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什麼變化?

用戶3028205506501


#泛文化寫作營#

問題1:通假字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什麼變化?

   1、古早期造字量不足,為了完整表達語言含義,常用通假字。

如是《詩經·小雅》中的《采薇》中有“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之語,這裡就用“常”是“棠”的通假字。 

2.文字演變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異體字,通假字反映了異體字的互代現象。

比如:“鄧”字,繁體字:鄧。最早人們叫“登城”。後來為了表示這是一個城池,就在右邊加“邑”字(“阝”),寫成了“鄧城”。所以在古代“登”和“鄧”異體字,常可互代。

3.早期有些漢字一字多義,後出現字體的分化。通假字反映了這些字分化前的實際狀況。

如,一個“北”字,本義是兩人背靠背、方向相反、“背離”之意。但它也兼表南北方向的意思,以及軍隊失敗逃離(敗北)等三層意思。後人們造“背”字,專表背靠背、背向之意,與面對相反。而原“北”字也就專用以表達南北方向之意。

4.特殊用途的專用字與常用字的通假(借代)。

如:人名避諱。如漢代為避皇帝劉恆名字,把《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恆道”改成“道可道,非常道”,這時“常”與“恆”通假。

又如:現代把一些地名難認難寫的字,改成常用字,形成新的通假字。如:將“沔縣”改成“勉縣”。

還有,將數字改成大寫:如用壹、貳(貳)、叄、肆、伍、陸(陸)、柒、捌、玖、拾、佰、仟,代替一至十、百、千。

5.現代新造通假字(詞)。

    現代網絡興起,形成現代新造通假字(詞),如用“醬紫”代替“這樣子”,“大蝦”代替“大俠”等等。對於這種現象,我們也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泛文化寫作營#

 



文字考古


在這方面沒研究過,只知道通假字是古人在詩詞格律中常有的現象,又分:音通假和形通假兩類。若想研讀古詩詞,就應在通假字上注意下功夫了!


京火


古人在起初造字的時候,利用事物本身的形狀,或者用它身上的一些顯著特徵來進行造字。

比如起初給太陽造字就是一個圓圈,外面再加上幾個弧牙,這個圖案就用來表示太陽;用動物的身形蹄印來表示各種鳥獸等等。

但是一開始造字的時候,並沒有明確規定這個字就是用來表示這個東西,所以有時候這個字表示這個意思,還有字形和發音相近的字也可以表示這個意思。

在先秦時期,始皇帝為統一思想和文字,下令“焚書坑儒”。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文人被大量屠殺,除《秦記》以外的各國史記、巫醫之外的古書幾乎燒光。這對於文字的發展是很致命的。

到了漢代,一大部分書籍是憑一些讀書人靠背誦、記憶重新編寫而成。由於當時的編書者只知道發音,對字形不瞭解,編寫者往往會因為方言的差異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導致這個字有很多的形體。

還有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間想不出本字是什麼,就用了別的字代替。

清代的趙翼在《陔餘叢考》一書中寫道:“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白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通假”字了。

到了現代,官方審定標準用字時就隨從民俗採納通假字作為標準寫法,而非採納本字。比如《三國演義》中的“玄德麾軍回身復殺”這句話,其中的“麾軍”就是用的本字,“麾”字的意思就是指麾軍隊調動的旗幟,用來發號施令。而在民間傳播的時候,“指麾”就寫成了“指揮”。其實“揮”本身並沒有發號施令的意思。

到了現在的網絡時代,打字設備的輸入法給了很多拼音相似的字被引用和假借,在網民的傳播下成為一個新的短語。比如,“杯具”、“磚家”、“老鐵”等等這些新式的通假字,但是這並不影響閱讀。

小編的回答就到這裡,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有什麼錯誤,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