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典故】古代百姓生活日常之豬肉雜談——何不食肉糜?

中國是世界上的食豬肉大國,豬肉骨細筋少肉多,在現代是家家戶戶常吃的肉類,但在中國古代,情況卻不同。

何不食肉糜?

西晉時期,有位晉惠帝很體恤百姓。一年,發生饑荒。百姓無糧可吃,只能挖草根吃樹皮,餓死的人屍體堆積成山。這事上報朝廷後,晉惠帝聽聞消息,也很是心疼百姓。

晉惠帝心念道:朕乃明君,天下百姓均是朕的子民,豈有棄之不顧的道理!

於是他絞盡腦汁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一個好法子,堪稱千古絕妙之計!他曰:“百姓既已無糧可食,何不食肉糜。”——他們為何不吃肉粥呢?

下官們拱手鞠躬:“真乃明君也。”

“何不食肉糜”由此傳開,晉惠帝也因此名留千古。

這個典故反映了君王對實際情況認知不清的同時,也側面反映了當時老百姓的生活情況。豬肉在現在不算特別貴,在鬧豬瘟前更便宜。但在古代,那就是百姓另一種層面上的吃不起。

【著名典故】古代百姓生活日常之豬肉雜談——何不食肉糜?

階級上的“吃不起”

古代,中國的飲食文化是與權力掛鉤的。

《國語·楚語下》載觀射父語:“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禮記·王制》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由此可見,當時豬屬於上層階級食用的珍貴肉類,百姓無故不得食。

寓意上的“吃不起”

豬是三大肉類祭品中的一種,當時的三大祭品有羊、牛、豬。古代人認為豬代表著財富、富貴,甚至是吉祥,這個說法一直流傳至今。因此,豬的寓意珍貴,百姓亦不想隨意食之。

【著名典故】古代百姓生活日常之豬肉雜談——何不食肉糜?


經濟上的“吃不起”

豬養殖週期長,投入成本大,飼養一頭不容易。當時的普通老百姓,經濟拮据,能吃飽飯就不錯了,哪裡會捨得吃飼養成本如此高的豬呢?

用途上的“吃不起”

中國是農耕社會,當時可沒有人工豬飼料和人工化肥,農家養豬是為了用豬糞作肥料種地,哪裡捨得吃。

當時有一說法曰“貴人不肯食,貧人不解煮”,直到蘇東坡的到來——沒錯,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先生!

蘇東坡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因其曾在黃州城東一小片地——“東坡”居住耕種,故世稱蘇東坡、蘇仙。

蘇東坡為人闊達率真,與佛印禪師是好友。兩人經常辯論佛法,互不相讓。期間,還發生了件小小的趣事。

一日,蘇東坡自覺修持有得,撰詩一首,派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印證,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八風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能影響人之情緒,故形容為風。

佛印接過,批註兩字叫書童帶回。蘇東坡看了那兩字後,立馬吹鬍子瞪眼睛。只見自己絕妙的詩句底下赫然批示著兩個字“放屁”!

蘇東坡立馬啟程去找佛印理論,船到岸邊時,佛印已在岸邊恭候。見到佛印,蘇東坡氣呼呼地質問:“禪師!我們還是不是至交道友?還能不能繼續做朋友?你可以不認可我,但你不能罵人吶!”

佛印若無其事的說:“罵你什麼呀?”

蘇東坡把詩上批的“放屁”字拿給佛印看。

佛印笑說:“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蘇軾與佛印相視而笑,他說:“我的修行還真是如放屁啊。”

東坡肉

蘇東坡被貶杭州時,曾熱心於研究美食。有一說法是當時百姓為感激他為當地做的貢獻,送來豬肉。蘇東坡將豬肉切成方塊,以白水煮透,分食給各家,百姓因此得以品嚐豬肉美食,並將此命名為“東坡肉”。

自此,東坡肉廣為流傳開,菜館爭相推出東坡肉,大受百姓歡迎。這也成為豬肉被普及為百姓常食肉類的開端。


【著名典故】古代百姓生活日常之豬肉雜談——何不食肉糜?



[玫瑰]各位看官別忘了點【贊】點【關注】喲,你們的【關注】對小編很重要~小編會繼續努力為大家帶來優質內容,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