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亡,是朱由校不管事罪過大,還是魏忠賢猖狂罪過大?

無名學者


明朝的滅亡不是一朝一夕決定的,當然朱由校和魏忠賢也脫不了干係。

第一個當然就是明朝的宗室了,從朱元璋開始將兒子分封各地就藩,並享有財權,到明末已經有幾十萬人了,這些人都是朝廷的巨大負擔。

明末曾發生大規模乾旱,當時的福王朱常洵在洛陽所修的王府,花費白銀二十八萬兩,朱常洵就藩時,還得到萬曆帝上等良田四萬頃。但朱常洵依然不滿足,他在洛陽與民爭利,百姓有了災荒,卻捨不得拿出錢來賑濟。

第二個就是宦官崛起了,當時朝廷中各種利益團體相互攻擊,導致朝政混亂,於是萬曆皇帝開始啟用宦官進行抗衡,於是魏忠賢崛起,魏忠賢陷害忠良,殘殺無辜,令朝廷更加混亂。

另外就是自然災害了,明末處在“小冰河期”,導致大規模乾旱、蝗災和瘟疫產生,讓莊稼絕收,百姓流離失所,當時的重災區甘肅死亡人口超過八成。

還有明朝的各級官吏,不顧百姓死活,在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仍然收取賦稅,讓百姓更加困苦不堪,最終讓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李自成也是因為朝廷取消驛丞,進而參加起義,並最終攻入北京城,滅了明朝。

可見,百姓生活艱苦,才是明朝滅亡的主因,而這些都跟朝廷的不作為和混亂有關。


史知今


明朝經過二百餘年的風雨後,宗室臃腫龐大,土地兼併異常激烈,各種矛盾紛紛湧現了出來。這個時候,只要有一根導火索就會引爆整個大明。透過歷史的陰霾,後人發現,萬曆三大徵就是這跟導火索。

明神宗在萬曆(1573-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了三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卻給明朝政府帶來了巨大財政壓力。而國庫空虛,勢必加深了封建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與壓榨,弄得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大家都知道,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只要封建統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尖銳與白熱化了,這個王朝離覆滅也就不遠了。

明之滅亡,作為大明倒數第二的帝王,朱由校不能勵精圖治而力挽狂瀾,是有責任的。但不能負主要責任。真正使農民與地主對立起來的皇帝應該是萬曆。明朝的主要矛盾顯現出來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明朝的滅亡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在歷史的規律面前誰也無能為力。

1.朱由校的罪過。

朱由校是被皇帝職業耽誤了的優秀“木匠”,他醉心於木工,在方面他心靈手巧,對製造木器有濃厚的興趣,凡刀鋸斧鑿、丹青髹漆之類的木匠活,貴為九五之尊的他都要親自操作。他製造出來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裝飾五彩,精巧絕倫,如果現在考技能資格證的話,一定能拿到高級技師證。

但他對政治沒有興趣,還縱容自己的乳母客氏亂政,重用與客氏相好的宦官魏忠賢。客,魏沆瀣一氣,胡作非為,在朝廷安插親信,陷害忠良,在後宮打擊異己,荼毒妃嬪。

朱由校卻不加規制。魏忠賢將東林黨人視作眼中釘,必欲除盡後快。而朱由校絲毫不覺,連朝廷高官楊漣被害多日,身為皇帝的他都不知道。魏忠賢始得為所欲為,導致朝廷之上正人君子殆盡。黑暗政治蒞臨,大明江山已經岌岌可危了。熹宗將這樣一個爛攤子留給了繼位的弟弟崇禎皇帝。

朱由校沒有治國安邦之能,不算是大過錯,但是非不分,忠奸不辯,放任奸臣陷害忠良,以致國事癱瘓到沒有人來收拾,這這過錯就大了。

2.魏忠賢的罪過。

魏忠賢由於頭腦靈活,思維敏捷,善於察言觀色,見風使舵,而獲得了權勢。在明末幾乎一手遮天,被尊稱為“九千歲”。魏忠賢打壓東林黨並大肆斂財,引發了令人詬病的“黨爭”,削弱了國力。

魏忠賢十惡不赦,但他在對外問題上是有見地的,他支持明末遼東將領抗擊侵略,穩定了遼東局面,這一點可圈可點!

