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農村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

赤峰老李


農村留守老人的蟾養問題分兩種。

自養型:我們村身體強狀老人能幹農活,閒空時到村附近打點散工,比如幫人摘菜,施肥,建房,搬磚等等,半農半工,自力更生。

殘疾,癱瘓型:五保戶困難戶國家都出臺相關政策扶貪補貼,如敬老院,五保老人日常生活由院裡工作人員值班照顧。

其他有後代不能生活自理老人都是由子女,或孫輩出錢相互輪流贍養。

農村人勤勞,樸實。老年人都是幹不動了,才放下農活,儘可能不給晚輩增添經濟壓力和負擔。

我希望國家幫扶政府多朝農村發展,讓農村種植收益高,農村老人生活各方面得到改善。


鄉村廖姐


答:你好,看到你你這個問題、我深有感觸,也有些心酸。我將從我的經歷談一談我的看法,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示吧。我是一個生活在農村的80後,兄弟兩個人。為了生活我們和其他的農民工兄弟一樣,走出了農村到外面尋求更好的發展。老人、孩子、媳婦都在農村老家,不是我們不想接孩子老人到城裡享受更好的條件,但是我們目前真的沒有那個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戀家了,真正的原因是心裡放不下這一大家子人。所以我今年選擇在農村發展,多照顧一下老人和孩子,也給媳婦減輕一下負擔。

我覺得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我有以下建議:

陪伴永遠是最長情的告白

我的母親去世十多年了,現在就剩老父親自己了。這次我回家和他說以後不出去幹活,我的老父親笑的的就一個孩子一樣,拉著我說一晚上的話,說了都是我和我弟第小時候的事情。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老人有多孤獨,雖然有孩子和我媳婦在,但是真能說說心裡話的還是自己生養孩子。所以在這裡我想說,多陪陪父母,那比真金白銀實惠的多。

關心、關愛老人生活所需,要經常的寒虛問暖!

上歲數的老人就像孩子一樣,有的時候天氣很冷了,還不知道加衣服,我要一邊一邊的提醒他,才慢慢的穿上衣服。有事時候老人不順心了不吃放,這不是老人的過錯也不是故意給我們添麻煩。而是他們想引起我們的注意,想讓我們關注他,多給一些關愛。請你記住沒有那個老人,願意給自己孩子找麻煩的。


利用假期多帶著孩子和老人團聚,讓老人盡享天倫之樂。

每次我帶著孩子和老人聊天的時候,老人的眼裡只有孩子,和孩子一樣傻笑,一樣嬉鬧。子女繞膝,兒孫滿堂永遠是老人的心願!再次祝願天下的父母過多永遠幸福。

滿足老人的願望,不要讓老人此生留下遺憾!

老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有自己的願望,但是為讓了自己的子女過得更好,不得不放下。我的父親年輕時候帶著小時候的去一趟北京。現在老了經常的說起他的那次北京的經歷,到現在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但是老人依然記得很清晰。我就知道他還想去北京八達嶺長城,我家距離北京很近。去年我就帶著實現了這個願望,他真的很開心。二十年前是他牽著的手登上了長城,現在是我牽著他的手登上了長城。

寫到這裡我落淚了,希望我的經歷能給你一下啟示吧。祝願天下的父母健康長壽。


鄉村春明


1.子女經濟困難,確實也沒能力贍養老人。這些老人中,大部分老人以前都是農民或者倒閉的鄉鎮企業的職工,很少有退休金,農村老人又很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在他喪失勞動能力以後,生活只能依靠子女,然而他們的子女卻也過著清貧的生活。在農村,外出打工是一件平常的事,但是現在物價上漲,學費也越來越貴。有些打工的家庭為了子女能夠上個好學校,已經入不敷出,根本沒有能力來贍養老人。

2.從思想深處缺乏養老意識。認為贍養老人是額外負擔,成家立業後對老人冷落一旁,不給難以自食其力的老人錢和糧,老人有病不給醫治,老人的生活艱難,度日如年。

.3.兒子孝心尚可,但兒媳對老人冷冷淡淡,小兩口為老人生活經常意見不斷,加上日久天長的枕邊風,兒子也潛移默化了,加入了不孝順老人的隊伍裡。

4.兒女多、子孫多,老人沒有分身術,在看孩子、家務及農活等方面難免會有幫他多幫你少的現象,於是子女對老人產生了看法,說老人有偏向,並將這 種情緒帶到贍養老人


笨大哥


自從改革開放開始,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外出務工,到近些年可以說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基本可以說能外出務工的都外出了。剩下的年輕人基本都是在農村有自己的事業或比較理想的工作。但是這部分年輕人少之又少,畢竟在農村,無論是工資水平、就業機會、發展狀況跟大城市都是無法比的。那麼,絕大部分年輕人都出來了,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就變得異常嚴峻了。這一嚴峻性不單單是影響某個家庭那麼簡單,現在更是變成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目前留守老人贍養現狀主要有:

