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賊查“縣誌”挖出8件玉人獲利400萬,專家:國寶賣成了白菜價

盜墓賊靠查縣誌挖出8件玉人,獲利400萬,專家:國寶賣成了白菜價!

盜墓,另叫盜掘、掘墓,是指非法進入陵墓或地下遺蹟盜取陪葬物品的行為。這種行為,從古至今就沒停止過。因其嚴重破壞了古代遺址,所以受到了歷朝歷代的嚴厲打擊。

現如今,有很多以盜墓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上映,搬山、卸嶺、伐丘、摸金……這些“門派”,對於“盜墓迷”們來說,肯定不會感到陌生。但在這裡要著重強調一下,盜墓並不是學術,也不是什麼見得光的事情,從來都只是偷偷摸摸、上不了檯面的。自新中國成立後,就出臺了各種相關法律規定,嚴令禁止盜墓行為。

盜墓賊查“縣誌”挖出8件玉人獲利400萬,專家:國寶賣成了白菜價



但在巨大利益面前,一些盜墓賊還是鋌而走險,利慾薰心的他們費盡心思尋找古墓,唯一目的就是盜掘墓中文物,轉賣後發財。今天,筆者要談起的這段歷史,是一個盜墓賊,為了發財便想著盜掘古墓,在多方尋找後一無所獲,最終靠查閱縣誌盜墓成功。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且往下看。

山東曲阜,乃是中國“文聖”孔子的故里,被譽為“東方聖城”,同時也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國都。“曲阜”之名最早見於《禮記》:“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曲阜人傑地靈,風景秀美,但總會有一些為了一己之私而作出違法亂紀的投機者。

盜墓賊查“縣誌”挖出8件玉人獲利400萬,專家:國寶賣成了白菜價



當地有一位李姓村民,人稱李老大,其生性暴躁,好勇鬥狠,因多次觸犯國家法律法規而受到法律的懲罰。2007年,刑滿釋放的李老大,仍然不思悔過走正道,不想著靠自己雙手本本分分發家致富,一心想找個快速來錢的營生。

思索良久後,李老大決定通過盜掘古墓的形式發家致富。他覺得,古墓裡面必然埋藏著珍貴的文物,而這些文物肯定能賣大價錢。於是,找到了之前在監獄裡一起服役的獄友們,經過一番合計後覺得盜墓這事可行,是一個快速發家致富的路子。

盜墓賊查“縣誌”挖出8件玉人獲利400萬,專家:國寶賣成了白菜價



說幹就幹,以李老大為首的這夥初次入行的盜墓賊,特地在行動前去市場上購買了鋼釺、鐵鍁、撬棍等工具,之後便開始在當地的深山老林裡進行逛遊。時間一天天過去了,但因為這些人缺乏經驗,因此一連數月連個古墓的皮毛都沒見到。

此時,這夥盜墓團伙裡面有人便打了退堂鼓,但李老大堅信一定可以成功過,目前沒有尋得古墓那是因為自身本事不行。於是,在李老大的提議下,這夥人經人介紹認識了盜墓經驗十分豐富的張某。在張某的建議下,這夥人專門查閱了《曲阜縣志》。

盜墓賊查“縣誌”挖出8件玉人獲利400萬,專家:國寶賣成了白菜價


據史料記載,《曲阜縣志》是乾隆39年編撰成書的,全書共12冊,主要記載的就是有關曲阜的大小事蹟。經過仔細的翻閱,這夥盜墓賊終於在《曲阜縣志》卷五十發現了古墓的記載:此漢魯諸陵,共四十餘所,今僅存一十有四塚。”

得到這個消息後,李老大便帶人前去實地勘查了一番,得知縣誌中記載的這個地方已經被國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書中記載有十四座古墓,但其實13座早已因為種種原因破敗不堪,只餘下最大的一座古墓:漢代魯珠王墓。

盜墓賊查“縣誌”挖出8件玉人獲利400萬,專家:國寶賣成了白菜價



確定好古墓方位後,以李老大為首的這夥盜墓賊,便趁著夜色開始行動了。在炸藥的暴力破壞下,這座歷經兩千年歲月的漢代古墓,瞬間被炸開了個洞口。隨後,李老大連同其他盜墓賊,利用手中的工作,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多次對這座漢代古墓進行了瘋狂的盜挖。大量的金器、玉器、青銅器等珍貴的漢代文物,被裝滿了五個膠絲袋子,分批轉移走。

在眾多被盜的漢代文物中,有八件漢代小玉人,其價值最為珍貴,是國寶級的文物,當時的黑市價格高達100萬元一件。然而,李老大等人哪裡懂得這八件玉人的文物價值,為了快速出手變成現錢,僅僅以區區400萬元的“白菜價”賣給了一位專門走私文物的販子王某。而王某再次以高價出售,賣給了私人收藏家,最終這八件珍貴的漢代小玉人,至今下落不明。

盜墓賊查“縣誌”挖出8件玉人獲利400萬,專家:國寶賣成了白菜價



以李老大為首的這夥盜墓賊,想發財卻不走正道,最終還是沒有逃脫法律的制裁。沒過幾年時間,在公安機關的打擊下,這夥盜墓賊全部落網。盜墓賊雖說是落網了,但是部分文物已經流失了,為此當時負責審查案子的一位副院長痛心疾首地說道:“這些漢代文物,都是無價之寶,尤其是那八件小玉人,更是國寶級文物,卻被他們買了白菜價!”

最後,再多說一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切莫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