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洞察力,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來源:MBA智庫(ID:mbalib)

1

-THE FIRST-

能及時把握機遇的

都是有洞察力的人

許多人都想跟巴菲特共進午餐,有機構就順勢拍賣了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

為了得到這個機會,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經過競拍,花費了幾百萬美元。

在他看來,能得到高人指點,儘管花出高於去年近兩倍的價格,仍然感覺很值得。

在午餐中,巴菲特就段永平的提問,分享了很多行業信息,說了很多自己的經驗和值得關注的投資方向,讓段永平感觸頗深。

“不要做你不懂的東西,不要做空,不要去借錢。”這是巴菲特給段永平的其中一句忠告。

在巴菲特的間接指導下,他規避了很多錯誤,出資培育了OPPO、VIVO兩大國產手機品牌,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商業帝國,並積累了源源不斷的財富。

段永平能夠發現這頓飯背後的價值,察覺到這有益於日後的發展,並抓住了這個機會。

最後他的收穫也遠超這頓午餐的價值,所憑藉的就是自己的洞察力。

所謂洞察力,就是一個人能持著敏銳的目光,擁有獨特的商業嗅覺,捕捉到屬於自己的機會,並有勇氣積極爭取。

他抓獲了機遇後,能利用好手裡的資源與人脈,汲取其中的養分,讓實力提升一個層次。

在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過這樣的人:

“同事觀察到消費者的情懷,抓住訴求寫了篇文案,迅速帶火了一款產品,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公司科研團隊經過多次調查,發現了市場的需求,率先研發一款新產品,購買者蜂擁而至,擴大了公司的影響力。”

能把握時機的人,都有深刻的洞察力,他們能判斷那條未知的路,勘測前行的任何可能性,抓住行業的發展方向。

2

-THE SECOND-

洞察力強的人

精準預測趨勢

羅振宇說過:“真正做事之人的遠見,是及時掌握目前以及未來的趨勢,可以從不同視角看待事物,為迭代保持充足的可能性。”

遠見,就是做事的人能洞察目前局勢,對以後的發展做出精準的決策。

2003年,華為成立了手機事業部,專門為運營商定製低端機,但是進展的並不順利。

直到2009年餘承東的加入,才使華為的手機事業出現了歷史性的轉折點。

餘承東認為專注於低端機並不會存在太大的優勢,便決定捨棄低端貼牌手機業務,轉而研發中高端華為自有品牌。

在當時看來,這個決定是無比荒謬的,因為中高端手機的市場份額都被三星,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國際廠商瓜分,華為入局無異於自尋死路。

這個新戰略頓時激起軒然大波,遭到合作商紛紛抵制,合作商甚至還想終止合作。華為內部的元老發起“倒餘運動”,一度鬧到任正非那裡。

最後,任老一句話結束了紛爭:“不支持餘承東的工作就是不支持我。”

餘承東生怕辜負任正非的信任,每一步都走的心驚膽戰。

在改善公司的結構、定位、目標群體的過程中,餘承東準確預測到手機品牌的發展趨勢,抓住一系列需要完善的地方,後來他帶領的業務營收也佔據了企業收益的半壁江山。

餘承東能感受到遠處的變化,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工作上的難題,不斷進行學習與探索,勇於去挑戰未知的領域。

經過時間的積累,他的能力爆發出源源不斷的後勁,產生複利價值,突破工作上的瓶頸,也甩開了那些拒絕改變的人。

那些在思想上極其頑固的人,他們拒絕接受任何新事物,習慣待在舒適區,洞察不到問題關鍵所在,還在一旁指指點點,減緩解決問題的速度,把問題無限期往後拖延。

待在舒適區的人跟喜歡創新的人區別在哪裡?