1、老人自我供養

自我供養即自己通過耕種或做一些散工從而獲得收入來養活自己。這部分老人一般是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勞動力。

2、混合贍養

就是老人自己也還有一定的能力獲得收入,然後一女們出一部分生活費。使得老人能夠正常生活。

3、全部由他人贍養

這部分老人因為喪失了勞動能力,無法通過勞作來獲得收入,所以贍養全靠他人。他人包括:兒女子孫、親戚、政府機構、社會慈善機構或個人等。

但是,無論是哪種贍養狀況,都是最基本的解決老人的生存問題,也就是說只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而已。兒女長期在外打拼,一年到頭少有回家,留守老人顯得非常孤獨,加上農村的娛樂節目少而又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匱乏!其實這是整個社會的矛盾,年輕人生活壓力大,不出外打拼根本就很難在這個社會立足,但是出外打拼,又不得不遠走他鄉,留下自己年邁父母和幼小的兒女。

我覺得國家應該大力發展農村,大力支持回鄉創業,改善農村環境,促進農村農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的價值,提高農民的收入。所謂穀賤傷農,農民辛辛苦苦耕田種地,勞作一年都比不上外出打工,誰還願意就在農村?只有從最根本的入手,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雖然現在不少的養老福利,包括新農保,扶貧,過年過節慰問金等,但是這些都是治根不治本。兒女長期在外,我們農村話,即使吃龍肉也不開心。這種精神上的需求和渴望,不是金錢和娛樂節目就能化解的。






有機農產品搬運工老鄧


由於經濟迅速發展,農民的收入趕不上經濟發展水平,為了增加家庭經濟收入,越來越多的年輕農民湧入大城市打工。但是,大量農民進城打工,將孩子、老人留在家中,這就有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成為當前一種社會問題。主要存在如下問題:一、沒有經濟收入,生活困難。除了部分老人享受低保扶助外,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只有幾十元的基礎養老金,加上土地上的微薄收入,農村老人基本上剛解決溫飽,多數留守老人生活比較艱難。

二、沒人照料,無安全感。由於子女外出打工,平日裡沒人照料,一些生活上的事都有自己來做,不生病還好,一旦生病無人照顧。有的老年人患病突然,家中無人搶救不及時,錯過治療時機,導致嚴重後果。還有的老人患病幾天都沒人發現。三、沒人關心,還要照料晚輩。照顧晚輩的生活是小事,晚輩的學習、安全是大事。每年都有留守兒童安全事故發生。

四、孤獨,沒有精神寄託。人老了最怕孤獨,兒女一年到頭不回家,農村老人大多過著“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孤獨生活,喜怒哀樂都無處表達,長期難以找到精神寄託。

為了解決留守老人贍養問題,建議政府和社會做以下幾方面工作。1、加強尊老、養老、敬老的宣傳。在社會化養老機制尚未健全的農村,在青少年一代宣傳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加強農村年輕人的孝道教育,對敬老愛老的年輕人應予以弘揚表彰,對歧視、排斥老人批評教育。2、完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國家對低保戶、建檔立卡戶、殘疾人免交新農合費用,對60歲以上的困難老人免交新農合費用。3、建立農村養老制度,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擴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凡是符合條件的農村老人全部納入低保範圍;鼓勵企業、個體捐資建立農村養老院,對農村孤寡老人、殘疾人、有贍養人但贍養人沒有贍養能力的老人實行集中供養。

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是當前政府解決的重要問題,也需要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支持。留守老人問題,子女、社會、國家都有責任。子女應該經常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在精神上支持、關心他們,經常回家看看,聽聽老人內心的需求,不能經常回家的要經常打電話問候,與父母多溝通交流,緩解老人內心的孤獨。社會各界也應儘自己的一份責任幫助解決留守老人問題。希望留守老人贍養問題能得到妥善的解決,希望留守老人的晚年能幸福安康。





火星豹哥


我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這種贍養義務,是不會考慮子女性別差異的,只要是子女,都要應贍養老人的法定義務.雖然農村有養兒防老之說,但從法律上講,兒子與女兒都要對老人盡贍養義務.

