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志原對考生有多大影響?

滄海一柱在農村


高考志願填報是學生走向更高層次院校、接受更高知識教育的轉折點,也是每一位學生對未來生活環境及事業發展進行選擇的關鍵,同樣也是每一位家長對自己孩子獨立成長,走向未來的期盼與起點。

但現行的高考志願填報方式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不僅讓學生對志願的填報感到不知所措,也使很多家長為之苦惱。利用科學的志願填報方式,對自身及目標院校、目標專業進行系統的分析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也是對家長的努力與付出負責。

如何進行正確的高考志願填報呢?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個疑問,我也簡單的闡述一下我個人的一個觀點。

1、將高校所處地域環境的選擇作為志願填報的首要

經常有人討論高考志願填報最關鍵的應該是什麼?幾乎所有的家長、老師、學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考試成績,認為考試成績才是決定所選學校和所選專業的關鍵。其實不然,高考志願填報的前提是應該選擇一個好的地域環境,一個好的地域環境決定了畢業後的工作環境,也決定著畢業後的就業機會,同樣也決定著一個學生見識增長的環境以及能力發揮的空間環境。當然,地域環境的不同所帶來的影響和付出也不同,就以北京和成都為例,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屬於快節奏的生活的方式,很多大企業都將總部設立在北京,勢必對選擇一個好的就業環境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經濟收入增高的同時也意味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成都地處內陸,生活節奏相對較慢,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就業環境相比之下有一定的差異。兩地相比較而言,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在收入與消費兩方面,這也就意味著上大學期間投入的多少。

2、專業的選擇應結合學生的職業規劃、專業的學習內容、專業的就業前景做系統的分析

選擇完地域環境後,第二選擇的關鍵就在於對專業的選擇,專業選擇應該結合學生自身對未來的就業規劃以及該專業畢業後的就業前景及導向做系統的分析,並且要充分了解所選專業名稱背後的學習內容,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不是單一盲目的選擇,也不是人云亦云跟著別人選什麼自己就選什麼,每個人的愛好、特長以及對自己人生的規劃都是不同的,所以在專業選擇時一定要結合學生自身的一個綜合因素進行判斷抉擇,也是讓自己能夠有一個對未來的清晰認知和目標。

3、目標院校的選擇應結合高校發展歷程、專業設置、專業特長、考試成績多方評估進行系統化選擇

有了想去的地方,也有了想學的專業以及對自己未來的一個比較清晰的目標後,我們就應該在這兩個條件下選擇合適的學校。目標院校的選擇應該是整個高考志願填報中讓很多家長、學生、老師頭疼不已的事情。很多家長對於高校的瞭解幾乎沒有,甚至於都不瞭解我們國家高校的分類。學生對於高校的瞭解也僅僅時體現在名字上,聽說過但沒有真正瞭解過其發展歷程、專業劃分、以及最具實力的專業是什麼都不清楚。老師對於高校的瞭解大多都應留在部分高校或者時自己熟悉的一些高校,但對於其主導專業及該專業的就業導向的瞭解也是微乎其微。要想選擇一所自己既能報上,並且還能報上有自己目標專業的高校,就需要結合自己的高考成績,高考的成績決定了所能報的高校。這裡需要提醒一下大家,有些家長和同學可能都有這樣的想法:一所高校的投檔線為550分,自己剛好也考了550分,並且這所學校的地域環境和專業都符合自己,報這樣的學校是不是可以一分都不浪費?這樣的想法肯定是不對的,遇到這樣的情況的時候,我們應該遵循寧可低報也不高報的原則,這樣既能讓自己報上,並且還能報上一個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喜歡的專業,也能夠降低報考過程中掉檔風險,以免錯失良機。所以在進行高校選擇時,一定要查看該校歷年以來的一個分數線,以確保自己能夠準確的篩選。並且每所高校在本省和外省的層次劃分不同,錄取批次不同,在選擇目標院校時也要結合該校在本省的錄取層次,也要結合自己所選專業在本省的錄取批次,只有全方位的考量和分析,才能夠真正選出適合自己的目標院校和目標專業,也才能夠對自己人生的第一個轉折做好充分的把握。