但,總體而言,魏忠賢的罪過是主要的,他的功過應該是一九開!

總結:魏忠賢本身是奴才,他的罪過都是在欺騙皇帝或者在皇帝的默許下進行的,所以,皇帝缺乏對他的監管是他為非作歹的根源。朱由校傳位給弟弟是他一生做得唯一好事,可也隨著他的弟弟成為亡國之君而暗淡無光了。身為帝國元首的朱由校的罪過比魏忠賢大得多,


希望星晨58298869


看到這個問題,不由得想起“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句話。駱駝真是被最後一根稻草壓死的嗎?當然不是,所有稻草加在一起才能讓駱駝不堪重負,最後一根稻草只是衝破了駱駝生與死的那個臨界點。

假如大明是駱駝的話,明熹宗朱由校和魏忠賢就是壓在其上的兩根稻草。明之亡有他們的原因,卻也不全是他們的原因。在他們之前,大明已經倍受壓力了。

(電視劇裡的魏忠賢)

大明的第一根稻草是什麼呢?應該是土木堡之變,這是明軍自建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失敗。

文人出身、想要建功立業的太監王振,加上意圖效仿祖上北伐蒙古的皇帝朱祁鎮,聯手坑了數十萬明軍,明成祖朱棣留下的精銳三大營毀於一旦,軍火武器研發亦被大大阻礙,邊防政策由積極進攻轉變為被動防守。

更嚴重的是,朱元璋時期的開國武將勳貴集團和朱棣時期的靖難功臣集團,在此役中幾乎全軍覆沒,剩下的已經形成不了集團勢力。於是文官集團獨霸朝堂,皇帝有被架空的風險。

為了制衡文官,數代明帝不得不扶植宦官集團。魏忠賢之流就是因此而起家的,皇帝不是格外看好宦官,而是無人可用。

(電視劇裡的土木堡之變)

每個朝代都會有的開國功臣,明朝到朱祁鎮之後沒有了。朱元璋殺一波,朱棣靖難時殺一波,土木堡之變再死一波,逃得一命的從此低調做人,不敢也不願再摻合朝中之事。

其它朝代會有的外戚集團,到朱祁鎮之後也沒有了。為了避免外戚干政,朱元璋下旨后妃從小門小戶選出,這些人家根基太薄,形成不了勢力。皇帝倚靠不了外家,外家也只有名義上的尊榮,影響不了朝政。

藩王倒是有一大堆,但按照明朝祖制,藩王就藩後不許離開封地,不許進京,更不允許插手朝政。何況,就算藩王能在朝中擔任職務,皇帝也不會放心,不可能用藩王。

左看右看,勉強能被皇帝稱為自己人的也就是身邊的宦官了。但是,雖然宦官集團出色的完成了對抗文官的任務,卻也成為了一大毒瘤,難以根除。皇帝若是賢明,宦官是被利用的,皇帝若是昏庸,被利用的就是皇帝了。

就以朱由校和魏忠賢為例,朱由校是有名的木工皇帝,不能說他昏庸,只能說他對木工活更有興趣,總琢磨著做出超前的木工製品。

魏忠賢把他的性子摸得透透的,時常在他沉迷木工時上前彙報無關痛癢的工作。朱由校就很不耐煩,說我要你們是幹什麼的?這種事情自己看著處理,別來煩我。

得了他這句話,魏忠賢就放開膽子,一手遮天了。

不過,雖然魏忠賢很猖狂,但我覺得不管事的朱由校罪過更大,因為魏忠賢就是一太監,他的身份決定了他對天下沒有責任,而朱由校有。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天啟年間,內沒有農民起義,外有東江鎮牽制建州,實在看不到亡國的跡象。