至於談到的賠償費用問題,由於死者沒有成家,也就沒有配偶與子女,因此,該賠償款應當由老太太獲得.由於這部分賠償款已經是老太太的個人財產,那麼無論她怎麼處分,將錢給誰都是可以的.錢由誰來代管,老人也可自己決定的.

子女對老人進行贍養,是因為老人曾經對子女進行撫養教育,這是基於血緣關係而形成的,是一種法定義務,並不存在公不公平的問題啊.

不能說老人將財產給某一子女,那麼其他子女就可以不盡贍養義務,從法律上是站不住腳的.


鄉村小穩


大家好,我是白山黑土,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如何看待農村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兒女日常生活的關心。留守老人,子女為了生活常年在外打工,生活艱難,很少能照顧到老人。正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希望子女能經常打電話報平安,也能關心關心老人的日常生活,不要讓老人覺得自己老了,沒人要了。

二、身體健康方面。留守老人最讓人擔心的就是身體健康問題。農村本來就醫就不方便,老人家又都體弱多病,很多時候為了不麻煩,都是忍著。希望村裡能夠定期為留守老人做個常規的體檢,讓在外打工的子女無後顧之憂,安心工作。

三、村裡的照顧。現在國家的政策真的是非常好,對留守老人,村裡都會經常上門照顧,幫助老人處理生活當中的難題,得民心,順民意,受到百姓的讚揚。

這是我對農村留守老人贍養問題的三點想答,可能考慮的不全面,希望大家留言評論探討。謝謝大家。


白山黑土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大幅進步,人類的壽命比以前增加了不少,而我國的人口基數又比較大,導致我國現在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了。再加上農村年輕勞動力長期進入城鎮務工,導致農村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比較難解決,留守老人的贍養主要體現在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經濟收入不穩定,老年人已經幾乎喪失了勞動能力,收入自然也就無從說起了,生活質量不能得到保障;

2、留守老人的健康不能得到保障,尤其是有慢性疾病的老人,生活都不能自理在這方面就更加嚴重,農村老人現在的生活狀態是小病能抗就抗,實在頂不住了再去醫院,這就導致很小的病能拖成大病,只是主要問題了;

3、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其實物質生活有些老年人還不太在意,但是女不子在身邊內心難免寂寞,所以在農村經常見到一堆老頭老太太扎堆聊天的現象,逢年過節兒女回家,父母都要做一桌子好吃的,而且面帶喜色就是希望子女能在家多待幾天,走的時候大包小包的給帶東西,滿眼含淚的送別場景;

以上是農村留守老人遇到的現實問題,相對於城市來說農村的社會福利和養老機制都差距較大,我覺得要解決以上問題還是要從這幾方面入手:

1、營造尊老愛老的社會氛圍,宣傳子女對老人的責任和義務,在行動和思想上重視老人,增加老年社區呀!老年歌舞團呀!這類豐富老年人日常生活質量的活動和設施;

2、定期組織鄉鎮醫院下鄉村,為老年人做健康檢查和培訓,保障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有問題早發現;

3、國家儘快完善農村醫療和養老體系,讓這些為國家建設做過貢獻的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以上就是本人一些粗淺的見解分享,純屬個人意見,歡迎大家留言和討論。


瀟灑在江湖727


由於經濟迅速發展,農民的收入趕不上經濟發展水平,為了增加家庭經濟收入,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農民湧入大城市打工,進城務工的農民增加了收入,也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但是,大量農民進城打工,將孩子,老人留在家中,這就有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

目前,留守老人面臨種種困難:

一、沒有經濟收入,生活困難。除了部分老人享受低保扶助外,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只有幾十元的基礎養老金,加上土地上的微薄收入,農村老人基本剛解決溫飽,多數留守老人生活比較艱難。

二、沒人照料,無安全感。由於子女外出打工,平日裡沒人照料,一些生活上的事都由自己來做,不生病還好,一旦生病無人照顧,有的老年人患病突然,家中無人搶救不及時,錯過治療時機,導致嚴重後果。還有過有的老年人患病幾天都無人發現。

三、沒人關心,還要照料晚輩。照顧晚輩的生活是小事,晚輩的學習,安全是大事。每年都有留守兒童安全事故發生。

四、孤獨,沒有精神寄託。人老了最怕孤獨,兒女一年到頭不回家,農村老人大多過著“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孤獨生活,喜怒哀樂都無處表達,長期難以找到精神寄託。

