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害怕生病


不再害怕生病

害怕,多是因為不瞭解。

病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僅問倒了普通人,連很多醫學工作者也會頭腦發懵。

中醫沒有解釋“病”是什麼,只解釋了為什麼生病和如何不生病。例如《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又說: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這個理解起來,己不容易;因時代在發展,生活和作息節律不定,大多數人想做到,更難。

我們知道,在古代中國,醫學和道教是難以脫離關係的。原因我們暫且不論,單從醫與道來看,多少也可見一斑。

“病”字裡面是“丙”,《說卦傳》日:離為火為日,日與火皆文明之象,是以丙火為日之名不易焉。“心屬火”代表著“血脈動能”。用現代語言來加以理解,就是“只要血液循環異常而導致的一切顯在(症狀)和潛在(無症狀)的問題都可劃入病的範疇。”這個觀點已經得到科學的證實。

我們發現,病到底是什麼?似乎是一件很難解釋清楚的事。難怪有那麼多的人,“病”得時候糊里糊塗,“治”得時候不清不楚,“死”得時候不明不白。

不過,不要著急,病理學給了我們一個答案:疾病是身體機能為了對抗壓力和傷害所採取的應對反應,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症狀就叫疾病。

如果“病”不太好理解,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因為健康還是不難理解的。

健康就是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適應等方面都能處於良好的狀態——這是世界衛生組織作出的明確定義。

“良好的狀態”本身也是一個概括性的定義,在整體自然醫學的研究領域裡,它至少包括了人的機體關於“組織結構完整,功能運作正常,強大的抵抗力和健全的自愈力”等重要認知。

反言之,失去這種“良好的狀態”就是不健康。

不健康很顯然不能稱為“病”。

因而,在“健康與病”之間,被眾多專家劃出一箇中間地帶,叫亞健康。我個人雖然認為亞健康的說法不疼不癢,極容易被人忽視真像——這就是一個滑向“病態”的過程,是關於健康與疾病的關鍵過渡地帶。如此,我只能誠實的對大家說:你只要不健康,就走在通往醫院的路上。

這句大實話,確有點嚇唬人的嫌疑。

在《病理生理學》的描述中,有一段容易被忽視的描述:疾病的形成,必需具備兩個要素:一、病因;二、發病條件。我們可以理解為致使機體發生應對反應的原因,及有利於這個原因積累和發展的條件。

關鍵在於,疾病的形成,病因和發病條件二者,缺任何一個便不能形成。

例如“感冒”——病毒感染是病因;免疫力低下是發病的條件。也就是說,只有免疫力低下同時恰好感染了病毒,才會發生“感冒”這個症狀。而免疫力強大的感染者和免疫力低下卻沒感染病毒者,都是不會發生感冒的。

假如我們換個角度辯證來看。免疫力低下是病因,此時遇到的任何感染病毒和細菌的機會、缺氧、低血糖、低血壓、外傷等等都會成為發病條件。

任何病症的產生,都是如此。

但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根據發病的時間和對身體損害程度,可以大致分為疾病和慢病。如果不能很好的對病的類型進行有效區分,不能教育大眾,人人都無意識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無論遇到大病小病,不管疾病慢病,全部交給醫院來負責,長此以往,不但增加了醫療負擔,行成了醫療依賴,造成了醫療過度,還加劇了醫患之間的衝突等惡劣現象。病患只想讓醫院負責,醫院的急救本質和其在治療全程中所負能的有限度,必將造就了目前另人困惑的現狀——醫學越來越發達,治不好的病卻越來越多;醫院越來越大,病人也越來越多——這就是真正癥結之所在。

最後,我們要明確兩點:

一、疾病是人體應對壓力和傷害的反應表症,就是說其目的是自救,並以不同的方式發出警報信號。

二、當我們收到“生病”這種信號後,不必著急和害怕,更不要盲目的為了消除症狀而“亂投醫”,應該檢視自身的錯誤,或在心理情緒,或在生活習慣,或在飲食行為,只要及時修正,消除病因或發病條件,就能立刻有效阻斷病情的發展,為治療和康復取得最重要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