朱由校雖然不理國事,但是懂得放權,讓懂的人去做自己擅長的事。而魏忠賢也確實是知道治國懂管理的。他明白兩點,一是沒錢了要從好搞錢的地方搞錢,二是人無完人,用人不疑。

遺憾的是這兩點朱由檢都不懂。被大臣忽悠的取消了向礦山收稅導致國家財政困難,盲目削減公務員體制逼出李自成,聽信嘴炮王袁崇煥的大話,任由他矯詔殺死毛文龍,導致東江鎮土崩瓦解,更是因為戰爭失利而殺掉將領多人。真是應了曹化淳的話,若忠賢在,國事必不至此。


甲申十七年


我覺得明朝滅亡主要責任在於萬曆和崇禎。要知道,明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推手是女真的崛起以及明末的農民起義。

而導致女真崛起和農民起義的原因主要責任都不在這兩個人身上。女真的崛起是在萬曆皇帝末年,此時明朝經過萬曆3大徵和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的懶政,國力本身就已經衰退了不少。後來經過薩爾滸之戰,明朝精銳盡失,國力發損對女真的崛起已經很難壓制終究成為大患。而農民大規模起義則有多種原因,像小冰期導致的天災,為了對付女真對百姓加的過重的稅負,還有一直以來大量權貴合法的免稅導致土地兼併日趨嚴重,農民大量破產成為流民。種種矛盾在明末集中爆發,最後崇禎帝又送助攻,明朝最終隨著崇禎煤山自縊走向終結。

所以,明朝滅亡在萬曆的懶政,滅亡在上天給了崇禎17年,他卻沒能把握住機會。至於天啟帝個魏忠賢雖然他們沒做啥好事,不過在天啟年間總體明朝局勢沒有太大的惡化。非要說誰的責任大,我認為還是天啟帝的責任大,畢竟大明是他朱家的大明,他作為有實權的皇帝沒能勵精圖治,改善局面自然這個一把手責任要比魏忠賢這個奴才責任大。


書行客


都不是。

天啟在位七年,東北已經是危如累卵,遼東重鎮先後喪失,名將勁卒先後陣亡,明王朝已經剩下以寧遠錦州為中心的遼西一隅之地,雖然這一時期的傷亡極為慘重,但是放眼整個天下,山海關以南的整個中國基本平穩,南中國猶如人體的腹心,山海關以北的遼西地帶猶如肩背,以腹心之血脈滋養全身,仍然能正常運轉。

這個時候,魏忠賢對明朝未來的戰略走勢的影響有限,直到崇禎即位後,遭遇了一次重大變故,崇禎二年皇太極入寇京城,掃蕩了近半年,直接後果就是殺了薊遼督師袁崇煥,由此產生很嚴重的後果,導致後來東北方向始終沒有一個能專門辦理清軍的帥才,以至於崇禎十一年朝廷將洪承疇孫傳庭得追剿軍調往北方抵禦清軍的入寇,李自成得以起死回生。

事實證明,一個朝代到末期的時候,肯定是積攢了大量的病因,但是導致他滅亡的直接原因卻極大的由軍事武功所決定,類比後世的清朝,它的政治生態對比明朝的晚期不可以說清明多少吧,它的階級矛盾不可能比明朝緩解多少吧,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捻軍起義,最終都被清王朝蕩平。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差,清政府在用人上確實比朱由檢高明的多,崇禎朝因為指揮失利,有多少將領被“棄市” ,這包括戰略級別的將領如袁崇煥,盧象升,這些人一點不差於後世的曾胡左李,讓人嘆息。

所以說明亡直接原因 是和崇禎皇帝朱由檢統治失策有莫大的關係, 和朱由校魏忠賢的關係不大。


川娃子123


肯定是朱由校罪過大!他最大的罪過就是自己死太早了!讓崇禎即位!實際上崇禎才是明朝滅亡最大的責任人。朱由校在位的時候對內可以利用魏忠賢壓制文官集團,平衡內部勢力,對外可以重用毛文龍、王在晉等人遏制滿清崛起,而崇禎即位後。

第一,打破了朱由校建立的內部平衡朝廷成了東林黨的一言堂。

第二,收回了朱由校時期的礦監、商監導致政府收入銳減,江南地區一年茶稅僅僅12兩。。。

第三,剛愎只用17年換了51位宰相,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所以朱由校罪過肯定大!大在他死太早了!