近幾年,國家非常關注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為了解決留守老人問題,國家開展了以下幾項工作。1、加強尊老,養老,敬老的宣傳。在社會化養老機制尚未健全的農村,在青少年一代宣傳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加強農村年輕人的孝道教育,對敬老愛老的年輕人應予以弘揚表彰,對歧視、排斥老人批評教育。2、完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國家對低保戶,建檔立卡戶,殘疾人免交新農合費用,對60歲以上的老人免交新農合費用。3、建立農村養老制度,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

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的問題是當前政府解決的重要問題,也需要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支持。留守老人問題,子女,社會都有責任。子女應當經常與老人聯繫,在精神上支持、關心他們,經常回家看看,聽聽老人內心的需求,緩解老人內心的孤獨。社會各界也應儘自己的一份責任幫助解決留守老人問題。

我的回答就是這些,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涇州姚寧


1. 自古以來養兒防老,所以他們的思想中就是兒子才是傳後人,兒子可以繼承田地,可以替家裡幹苦力,女兒到了年紀必須嫁人,什麼都幹不了,所以她們不願意在女兒身上投入過多的教育和感情,因為很多母親感同身受,所以她們讓很多不讀書的女孩子出去打工每月寄錢回家給他們,到了年紀好的條件還能陪嫁,不好的條件基本是你婚前賺的錢全部給家裡,更惡劣一點的就是你結婚的彩禮錢給補貼給家裡,反正你就一個女的,嫁到別人家有吃有穿。

2. 上述說道的攀比之風就有彩禮的問題,由於父母沒有能力,與其說壓榨女兒,還不如說是利用女兒的最後一點價值,因為他們的能力有限,他們首先要保證孩子都成家立業,所以他們會自己努力存下的積蓄加上女兒的錢投入到兒子身上,有些用於兒子教育或者買房子娶媳婦,惡性循環罷了, 這個時候兒子就需要承擔父母的養老。

以上兩種情況,當父母需要養老的時候,有兒子或者女兒的的兄弟姐妹,女性更多的會憎恨自己的父母當年的一毛不拔,生病養老找自己,兒子由於壓力非常大更多的精力是需要養房子或者掙錢,這個時候年邁的父母將是累贅,當年農村的父母希望生一大堆的孩子,希望有一個孩子能出人頭地,但是最後卻無人贍養。原因很簡單。

1. 養兒防老的思想需要廢棄,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而不是我的替代品,好的質量離不開好的教育,切忌只生不養,沒有教養何來恩養。

2. 兒女都是傳後人,如果認為女兒都是嫁出去的人,是別人家的人,那麼你指望別人家的人替你做什麼?你想要別人家的出錢,別人家的人出力,不出就是不孝順,那麼你當初為這個女兒做了什麼?女兒也是你的孩子,也是你十月懷胎,你在他們最年輕的時候拿走了他們小兩口的積蓄,你的女兒在婚後的種種困難,你讓她拿什麼最後去愛你,所以那些不陪嫁,不給予女兒的父母,只把女兒當賺錢工具的父母,所有的輪迴都是時候未到罷了。

3.一切為了兒子, 農村的父母什麼都為了兒子,甚至養一隻雞都想給兒子留著,想著給兒子上大學,買房子,娶媳婦,雖然很感動,你剪短了兒子飛的翅膀,你拿什麼讓你兒子飛行? 兒子最後娶媳婦,不要說娶媳婦忘記娘,人家娶媳婦忘記娘很正常,因為各自都有各自的家庭,他在家庭中要扮演的一家之主的角色,當父母什麼都依賴兒子,跟兒子住一起,兒媳婦自然會有磨合,所以最後發生的就是悲劇(當然也有個例,和諧的那種),最後農村父母發現自己一切為了兒子和孫子,等到自己生病的時候,兒子面臨家裡的負擔,也希望姐姐或者妹妹能幫自己,這個時候,由於一碗水端不平,造成了很多子女不願意甚至不願意去探望的悲劇。

以上如果是兩個兒子了,如果父母偏袒的就更不要說了, 母親要是護著那個窩囊點的孩子或者有錢一點的孩子,總之晚年會很不幸福。

總結:作為一個農村的妹子,我的弟弟小我七歲出生,我家重男輕女不例外,自然我婚前掙的錢給父母也不例外,因為我爸爸失去了勞動力,我很小出來養活自己,這些都不談了,我不是一個“伏地魔”, 這些年我母親對我的不公平我非常的痛心疾首,畢竟血脈親情,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不該做的我也實在是不會去做了,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最愛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能像父母愛自己一樣去愛他們,農村的女性大部分很可憐,希望她們都能有一個好的歸宿,我們無法選擇出生和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也希望每一個農村的父母,能自食其力的生活,能為自己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