,看到這個問題感覺很自豪,因為普洱茶是國家原產地保護品種。作為一個旅遊人,對自家的土特產也是有一定了解的,我來給大家說一說。



普洱茶的原料是普通的大葉種綠茶,這種大葉種綠茶樹在國內南方的四川,雲南都有很大的種植面積,其中雲南因氣候原因,種植面積最大,種植地域最廣。然後,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也有大面積的大葉種綠茶種植。這些國家的大葉種綠茶,國內的廣東,福建也有茶商批量進口,用於製作一些類似於大紅袍,碧螺春之類的發酵茶,口感上與雲南產茶比起來要略微苦一些,茶氣淡一些,大概能沖泡7~10次,雲南產茶(碧螺春之類的)能沖泡15次左右。



之所以雲南六大茶山產的大葉種原料被稱為正山茶,是因為這六個茶產區的海拔,日照時間,雨量,土壤等元素適合這些茶樹生長出一種代表各自地區的獨有口味。這些口味在會喝茶的人口中是做不了假的,一嘗一聞就知道了,比如我能嚐出無量山茶獨有的甜香,雙江冰島茶的橙甜,西雙版納勐海茶的澀和回甘綿長。

再說到製作普洱茶,工藝上真的沒網上吹的那麼神秘,只要有一塊場地,粗製後的茶原料按年份,採摘季節分開儲藏,一般都是今年收的茶,明年才能壓茶餅。唯一有點講究的是熟茶工業,需要渥堆,大茶廠一般都是機器,人工渥堆技術大概25天左右能成功。這種工藝弄出來的合格品比例高,但口感上總是有一個誤差,差一點到那種熟香味的情況偏多。再就是傳統的自然渥堆,這個就極為需要人的經驗了,如果一切順利,天氣也配合(在渥堆期間不要下15天左右的雨,溼度大了會讓茶徹底發黴的),大概45天左右能成功。這種方法有風險,且抗風險能力弱,但成功出廠的茶品質更高,因為成本風險大,每次都會產生一部分廢品,所以價格也相應高一些。

為什麼只有雲南六大茶山出產的餅茶和按餅茶工藝生產的散茶能叫普洱茶,就是因為獨特的加工工藝,獨佔的地理條件生長出來的口味。這兩條中,工藝可以外傳,但離開了各自的地理環境,溫度,溼度,大氣壓力等等的外在條件的變換,做出來的東西就是有點不一樣,而且原料做不了假,這個一泡一聞一嘗就能分辨出來。

就比如說,在國內同樣的燒壺開水,平原地區因為海拔低,水100℃會沸騰,而我們雲南海拔略高一點,用同樣的壺同樣的電,再怎麼折騰,水也是97℃就沸騰。這就是因為外部環境改變了,導致開水的水溫不能達到統一的溫度。



所以,為了保持獨特性,自然性,還原茶的本性,還是雲南六大茶山生產的餅茶更能繼承普洱茶約200年的生產歷史和文化,因為考慮到這些因素,國家才對普洱茶做了原產地保護。

至於省外有沒有收大葉種茶原料自己加工餅茶的呢?有!四川,廣東,福建都有,因為原產地的茶產量有限,而大葉種茶原料跳出雲南的六大茶山,幾乎可以說無限,國內有,國外也有,加工技術也是透明的,要做出來並不難,只要你有渠道,一樣可以賣得很好。就像著名的阿根廷藍山咖啡,官方年產只有900公斤,而市場上一年能售賣出90噸,一樣的道理。


騎驢看花180


普洱茶,國家標準定義(GB/T22111-2008)為:(普洱茶)以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雲南喬木型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並在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製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按其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徵,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種類型。

那麼地理標誌保護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只有雲南地區的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的茶類可以叫做普洱茶,而云南以外地區的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的茶類都不能算作普洱茶。

能被叫做普洱茶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只有雲南地區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第二、必須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

這是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什麼是普洱茶”的鏈接,裡面有普洱茶的定義和普洱生茶與熟茶的相關加工工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https://www.toutiao.com/i6682274501482250763/


愛喝普洱的高瑞呈


一種說法是雲南獨享的茶葉資源,因為雲南的茶樹基本上是以大葉種茶樹為主,資源的優勢決定了普洱茶只能在雲南生產。



  二種解釋:普洱茶的製作工藝是祖輩傳下來的“保密工藝”,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只有雲南少數人及個別企業掌握,為雲南獨享。雲南以外的人很難得到,即使得到了也無非是一些皮毛,不可能是普洱茶的“精髓”。所以,有不少人曾建議政府將普洱茶的製作工藝列為“國家機密”。

三種說法是因雲南的普洱市而得名,但普洱市改名前為思茅市。當然雲南其他地方也有小葉種茶,並非都是大葉種茶,當然普洱茶加工工藝在湖南,福建一些地區也都存在。那麼普洱為什麼只能在雲南生產呢,這是國家普洱茶生產標準規定只能在雲南生產。


布朗山阿布茶語


首先:“普洱茶”的定義,是採用雲南大葉種茶樹原料,自然凋萎後所製成的茶品。

這就包含了兩個概念。1:雲南產大葉種原料。

2:後期製成工藝。

如果你所採用的原料對了,並且是用普洱茶工藝製作。製作地點只是次要因素。還是可以叫普洱茶。

問題又來了,普洱茶是種飲品,大的歸類可歸為食品。是食品就有風味,口感、湯色等不可能數據化的指標。外地的氣候,溫溼度是否做得出大眾公認的普洱茶口感?

所以,普洱茶的原產地在雲南。


居山心不定


普洱是地方名字,普洱茶當然是雲南普洱了,其他產茶區一樣可以生產,就像杭州龍井,其他產茶區的地方一樣也可以生產。)不過交通發達,茶葉好賣誰願意去生產這種茶來賣?(就像有新鮮蔬菜吃的地方誰願意吃菜乾一樣)


用戶6911746276


普洱茶廣義上講就是中大葉種茶樹所產葉片經過萎調、殺青、揉捻、理條、曬青、緊壓等工藝所製出的茶製品!小葉種做不成普洱茶!

狹義上講就是以普洱、版納、臨滄三大產區出產的大葉種茶品才能稱為普洱茶!

其它地方沒有這三大產區的氣候,自然就種不出大葉種普洱茶樹,肯定就生產不出普洱茶!故普洱茶,只能在雲南生產!


燒包穀的包穀酒


1,普洱茶所說的是雲南內一定區域的,一定的加工工藝,其中只有按照普洱茶的加工工藝進行加工才能稱之為普洱茶。

2緬甸越南出產的茶葉,按照雲南普洱茶的加工工藝也被茶商稱之為普洱茶的,按照目前的市場活躍度來看並非是雲南才出產普洱茶,很多版納臨滄的人都有到越南緬甸做茶然後拉到雲南銷售的。


469很相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飲食文化,普洱茶的生產,跟當地的氣候環境有關,其他的地方沒有這種特殊氣候無法發酵,這跟茅臺酒,凱里紅酸湯,郫縣豆瓣醬等這些食物都是因為特定的氣候環境才能做出特殊的味道。


黔靈淨土


第一 因為普洱在雲南

第二 普洱茶是高原茶,就是山有高有大,霧天很多,霧對茶的品質有直接關係。

第三 普洱茶只有幾個幾個地方適合生長,然後採摘送到別的地方加工,普洱沒有特別好的茶葉加工廠,所以只是一個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