高考是我們國家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是學生走向更高層次的學校進行學習的大門,是通往社會並學會獨立成長的起點。正式基於這種種因素,高考志願填報成為了學生的費負擔,家長的壓力,老師的希望。重視高考自願填報,採用科學、系統且結合學生自身實際的志願填報方式顯得格外重要,這不僅僅是學生自己的事,也是家長應該瞭解和學習的一部分,或許你們的一句分析,就能成為子女走向未來的奠基石。同樣也是老師應該瞭解和完善的一部分必備的知識,在對學生進行志願填報時,能對每一位學生進行綜合分析、判斷與指導,或許就能成就一個學生的夢想和堅定目標的信心。








行走教育


又一年高考結束了,對考生和家長們來說,接下來還遠沒有到能夠歇下來的時候,下面的事情更加重要:如何幫助孩子選擇大學,選擇專業。這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重要程度不亞於高考本身。怎麼才能利用考生的成績,結合個人喜好,挑一個大學,挑一個專業,為考生粗略設計一個未來,很關鍵。



志願填報有多重要?有人說“七分考三分報”;有人說“考的好不如報的好”;還有一個很有技術含量的說法:“前面十二年是摸牌,報志願才是打牌”。



高考志願填報確實是整個高考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一著不慎,一手好牌就可能打的稀爛。很多考生和家長都覺得,現在考慮志願填報還早,沒有成績依據,等六月底出成績再來也不遲。而事實上,從出成績到志願填報結束只有短短几天時間,這期間還有高考成績好壞造成的心理波動情緒波動,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冷靜認真考慮。




從前老話兒說男怕選錯行,現在是男女都怕選錯行。不相信可以去問問過來的學長,認為自己選錯專業的比比皆是。一旦選錯了,在大學裡轉專業,轉方向可真的沒那麼容易,需要耗費的時間,精力,學業壓力和經濟成本會非常大。

所以,對考生將來的學業規劃職業規劃,越早開展越好,最好是高一就開始準備,至遲到高三,因為還有許多資料收集分析過程。


其中,對考生個人的成績區間的估算非常重要,至少可以幫助考生和家長能夠預先鎖定目標學校的範圍,否則,全國千所大學,哪個是你的菜?你又可能是哪所大學的菜?相信我,這裡面絕大多數學校你聽都沒聽過,更別說目標院校的具體情況了。



下面幾件事情是想為孩子做點事的家長們必需要做到的:

一,家長會逢會必須參加。尤其是高二之後的家長會,掌握學生的狀況,進步還是退步,提醒一句,班主任很重要,TA才是考生狀況最清楚的人。

二,高二開始的成績,包括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全市統考成績,班級排名,學校排名。取最穩定的位次作為基準點。至於高三後一模二模的成績就更能說明問題了。

三,儘量讓考生冷靜地估計自己的高考成績範圍,提前做好準備。

四,分析資料。首先看看本校往年錄取是否穩定,是上升還是下降,本年度生源質量如何等等,再結合該生在學校裡所處的梯隊,大概是985/211梯隊,還是普本,或者是二本三本,就有了大致的定位。

五,根據個人排名情況,結合往年本省招生錄取資料(各地叫法不同,有叫白皮書的,大白本的,本省錄取資料彙編的,都是同一個東西)確定目標,該資料最好有連續三年的,同時下載連續三年的一分一段表。研判目標包括學校,城市,專業,數據根據是當年省排序,看看什麼排名可以錄取什麼學校和專業,最後通盤考慮。

六,結合考生的意見,大致定位專業範圍。很多考生其實對社會體系沒有多少了解,容易道聽途說,並不能確定自己的愛好,這時候可以用排除法,比如很多人不喜歡做醫生,老師,地質,語言,野外工程等等,就可以剔除這部分專業,千萬不能強求。



以上是志願分析的簡化版,實際操作要複雜一些。但即便做到以上這些,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的考生家長。非官二富二的普通人,沒辦法只能笨鳥先飛。

祝學子們高考順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