煒哥的天空


明朝亡,始於萬曆,終於崇禎,朱由校、魏宗賢之流都是過客,並不對明亡有決定性的影響。一個王朝,由衰到亡是必然過程,下面講幾個小故事,大家感受一下明亡的原因。

、 奇葩的萬曆帝

明神宗年號萬曆,在位四十八年。早期的萬曆帝,在張居正的輔佐下,國勢日上,大明朝是看不到衰敗的跡象的。

張居正死後,那個關鍵的萬曆十五年後,萬曆帝的懶政行為開始讓人不明就裡。

萬曆四十二年,首輔葉向高奏稱:六部尚書中,現在只剩下一部有尚書了,全國的巡撫、巡按御史、各府州縣的知事已缺了一半以上。萬曆四十三年十一月,御史翟鳳羽中的奏章中說:皇上不見廷臣,已有二十五年了。

也就是說明六部中,只有一部有主管,其他五部都沒有主管大臣了,全國的官員都缺,基本上是無人管事了,皇帝二十五年不見大臣,工作全靠自覺了,甚至大臣都在怨聲載道罵皇帝了,皇帝也懶得出面懲戒。

萬曆唯一勤快的事情就是斂財,他愛財如命,在萬曆初年張居正當國之時,全年歲入是四百萬兩左右,皇宮的費用每年有定額一百二十萬兩,已幾佔歲入的三分之一。可是張居正死後,單在萬曆二十七年的五天之內,就蒐括了礦稅商稅二百萬兩。他其他什麼奏章都不理會,但只要是和礦稅有關的,呈報上來,就立刻批准。

萬曆帝重用太監,讓太監作為皇帝代表到處搜刮,所收上來的錢全部放進自己的私人倉庫,稱為“內庫”。這些有極大權力的太監出去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混亂。

太監本來就是一個不完整的男人,不事色皆好財,現在以皇帝的名義做事,有著不受限制的權力,他們在將稅上繳給皇帝的同時,也要給自己積累財富,這對老百姓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明朝自萬曆帝開始潰爛,萬曆帝是一個缺德的皇帝,缺乏職業道德。

二、 李自成下崗

李自成,生於萬曆三十四年,家住陝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小時候因為家貧給地主放過羊,還出家當過一段時間的和尚,十多歲時父母相繼去世,天啟七年應募到銀川驛站當驛卒,成為大明王朝的一名公務員。

崇禎初年,明朝政府收支難以相抵,國家財政困難,於是朝廷就想著開源節流,要把全國各地的驛站驛卒一大半都砍掉;就在李自成當上驛卒的第二年,朝廷正式對驛站進行了改革,精簡驛站,李自成因丟失公文被裁員丟掉了鐵飯碗

之後李自成經歷了欠債、入獄、殺人、投軍,兵變,最後投靠的闖王高迎祥,成為農民軍領袖,崇禎帝怕是沒想到,一次裁員給自己培養了一個大明朝的掘墓人。

、 寧遠兵變

明崇禎元年,寧遠發生兵變,兵變的原因,是不發工資。

明朝的財政制度,是非常奇特的,因為幾乎所有的地方政府,竟然都沒有行政撥款。也就是說,地方辦公經費,除老少邊窮地區外,朝廷是不管的,自己去掙,掙得多就多花,掙得少就少花,掙不到就別花。

而明朝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都用在了同一個地方——軍費。軍費包括什麼內容呢:軍餉、糧草、衣物,打贏了有獎金,打輸了有補償,打死了有安家費,再加上吃空額,扣獎金,所以幾乎每年都不夠用。