在於他們是否能看到事物的發展趨勢。

待在舒適區的人疏於做出任何改變,懶於跳出原來的視角去思考,看不清未來的前進道路。

喜歡創新的人,時刻都在預判,做一些準備性工作,策劃合適的解決方案,為了能在風口來臨前,對產品進行更新迭代。

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創新型的人會抓住工作上的痛處深入分析,把事物的本質抽離出來,理解複雜現象背後的規律,嘗試新的解決方案,讓路越走越寬,而不是陷進舊思路的泥潭。

當我們分析過往大量的案例,做出深刻的思考和判斷,就會在工作中持續精進,長此以往,我們漸漸能預測出未來發展趨勢,洞察事物的能力也將日趨增強。

3

-THE THIRD-

普通與卓越的差距

就是洞察力

聽過一句話:“個人只要被群體同化,原本在他們每個人身上所表現出的成熟的決斷力和敏銳的洞察力都會蕩然無存。”

我們採用既定的評判標準,跟隨別人的策略進行決斷,就會變得不願意再進行思考。思維模式日趨僵化,也難以保持精準的決斷力。

當我們盲目跟隨著別人,往錯誤的方向前行,就偏離了目標,但亞馬遜CEO貝索斯就是一個有獨立主見的人。

美國華爾街有一條商業規律:如果一家公司每個季度的數據都很亮眼,就會獲得更多資本的青睞。所以大多數的公司都喜歡追求短期利潤。

貝索斯卻覺得產生短期利潤的項目不重要,能產生長期現金流的項目才是最重要的。

在他看來,如果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競爭對手會很多;如果把目光投向未來七年,對手就很少了,因為很少有公司願意做長遠的打算。

貝索斯對路徑進行一番探測,選擇沉下心等待,在2017年,他的身價飆升至近千億美元成為世界首富。

他不因一時追不上競爭對手而鬱結難平,也不因為暫時的得失而斤斤計較,反而捨棄微不足道的利益,去謀求更大的發展前景。

貝索斯能洞察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剋制住對短期誘惑的衝動,不追隨大眾,為以後追求高價值的結果做鋪墊。

他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不斷延遲對自身慾望的滿足,堅實地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區分普通人與卓越者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細緻入微的洞察力。

普通的人習慣於以單一的角度思考現象,預測不到前進的方向,一味隨大流,缺乏獨到的戰略目光。

他們堅定地追隨著看似正確的方向,無法做出長遠的決策,當遇到跨不過去的坎,就會不知所措。

而卓越的人,總會從一件事思考合適的切入點,抽絲剝繭,從表面的內容深挖,逐步看清它的本質。

在別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們能擁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將思路梳理一遍,制定一種可行的方案,用於事業上的發展規劃。

普通人侷限於當下,卓越者不單著眼於當下,還會為後續做鋪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考形式和行事方法,通過實踐的檢驗,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4

-THE FOURTH-

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有利於培養洞察力

1973年,一場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消費低迷,很多領帶品牌減少生產,降低售價。

許多人猜測金利來也會加入當中,但並沒有發現它做出任何改變,因為創始人曾憲梓一直在思考與觀察。

曾憲梓發現,市場上的領帶為了控制成本而降低質量,櫃檯展位的數量也逐漸縮減。

他看準了機會,低價租用櫃檯,並儲備了更加充足的貨源齊全的產品。等到危機過去的時候,金利來迅速在市場佔領了優勢。

曾憲梓先深入思考未來的方向,判斷當前的局勢,通過一番策劃,再採取適合發展的戰略,在同行中脫穎而出。

他以突破性的戰略目光,去觀察行業風向進行決策,讓企業品牌成為行業的佼佼者,也漸漸跟別人拉開了差距。

擁有洞察力的人會不斷強化自己的思考深度,從瞭解行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到剖析深層次的邏輯,看問題會越來越透徹。

當我們對內容本質有著通透的認知,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能逐漸形成敏銳的洞察力,把別人甩開很遠。

一個人的洞察力,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真正的高手,都是洞察力極強的人。

在機會來臨的時候,他們看得更遠一些,及時抓住機遇,為日後的成功做鋪墊。

在別人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他們不被表象矇蔽,能精準預測趨勢,跨越困境達到事業的高峰。

誰也無法具體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我們可以通過反覆思考,探測前路的明暗,去培養自己的洞察力,為自身發展做準備。

本文來源於MBA智庫(ID:mbalib)。MBA智庫——管理者專業學習成長平臺,兼具熱點與乾貨,頂尖管理知識、進階職場指南。APP、頭條號、微博@MBA智庫。

END

編輯|思洋 校對|堅果 視覺|牛小偉

使用須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