寧遠的守軍已經連續四個月沒有發工資。遼東巡撫畢自肅正在衙門審案,還沒反應過來,就被關進了牢房。

畢自肅為發餉的事情,幾次找戶部要錢,諷刺的是,戶部尚書的名字叫做畢自嚴,是他的哥哥,關係鐵到這個份上,都沒要到錢。

兵變被袁崇煥平息,但問題沒有解決,畢竟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老不發工資還會發生兵變。袁崇煥直接找到崇禎要八十萬兩白銀,摺合當時米價,大致是人民幣六億多。崇禎馬上批示戶部尚書畢自嚴趕快拿錢,畢自嚴回覆,不辦,沒錢。事實確實如此,當時明朝每年的收入,大致是四百萬兩,而明朝一年的軍費是五百萬兩!

沒錢就麼法過日子,如此下去,必定破產。

總之明朝的滅亡,從萬曆帝開始,皇帝昏庸,導致腐敗叢生,朝綱敗壞,宦官專權,此之謂大明缺德行;各地土地兼併嚴重,西北自然災害肆虐,流民四起,東北滿清乘火打劫,強取豪奪,再加上幾代皇帝的揮霍,財政入不敷出,此之謂大明缺銀子;開源節流製造了掘墓人李自成,誅殺袁崇煥便宜了清太宗皇太極,松錦大戰送了領路人洪承疇,崇禎帝時運不濟,每步都是錯誤,此之謂大明缺運氣,一個人缺德,沒錢,再加上運氣不好,那不死也是對不起劇本了。


李小皮皮


明之亡,是朱由校不管事罪過大,還是魏忠賢猖狂罪過大?

明朱由校,16歲繼位,在位7年。屬心智還沒發育完善的小青年皇帝。要說管事,基本都是“魏忠賢”和朝中大臣。施政方面,也都憑朝官和地方官。也就是說朝官就是朝廷皇家機器的部件,而這些部件都被“魏忠賢”摧毀,貪官惡吏成行,百姓身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使得地方勞苦紛紛揭竿。這個明朝的“國運衰敗”就是因明朝廷內鬥所致,魏忠賢的罪過應更大一些。


夏有涼風61


從本質上講明朝的滅亡和這兩個人關係都不大。如果說明朝滅亡的緣由有十分的話,這兩個人佔不到3分,剩下的7分,腐朽的政治制度佔2成,無能自私的文官集團佔5成。

事實上魏忠賢在客觀上延緩了明朝的壽命,如果魏忠賢不死明朝還能延續幾十年,畢竟魏忠賢的能力和對明朝皇帝的忠誠性都是沒問題的。這個人貪歸貪,但是不足以影響國運。

崇禎帝是個有心無力的人,一心振興王朝,可惜整個政府已經病入膏肓,又聽信文官之言殺了唯一的幹吏魏忠賢。致使整個明王朝運行混亂,最終導致王朝滅亡。其實在明朝這種政治體制下,尤其到了王朝後期,皇帝本人對朝政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一個沒有多大能力的人,僅憑藉一腔熱血就想要改變整個王朝的命運實在是難上加難。崇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看到了朝堂的腐朽,一心想要改變這一切,可惜他沒有重振朝堂的能力,對文官集團的控制力極弱,甚至被文官集團控制。又聽信文官集團的蠱惑,以為魏忠賢是能夠改變政風的節點,於是殺了唯一能幹活的人,被整個文官集團綁架,最後只有感嘆:大臣誤國。

可以這樣說,這兩個人只是大明王朝的犧牲品,而不是明朝滅亡的由頭。明朝滅亡主要是由於政治制度的腐朽和文官集團人浮於事,整天不幹正事,扯皮推諉,自私自利,將個人家族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

所以一個國家的興旺或滅亡更多的是整個政治制度是不是符合時代要求,是不是能與時共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